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鄱湖红船

第1卷 红 船

    12、红  船

    红船的出现并非偶然。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终于结束了。在那旷日持久的兵荒马乱之中,有多少鄱阳湖的老百姓死于这场战乱。据说当年鄱阳湖的水不是绿的,而是红的。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到朱元璋江山一统,在紫禁城登基做了大明的洪武皇帝后,苦难的鄱阳湖才归于暂时的平静。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一日闲来无事,与刘伯温在御花园中饮酒赏花。尽管这时刘伯温已被封为中丞御史,但他仍然每天不离朱元璋左右。在御花园中,他们又聊起在鄱阳湖的那段经历来。一想起当年在水面天心死里逃生的往事,朱元璋还是心有余悸,不得不为之动容。

    于是,他不由得对刘伯温说:“丞相,朕有今日,实仍鄱阳湖百姓之功也,但不知何以酬报。你可有何良策,说与孤家听听。”

    此时身为中丞御史的刘伯温,自然明白了这位皇帝的心思,便笑道:“陛下,只要如此这般,便足见皇恩浩荡。”

    说着,便附在朱元璋的耳边,嘀嘀咕咕了一番。朱元璋一听,不禁大笑道:“牛鼻子道人,真晓得做人情。”

    游园之后的第三天,果然一道圣旨快马传到江西南康府,敕令南康府造一条大船,专门用在鄱阳湖上搭救那些落水遇难之人。皇恩浩荡倒也是平头百姓的福份。这位洪武皇帝,到底没有忘记为他夺得江山社稷的鄱湖黎民。

    南康府的头头脑脑们跪接圣旨之后不敢怠慢,即刻遍访能工巧匠描图绘样,限期建造完工。当时南康府的知府也是一位善于吹拍之人。他见这是皇上的御差,正是一个拍马邀功的好机会。于是便立即从修水、武宁山区选来百年的杉木、千年的香樟,还专程派人去了湖南长沙,买来贵州的生漆和四川的桐油。不出三个月,便把这条船造得有棱有角,八面威风。

    船造成之后,这位知府想了想,又叫人把这船漆得遍体通红,一直红到了桅杆尖。就连船上的篷帆,也是专程派人去岭南,买来了上好的广洋红布做的。他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把这条船命名为“钦赐救生红船。”

    这位知府为什么要造一条“红船”呢?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当朝皇帝姓朱——朱者,红也;红者,朱也——这是在帮皇帝老子做人情,晓谕鄱阳湖的老百姓——这是朱家天子的救命船!

    红船造成之后,一封奏章快马送到南京。朱元璋不禁龙颜大悦。立即将这位知府加官晋爵,调任京城享受荣华富贵去了。南康府其余的头头脑脑都知道这是拍马屁的好处,于是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对这条红船另眼相待。

    鄱阳湖有了红船之后,自然要有驾红船的人,并要有一个管理的机构。明、清两代,南康府都有一个特殊的机构——“红船局”。红船局就设在南康府知府衙门内。红船局的头头则因各朝体制随行就市,几百年间,无论是叫“老板”,还是叫“红船头”,都是有品有级的朝廷命官。拿的是朝廷俸禄,吃的是皇粮。红船局专门招募了一批水上高手,进行训练,合格者就是红船水手。当时能干上红船水手这一行,真是令人羡慕的美差。要知道,红船的水手就像是朝廷的御林军、锦衣卫一样。后来,红船局独立建制,直接由知府大人管辖;红船局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又逐年新造了十几条红船,组成了一个红船队。在南康府,红船局有店铺房产,在乡下还有田地出租,从而形成了一个很可观的机构。

    到晚清以后,红船局开始改制,一切开销费用不再是官家独出,而是在当地众多的皇粮国税中又多出了一项“红船税”。到了这时红船局也不再那么炙手可热了,开始慢慢地成为地方上的一种慈善公益机构。

    到了清光绪年间,红船局就完全蜕变为一种民间慈善公益机构。由都昌县左蠡一带的十几位乡绅,出资组成了一个“同仁堂”,共同管理这项公益事业。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改朝换代,岁月迁移,船,换了一条又一条;水手,换了一批又一批;红船头,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是,鄱阳湖上的这条红船还在。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红船不仅救生抢险,搭救落难之人,后来还跑邮差交通、剿匪缉私。风里行,浪里走,造福一方,红船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鄱阳湖自从有了红船之后,那些行船走水的船家渔民便有了依靠,有了一种安全感。水面天心——鄱阳湖上的这个“龙王殿”就不再那么让人胆战心惊了。

    但是,鄱阳湖毕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其险恶之处自然也就不止是水面天心——如果说水面天心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那么另一个险恶之处黑虎山,就是鄱阳湖上的“鬼门关”。

    黑虎山,它是鄱阳湖上的又一处“水面天心”。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