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鄱湖红船

第1卷 水面天心

    11、水面天心

    九百里鄱阳湖烟波浩淼,一碧万倾,看上去是那样的气象万千,充满着画意诗情,然而也自有它的险恶之处。

    “水面天心”就是鄱阳湖上险恶的去处之一。

    “水面天心”是鄱阳湖上老爷庙前的一片水域,位于今天都昌和星子两县交界处的湖面上。这片水域为何有一个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呢?要知道,“水面天心”这四个字还不是平民百姓的信口雌黄,也不是某位前朝圣人之言,而是一代帝王的君口钦定御赐啊!

    这位帝王是谁?他就是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

    朱元璋真不愧是开国之君,虽是一位凤阳农夫出身,却总能闹出一些为人不解的玩艺来。哪怕是翻破三“坟”五“典”,把“水面天心”这四个汉字组合在一起的,朱元璋恐怕是第一人;而能理解这四个字的微言大义的,恐怕也就只有他朱元璋自己。

    今天,这四个字还端端正正地镌刻在老爷庙前的一方悬崖峭壁上,被涂上了红色,还用花岗石块把它圈了起来,并在花岗石上刻上了“明太祖题”四个字,算是把它当作文物保护起来了。

    老爷庙位于今天都县的多宝乡,也即是旧时左蠡乡的地界。

    左蠡,现在已经被写为“左里”,因为这个“蠡”字能读能写的人的确不多。称其为左蠡,是它位于“彭蠡之左”的意思。彭蠡者,鄱阳湖之古称也。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为证。

    那么这四个字为什么要镌刻在这里呢?

    因为老爷庙前的这片水域,就是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十八年”的古战场之一。

    前文潘遇求在筷子巷同三先生摆古时,已经把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湖十八年”的故事说了个一二,这里要说的是陈夫人跳下吴城望夫台之后的故事。

    陈夫人跳下望夫台玉殒香销之后,陈友谅的确是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但是他并没有由此而彻底放弃,而是同朱元璋又在这片水域上摆开了新的战场。

    有史料记载,公元1361年(即明“至正”二十一年)7月,朱元璋在位于今天江西余干县的康山大败陈友谅之后,“越两日友谅复战,亦大败,于是陈友谅敛舟自守,不敢再战。又一日元璋乃移军左蠡(江西都昌县左蠡乡),友谅亦退保渚矶(星子县南七里)……”(引文见《中国历代战争史话》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左蠡与渚矶之间的那片水域就是后来的“水面天心”。两位冤家对头又来这里寻找新的战机进行决战。然而,就是在这次大决战中,朱元璋却差点儿全军覆没。

    当时,朱元璋身边虽然文有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但是,包括朱元璋本人在内,三军上下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这片水域就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是鄱阳湖上最险恶的去处之一。以致后来在与陈友谅交战时,朱元璋也就险些在此丢了孤家性命。直到今天,这片水域还被一些很有份量的报纸称之为“东方的百慕大”或“鄱阳湖魔三角”。

    这片水域之所以被视为鄱阳湖上的龙王殿,或者是被称作“鄱阳湖魔三角”,倒并不是在这湖水之中,真的藏有什么兴风作浪的孽龙,或者是什么妖魔鬼怪。说到底,还是和吴城当年的兴起一样,也完全是一种特定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

    因为在左蠡东北方向不到一百里处,就是“跃上葱笼四百旋”的庐山。庐山最高处虽然不过海拔1474米,但在空旷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却是一柱擎天,截断云雨,对这方水域形成一种封闭之势。左蠡的西南方向便是无遮无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江北平原”。只要有西北风从江北平原刮过来,灌进了左蠡的这片湖面,就再也出不去了,而是与庐山五老峰上下来的那股阴风撞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对流风势。

    两股劲风扭结在一起后,便在这湖宽水阔的天宇间你死我活地撕拼,最后就形成了一股很有破坏力的旋风,也就是常说的“龙卷风”。在岸上,这种旋风能摧枯拉朽,拔房倒树;在湖面上,则可以把这一方水域的千顷波涛,立刻旋转成一个能翻船死人的大漩涡,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磁场。由于惯性和定势的作用,这种磁场犹如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抗拒它的吸引力。到最后,也就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它吸进去,被它吞噬。

    更可怕的是,在左蠡和渚矶一带的湖底下,到处都是冰川期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断裂层。庐山在那一边巍然崛起,鄱阳湖则在这一边极不甘心地下陷、沉沦。于是,水底下便是一片刀丛剑棘,大大小小的嶙峋怪石利如狼牙犬齿,半隐半露地蛰伏在这万顷碧波之中,时刻等待着失控的船只送上门来,自投罗网。就这样,自古以来,被“吸”进去的民船、商船,兵船便不计其数,事后打捞也不见踪迹。在近代百十年间,甚至连日本人的摩托艇,美国人的飞机都没有逃出它的魔掌,竟让这个千年之魔有幸开过几次洋荤。

    所以,鄱阳湖上的渔家船夫、商旅之人,说到这个地方都会谈虎色变,视之为畏途。说它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并不是危言耸听。那些行船走水之人,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高超的功夫,都不敢涉足于此。

    尤其是每年的秋冬季节,正是这种“黑洞”形成的旺季。因为这时正是西北风刮向江南的日子。而当年的朱元璋,就是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个季节来和陈友谅较量,实在是犯了天时、地利之大忌。

    朱元璋移师左蠡,得知陈友谅屯兵渚矶的消息之后,便立即召集军师刘伯温、元帅徐达和先锋常遇春及众将领,商议再破陈军之计。

    此时陈友谅尽管是败军之将,但手下尚有数倍于朱元璋兵力的五十万大军,也正想趁此机会,与朱元璋再一试高低。于是,朱元璋的破敌之计还未商定,陈友谅就已派人下战书来。

    一艘八支浆的快船,载着陈友谅的信使在湖面上破浪而来。这艘快船还未到朱元璋的大营前,船上的信使就高声叫道:

    “我家大爷下战书来了,明日午时三刻与你们决一死战,尔等敢应战乎……”

    说话间,这艘快船已到朱元璋大营前。不过,还未等到他们落帆收桨,朱元璋帐下的先锋官常遇春就弯弓搭箭,“嗖”的一声,一箭射断了他们的蓬索。只见一叶白帆,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蝙蝠一样,折腾了几下便不动了。大营前的朱军将士在齐声喝彩。

    朱元璋此时在中军帐上大声喝道:

    “败军之将,也敢言勇!把你们的什么屌书给老子拿过来!”

    陈友谅的信使被刚才常遇春的一箭射杀了威风,此时再也不敢嚣张,只是小心翼翼地双手将战书呈上。

    朱元璋接过战书扫了一眼,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交给站在一旁的刘伯温,而是狠狠地往地下一掷,大叫道:“左右,与我将这几个小子乱棒打出去!叫他们回去告诉陈友谅匹夫,明日午时三刻如期见招。”

    常言道骄兵必败,实乃至理名言。这次朱陈大战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第二天午时三刻,鄱阳湖上又是一场恶战。陈友谅虽然上次兵败康山,但仍然实力雄厚。他又是巨舰联阵,用铁索把自己几百条上下两层高的战舰连在一起,亲率几十万大军将朱元璋的三百条战船团团围住。这时,湖面上又是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强劲的西北风已在湖面上盘旋。这样的日子,是最容易形成漩涡的。但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将们却一无所知,只是一心对付四周的陈军。

    而陈友谅对这一带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所能造成的威胁早就心中有数。因为他退守渚矶之后,曾从当地渔民口中了解到这种威胁,知道了它的厉害,所以他就定下了一条打败朱元璋的妙计。因为三天之前就有当地百姓告诉陈友谅,说今天一定会有风,而且是一场罕见的大风。所以陈友谅就在昨天给朱元璋下了战书。此时果然天从人愿,狂风大作。陈友谅知道湖面上的漩涡即将形成,便立即向旗舰发出命令,网开一面,撤回西南角上的战船,给朱元璋造成一种假象,让他从西南角上撤退,其实是要把朱元璋的战船逼进那个漩涡之中。

    陈友谅布置在西南角上的战舰接到命令之后,又向朱元璋的船阵中猛放了一阵箭,发射了几十响火炮,然后突然向两边撤去,留下了一个缺口。

    当陈军的火炮飞箭如暴雨般泼来时,朱元璋的船阵也全力反击。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死力保护下,朱元璋的座船且战且退。此时,湖面上已是浊浪排空,喷着白沫的波涛山呼海啸般压过来。丈多高的波涛跃上船头,“哗啦”一声就是满满的一船湖水。朱元璋的许多战船一转眼功夫就沉没了。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军师刘伯温突然发现西南角上陈友谅的战舰退却了,就立刻对朱元璋说:“主公,那边的陈军已经撤了,他们肯定是顶不住风浪的袭击。我们也从那个缺口撤出去,到对面的山脚下登陆扎寨吧。”

    朱元璋抬眼一看,看到自己的战船都在风浪之中摇摇晃晃,将士们都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了。他知道今天要想战胜陈友谅是没有多大的希望了,又觉得刘伯温的话也有道理,便立即依计而行,传令所有的战船都向西南方向撤退,待来日再战。

    于是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指挥下,朱元璋的战船进行了新的部署,一步一步地向西南方向撤去。但是他们哪里想到,他们要去的地方,正是鄱阳湖的龙王殿。

    然而令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座船所到之处,竟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秋日的阳光,显得那么的安详。湖面上只有一缕缕的波纹在缓缓地,缓缓地移动。透过这清澈澄碧的波纹,朱元璋似乎看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

    “好啊!”朱元璋不由得大叫起来,“军师你看,这简直是专门为我朱和尚准备的嘛!竟是这样的风平浪静啊!”

    刘伯温一看,心中也觉得奇了。他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在奔跑,大风并没有平息,桅杆上的旌旗还在猎猎作响,他自己身上的道袍也在忽前忽后地舞动。他又看了看远处,看了看陈友谅的阵前,那里依然是排山倒海的惊涛骇浪。

    这里为什么没有波浪?为什么这样的风平浪静呢?

    刘伯温正在孤疑满腹之时,又听到朱元璋在叫道:“军师,还有什么好看,快向旗船传我号令,命令所有的船只都向这里靠拢!”

    “慢!”

    刘伯温毕竟是刘伯温,他终于看出了端倪,立即大叫起来:

    “主公,不好了!这里来不得。这里说不定就是龙王殿!”

    “龙王殿?”朱元璋问,“什么龙王殿?”

    “现在也说不清楚。主公,我们中计了。撤!快撤!要不然就要全军覆没!”

    “说什么?你这牛鼻子道人!”

    “主公快下令吧,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刘伯温的声音都变了调。

    见到军师这种样子,朱元璋也吓懵了,他便糊里糊涂地大喊一声:“撤——”

    这时,朱元璋才发现了,陈友谅的战船并没有赶过来,只是在远处的风浪中游弋徘徊。就像港汊里放鸭子的船一样,把自己的战船一艘一艘地往这风平浪静的地方撵,就像赶鸭子一般。

    “撤!赶快撤!”

    朱元璋这时已是满头大汗,面目狰狞。头上的那顶镏金紫金冠也被他取了下来,一只秃瓢一样的脑壳,原形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一只手在上头使劲地挠。

    朱元璋的命令传出去之后,全军上下一片混乱。跑在朱元璋座船前面的几艘战船,此时已安全失控了,就被这缓缓蠕动的波纹不动声色地操纵着,旋转着。转着转着,最后越转转快,越转越快——就像小孩子玩陀螺一样,旋转了几下就沉入了水中,消失了,连桅杆尖都看不到了……朱元璋大惊失色,软了,瘫了,一屁股坐在铺着锦锻的船板上,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大哭起来……

    远处陈友谅的大营里,这时却随风传来一阵阵的笑声和欢呼声。许多兵士都在敲着刀枪边舞边唱:

    叮叮当,叮叮当,

    朱和尚,朝龙王 ……

    有的士兵竟敲着兵器,有板有眼地唱起了“凤阳花鼓”。他们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和尚,

    十年就有九年荒……

    朱元璋听得在一个劲儿地顿足捶胸,在放声大哭。

    正当朱元璋哭得惊天动地之时,他的座船居然也开始旋转了。转啊转啊,转得朱元璋就像在龙床上一样,顿时晕晕糊糊的。这时,朱元璋竟然想起了孩提时候唱的一首儿歌来——

    天也转地也转,中间种大蒜。

    大蒜不开花,癞痢子要打瓜。

    大蒜不结子,癞痢子要死。

    大蒜没有娘,癞痢子要死光……

    这首儿歌中的“打瓜”,也就是死的意思。

    难道我这个“癞痢子”真的要“打瓜”吗?

    此时,朱元璋不再哭了,他只是呆呆地望着这眼前旋转的湖水。他感觉到自己身下这艘几丈高的座船正在“天也转地也转”,而且越转越快。他已经被转得头昏眼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湖水在悠然地旋转,旋转,慢慢地旋成了一个大漩涡。漩涡上大下小,就像一个漏斗一样,深不可测,正在不断地扩大,下陷。

    朱元璋的座船在一节一节地往下沉。

    朱元璋闭上了眼睛……

    闭上了眼睛的朱元璋,这时竟双手合十,盘着双腿。只有到了这时,他才变得像一个真正的和尚。他在等待着圆寂。

    这时,朱元璋他才想到自己不是皇帝,是一个和尚,一个还没有修成正果、还没有受戒的野和尚。他要在临死之前,再好好地念一念“南无阿弥陀佛……”

    ——突然,船不转了!

    只听到刘伯温在大叫道:“主公,主公,你看!”

    朱元璋睁开了眼睛:“什么?”

    “主公你看!”刘伯温还在喊。

    船,离开了水面。一只比船还要大的乌龟,正把朱元璋的座船高高托起,驮着它一步一步地向岸边游去。

    朱元璋又闭上了眼睛……

    脱险之后的朱元璋上得岸来,顾不得抹去一身冷汗,摸摸还在剧跳的心口,更立即拔出腰边的佩剑,在鄱阳湖畔的这方悬崖上,刻下了“水面天心”四个字。

    他为什么要刻写这四个字呢?

    他为什么不刻上“南无阿弥陀佛”呢?

    而这四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他朱元璋之心苍天可鉴,还是说此处便是苍天之心?反正这四个字的微言大义,只是他自己清楚。总之是帝王之言,自然成精。从此,这一带的湖面,便被钦定为“水面天心”,并一直沿用至今。

    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这方临湖的悬崖陡壁上便有了一座庙,这座庙就是当地老百姓一直叫到今天的“老爷庙”。其实这座庙当时是叫“定江王庙”。庙里供奉的那位“定江王”就是一只大乌龟。进得庙门,便是一只大乌龟的塑像,四脚不动地在原地爬行。它的脖子伸得长长的,它的头高高地向上翘起,离地面约有四五尺高。它的背上驮的不再是朱元璋的座船,而是一块六尺多高的沉重的石碑。石碑上有一行镏金的大字,上面刻写着它的封号——

    明太祖钦赐定江王将军之位

    也许是它背负的石碑太沉重了,所以几百年来,它依然在这里原地不动,没有爬出庙门半步,更没有爬到悬崖下的湖水中去。

    几百年的风雨过去了,当年金碧辉煌的庙宇已朱颜斑驳。但是这座庙依然耸立在都昌与星子县交界的悬崖上,日日夜夜注视着滔滔的鄱阳湖,注视着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渔民、船夫和过往商旅的“水面天心”。

    自从有了这座定江王庙之后,凡是过往的船只一到这里,都要靠岸下船朝拜这位定江王。烧香纸,放爆竹,供上猪头,给庙里助油点灯,求它保佑一帆风顺,太太平平地渡过水面天心。但是,无论这些船家的心是多么的虔诚,水面天心一直是凶多吉少。定江王的本事再大,也同样是无能为力。水面天心,依然是鄱阳湖上的龙王殿。

    朱元璋那次死里逃生之后,立即组织了几次战役,最后将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一举聚歼,终于江山一统,南面称孤,开创了显赫一时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忘记鄱阳湖的十八年大战,更没有忘记那凶多吉少的水面天心。他觉得在这样的地方行船走水,实在是九死一生。也许是因为他也是穷苦人家的出身,所以他才想到要为那些行船走水的人想个法子。

    于是没有过多久,就在鄱阳湖上,在水面天心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种船—— 一种只有在鄱阳湖上才能见得到的船。

    这种船就是——红船。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