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偶得集

正文 偶得集五十

    一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美国的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考察,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于是让一个全市的优秀教师上了一节优质课,从课堂准备,到课堂展开,课堂互动,到探究研讨,都是无懈可击的,美国的教育考察团成员一直在旁听。可是,这些人没给一个字的评语。事后,有人问及他们对这节优质课的看法。有人说,既然你们这节课上,学生们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还上这节课做什么?令在场的人无言以对。”

    的确,我们常常是这样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们的,美国人称我们这种教育为”去问题教育“。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是没带着问题进了教室,然后又没带着问题离开了教室,这样的话,问题都是老师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们也是现场的机械化的作秀似的一问一答,这样的表演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在美国,老师是经常给学生们的问题弄得哑口无言的,老师只好自认惭愧。所以美国人瞧不起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在情理之中了。

    去问题教育,这个称呼很刺耳,却是我们教育中的死结,我们教育中重视结果甚于过程,重视分数强于能力,重视程式高于创新。

    所以我们教育很失败,失败在这种去问题的教育中。

    一切创新的思维都产生于问题中,没了问题,就等于没了思考的动力,没了创新的活力。我们的孩子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孩,等着老师们一口一口的喂到自己的嘴里,自己根本不用去品味,只管囫囵吞枣的咽下去,其中失去了自己体验的过程,失去了自己思维的过程,失去了自己思维发展创新的源头。

    孩子们的答案必须是标准化的,否则不但会给老师否定,还会给同学们笑话,贻笑于人,老师的标准化的答案,成了孩子们思维的条条框框,让这些孩子们的思维限制在这些无谓的藩篱中,难以自拔。这就造就了中国”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

    忽而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一道的天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多给孩子一点思维空间,少给孩子们一点答案吧!

    我们的孩子也会有创新的思维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