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

正文 第25章 难说再见 (二)

    秦始皇的性格中确有残暴的一面。

    灭赵之后,秦始皇破例來到赵都邯郸,这里是他度过了九年童年时光的地方。故地重游,秦始皇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凡是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赵人,全部活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我们无法得知秦始皇是如何知道谁和他母后有仇的,尽管他对自己母后的印象并不好,但他还是对当年母后的仇家实施了最残酷的报复。然而,这只是一个个案。大多数情况下他处理问題还是比较理智的。

    被人们视为暴君,这对于秦始皇來说并不特别冤枉,他确实够得上一个暴君的标准;但是,许多和他同样残暴的皇帝沒有被称为暴君。其实,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秦帝国二世亡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人们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秦始皇的残暴。鲁迅先生曾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华德焚书异同论》)

    其实,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其失在于秦取天下、守天下都使用暴力,导致民心尽失s如果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改弦易张,不急于集中用兵,不急于兴修大量工程,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就不会造成“天下苦秦久矣”的被动局面。这样,陈胜、吴广也不会被逼得铤而走险,即使有人铤而走险,天下百姓也不会“云集响应”。

    评价秦始皇应当完整地看他的一生。

    秦始皇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至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前九年他在赵国,其父异人是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秦始皇是质子之子,地位低下,生存权完全沒有保障。这是他过得最悲惨的九年。九岁时,因为他的父亲当上了太子,注定要成为日后;

    的秦王,他的命运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被赵国礼送回国,开始受到良好的培养教育。十三岁那年,其父去世,他继位成为秦王,这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沒有权力的孩子。

    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此时虽然已成为秦王,但因年幼,政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母后赵姬与吕不韦、嫪毐手中。他目睹了嫪毐的横行不法、吕不韦的专权,无奈手中无权,只能权忍等待。

    二十二岁时,秦始皇举行了加冠礼,这才开始亲掌政权。从这一年到他三十九岁成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二是为最终兼并六国进行准备,三是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

    从他三十九岁到五十岁病故是秦始皇一生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他在兼并六国成功之后,为建立并巩固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如建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南征南越,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骊山陵,进行五次大巡游,大寻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等。秦始皇饱受后人非议的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人生阶段。其间,他有贡献,也犯错误,而且越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的为政越是糟糕。如四十六岁开始修万里长城,四十七岁焚诗书,四十八岁坑术士。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的主要败政出现在他死前四五年间。

    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可以发现,在他一生的四个阶段中,他基本上只在第四个阶段犯了一系列错误。此时,他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建立了皇帝制度,自以为功高三皇,名过五帝,个人欲望极度膨胀,自以为无所不能。他要完成一系列的大型工程,既要大修陵寝,又要大求仙药。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完全听不进大臣的意见,一意孤行,不立太子,不立皇后,完全沒有意识到自己的劳民统治已使大秦帝国成为即将点燃的火药桶,仅凭一个火星就可以将大秦帝国炸得粉碎。此时的秦始皇沒有一点自省的意识,意识不到自己死后一年即将爆发反秦大起义。秦始皇为了削弱天下的反秦武装,下令将天下兵器尽数收缴到咸阳,加以冶炼,铸成十二个人形钟架,销毁了天下反秦的坚兵利剑。然而,秦始皇的这些举措并未能阻止之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起义。秦始皇认为收缴天下兵器,便可以杜绝反秦力量。但仅仅三年之后,大秦帝国就从现实中彻底消失。

    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历史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一切独裁者的悲剧。

    秦始皇不断为人关注的第三个原因是大秦帝国的速亡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一位引发后人不断思考的帝王岂能不被人们屡屡提及?大秦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它仅仅存世十五年就覆灭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颇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还有三个原因不大为人关注,一是秦始皇的统治思想,二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

    先说统治思想。

    统治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思想。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但是,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大秦帝国缺乏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是巩固统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终沒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强调君王的独裁性,然而,君王的独裁意味着沒有其他因素能够制约皇帝的所作所为。因此,皇帝一旦决策失误,帝国的长期安定就会受到破坏。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认为秦属水德,依阴阳之说,“水”属阴,阴主刑杀。便认为水德政治当用法家,以刑罚为主。所以,秦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么直接有用,但是,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绝对不能沒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制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只能使臣民畏惧,儒家却能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势与术,它的本质是一种统治术,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之时,君王却是在法制之外的。儒家强调的圣贤人格、德治思想,不仅是用來教育臣民的,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约束。无法约束君王的思想学派,只能使君王更加专横、腐败,并且加速帝国的败亡。

    秦始皇作为中国皇帝制度的开创者忽略了统治思想的建设。换句话说,秦始皇完成了皇帝制度的硬件,但是,他沒有为皇帝制度设计、安装一个更适合它的软件。因为,秦始皇只是始皇帝,他还來不及思考更多深远的问題。他把皇帝制度看得完美无缺,以为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一个帝国永世长存,可他不懂得一种制度必须具备调节功能。而这种调节功能是通过统治思想來实现的。

    再说秦国贵族的腐朽。

    人们大多把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暴政、苛法等,很少关注到当时秦国贵族的腐朽。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最大赢家是刘邦,他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六国贵族后裔纷纷建国,但最终却无一个立国的贵族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

    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有一点常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终兼并的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之后,已经走向沒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自身的腐败是六国最终被秦兼并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国贵族虽然在兼并六国过程中的表现大大优于六国贵族,但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丝毫不弱于山东六国。郑国事件曝光之后,秦国贵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赢政误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谏逐客书》,秦国人才几乎流失大半。只是由于赢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国贵族的腐朽。可是,兼并六国之后,赢政的明智逐渐丧失,秦国贵族的腐朽再也无法被遏止,并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终于导致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

    成就一个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敌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国之时,部族的绝大多数治国者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山东诸国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并了六国之后,大秦帝国的敌人消失了。伴随着敌人的消失,大秦帝国的贵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有过一些进谏之外,听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声音。在秦国贵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们可说是一无作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杀戮殆尽,无一幸免。

    这样一个贵族世家还有希望吗?

    肯定沒有!

    由周天子分封的贵族世家都在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硝烟中消亡了,都在周秦之变的历史转折中覆灭了,最后一个消亡的是秦国的贵族世家。代之而起的是以刘邦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这股新兴势力出身于草根,他们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成为时势造就的新英雄。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着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当然,伴随着汉帝国的长期执政,从草根中成长起來成为新兴帝国的统治阶层又会形成新的贵族世家,他们的腐朽最终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在新的汉帝国内部又在孕育形成一个阶层,他们历经数百年的积聚,最终在南北朝成为新的执政势力。

    历史总是不断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同时淘汰着旧的腐朽执政阶层。

    帝国政权的交接历來是帝国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大秦帝国之所以速亡,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妥善安排好接班人。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靠政变上台的胡亥是最糟糕的一个接班人。从古人到今,人们大都认为如果扶苏继位,大秦帝国就不会速亡。历史会如此发展吗?

    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许多人的眼中,扶苏谏阻秦始皇坑术士,从此可以推测,扶苏是一位仁义之君。扶苏不同意诛术士,这是事实,但是,扶苏也并非合适的皇帝人选。仅凭胡亥的单车一使,扶苏接到诏书,不辨真伪,便欲自杀,完全是始皇帝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这种做派,连蒙恬都认为不妥。无论如何也得先辨真伪啊!虽然蒙恬坚持不自杀,最终还是被杀;但是,蒙恬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蒙恬死于非命,是力不能及真相不能大白所致。相比蒙恬,扶苏的政治经验太匮乏,也不具备政治家的果敢与魄力。如此之人继位为君能否称职,仍是一个疑团。

    综上可知,秦始皇是一位影响巨大的皇帝,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引发人们不断思考的皇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正是我们对秦始皇难说再见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他马踏六国,一统天下,成就了泱泱大秦帝国雄伟霸业的神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來者;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他北筑长城,南征南越,为中国五千年的恢宏史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贪恋权势,事必躬亲;他严刑酷法,焚书坑士;他修筑陵墓,穷困万民,落了个千秋万代妇孺皆知、尽人皆弃的骂名。

    他不辞劳苦,五次巡游;他自称真人,迷恋成仙;他欲求长生,却致短命,最终还是跟凡夫俗子一样躺在了他苦心营造的陵墓里。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德莱尔)秦始皇就是这样,静静地看着,看着他信任的赵高与李斯篡改他的遗诏;看着他喜爱的小儿子为了权力把兄弟姐妹一一杀掉;看着他亲手创建意欲传至万世的庞大帝国,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化为焦土。

    曾记否?广袤的关中平原,曾经上演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场面,经历过多少歌舞升平的春秋。如今,夕阳斜照中的骊山陵墓,伴随着的只是枯藤、老树、昏鸦。人们感叹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变的唯有那滔滔不息的渭河之水,带走了昔日帝都的喧嚣与繁华,永久留下的是一代代人的怅然与沉思。

    春秋争霸烽火飞,战国逐鹿生民哀。

    横扫六合归一统,秦皇声势挟风雷。

    煌煌功业空前古,颂声四起骄英主。

    焚书坑儒人心寒,群臣失语无谏阻。

    大兴土木役万民,阿房未竣九州贫。

    峻律苛政猛于虎,暴君英主集一身。

    尊荣奢华欲永守,不死仙药何曾有。

    陈涉一呼天下从,只为黔首苦秦久。

    万世基业二世绝,楚虽三户终灭秦。

    兴勃亡忽殷鉴远,攻守势异须宽仁。

    秦祀虽亡秦制留,始皇功过论不休。

    皇朝千秋多兴废,几度悲哀演从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