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

正文 第25章 难说再见

    公元前210年,巡游至沙丘时,秦始皇五十年的人生历程戛然终止。然而,他却是一个永远难说“再见”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说从未止息。

    在现实政治中,秦始皇是影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重量级人物。在一百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里,秦始皇赫然在列。

    在艺术世界里,秦始皇更是一个最具世界影响和商业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通过影视、歌剧等不同的传播方式,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新演绎。

    张艺谋的《英雄》(陈道明饰秦始皇),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李雪健饰秦始皇),周晓文的《秦颂》(姜文饰秦始皇),阎建刚的32集电视剧《秦始皇》(张丰毅饰秦始皇),等等,都以秦始皇为秦戏一哥。

    2007年,韩国学者柳光秀的《秦始皇计划》获韩国第一届新浪潮文学奖,随后这部作品立即被列入国际大片拍摄计划里,中、法、韩三国联合投资,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亲自执导拍摄。此外,以秦始皇为題材的中外合拍大片还有《神话》、《木乃伊三:龙帝之墓》(李连杰饰秦始皇)等。中外导演中,张艺谋有着浓重的秦始皇情结,他不但拍了以秦始皇为主角的《英雄》,还自导自演了以秦始皇为背景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并且执导了歌剧《秦始皇》(多明戈饰秦始皇)。这部歌剧成功登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这是该剧院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上首次上演中国題材的原创歌剧。

    一个人,即使是长寿之人,其生命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及弹指一瞬。“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绝大多数人死后被人淡忘、遗忘是必然的,但秦始皇的确是个例外。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年前化为尘士的人物还被世人屡屡提及?为什么当代电影、电视、歌剧对这个遥远的在世只有五十年的人物如此热衷呢?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秦始皇在自称始皇帝的时候,是企幻他创立的大秦帝国能够传至千秋万代的。让他沒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愿望仅仅持续了短短十五年,就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创立的制度并沒有随着王朝的消亡被后世废止,而是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正是因为这种影响,秦始皇在下世的两千年多年中不断被人提及。

    他之所以被人每每提及,首先是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统一”,一是国土统一,二是制度统一。

    先说国土统一。

    在秦国数代国君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秦始皇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个人的雄心大略,结束了战国两百多年的纷争,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伟大的统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尽管大秦帝国的版图和现代中国辽阔的国土相比,还不能完全匹配,但是,中国统一的大趋势却始于秦始皇。此后,虽然也有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的混乱,但是,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主要出于个人强烈的功业理想。他用十年时间成功地兼并了六国,而且,之后他并沒有停止用兵,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对匈奴的战争以及修筑万里长城,使得大秦帝国以北获得了相对的安宁平静,保障了中原农耕民族的和平生产。

    秦始皇对南越的用兵前后达四年,动用军队五十万,这是秦始皇成功兼并六国之后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平定南越,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当时的南海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桂林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西,象郡则相当于今天越南的中北部。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这支五十万的南征大军滞留在南方未得北归。

    当时军队由副统帅赵佗指挥,沒有参加镇压秦末大起义,因此,他们避免了被歼灭的风险,得以存活下來。

    秦始皇在世之时,时任龙川县令的尉佗(即赵佗,两次出征南越的副统帅)上书秦始皇,要求增派三万中原女子到岭南,秦始皇批准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移居岭南的计划。她们和南征的五十万秦军的部分士兵结合,繁衍后代,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岭南,大大加速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如今,这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被客家人尊称为“客娘”。

    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出兵南越,使岭南第一次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亡之后,秦朝的南越驻军在赵佗领导下建立了南越国,并最终归汉赵佗为开发岭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赵佗所在的龙川县(今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至今还保有不少历史遗存。广东河源市也因此成为岭南客家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佗城镇就有近两百多个姓,以及近五十家姓氏宗祠,它们都是当年南征的五十万秦军的遗存。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初衷并非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然而,他对岭南的开发却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秦始皇实施宏图大略的坚定决心和当时各族人民的巨大付出之下,大秦帝国拥有了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沿海,西至临洮,西南至保山;北至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这一基本格局。

    在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与强国非常重要。如果既是大国又是强国,它在世界格局中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大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争议的,大国所拥有的综合国力、大国所占有的资源,以及大国所具备的承受能力,都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以国防为例。在现代世界军事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国防纵深至关重要,而国防纵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本土面积的大小。如果拥有较大的国防纵深,在战争中就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具备梯次抵抗的战略防线。秦始皇开创的庞大帝国为现代中国拥有巨大的国防纵深奠定了基础,仅就此一点而言,秦始皇留下的遗产也弥足珍贵。

    再以经济为例。小国在世界性金融海啸申往往显得承受力非常有限,而大国则不同,它拥有的抗风险能力亦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第二,制度统一。

    领土统一主要是整合,制度统一则在创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皇帝制度,它终结了周代的封建制,诞生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给我们这个民族带來了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带來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它是一笔可圈可点的政治遗产。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人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势。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是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人类政治制度不是某一个人独创的,它是一定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力量形成的产物。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集中力量办了一系列大事:如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北驱匈奴、南征南越。

    秦始皇的这些大工程常常被后人斥为暴政。前面讲过,秦始皇兴建的这些工程,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另一类是只为个人享乐的工程。前者如长城、驰道、直道,这些工程尽管耗费了国力、民力,给当时天下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统一帝国的稳定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和平來说,却是必要的。

    如果说秦始皇的这些工程危及了大秦帝国存亡的话,问題在于实施得太急,而不在于这些工程本身。

    秦始皇从兼并六国直至他沙丘离世,其问仅仅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一下铺开这么多的重大工程,必然会动用大量民力,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这些工程对于统一帝国來说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承受能力,在短时间全部开工建设。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如此之大,不是他不知劳民疲民,而是他不顾民生,不知道过度使用民力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工程既有利于帝国的统一,又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其错不在工程本身而在工程过于集中。

    至于另一类工程,如大建皇陵、宫殿,则完全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个人的享乐,显然不能与修长城、驰道相比。这类工程虽然满足了秦始皇个人的欲望,但是,大秦帝国却付出了二世亡国的惨痛代价。

    后人往往将大秦帝国的短命归咎于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其实,其过在“政”不在“制”,秦始皇因其治国之急政,导致二世亡国,但是,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为什么一个短命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却能留存两千多年呢?

    每一次的政治进步都是以政治失败为代价的。秦始皇创建的帝国仅存十五年便亡国,但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认可皇帝制度,只是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正是这些修正缓和了统治阶级与广大百姓的矛盾,延续了后世一个个帝国的生存。

    汉代以后的王朝之所以选择皇帝制度,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是皇帝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皇帝的个人欲望,另一方面是沒有出现第二种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皇帝制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皇帝制度的反动腐朽性暴露得越來越充分。皇帝的专制独裁,往往成为封建王朝沒落的主要原因。因此,皇帝制度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因为它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发展为现代国家的巨大障碍。

    从上述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两千多年问还被人们屡屡提及的另一表现是对秦始皇的骂声不绝于耳!骂声來源于争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秦始皇是获得骂声最多的皇帝。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在传播学上绝对是一位大赢家!他让后人永远无法忘记他!我们从秦始皇的身上再一次看到“小骂小火、大骂大火、爆骂爆火”的传播学规律。

    简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评价史,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因出于不同的目的,具备不同的眼光,处于不同的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绝无雷同。不仅古人如此,今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同样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由于评价难以统一,所以,对秦始皇的解读永远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有所谓的定论。因此,我们在总结秦始皇一生之时并沒有对秦始皇作出自己的评价,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秦始皇,我并不想以个人的眼光去评价这位盖棺而难以定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因为,对秦始皇评价的这个动态的过程远远沒有结束。

    如果一定要作出所谓的评价,我们只能说秦始皇是一位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

    秦始皇为后人诟病最多的暴政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滥用民力,正因如此,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焚书”事件为中国文化专制的肇始,影响极坏,须彻底清算。“坑儒”之说并不准确,“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它是秦始皇一怒之下的失当举措,这并不意味着秦始皇杀人成性。仅仅从人数上说,秦始皇所坑杀的四百六十名术士也不是两千多年间封建皇帝中杀人最多的。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之后,一次就杀了方孝孺十族共八百三十七人,而原因仅仅是方孝孺不愿归降朱棣,不承认朱棣凭借武力夺取政权的合法性。如果以杀人的多寡來定性暴君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暴君,包括我们认为是“明君”的皇帝。

    如果以大修皇陵、大造宫殿來定性暴君,历史上沒有几个皇帝不为自己大修皇陵的,难道他们都是暴君鸣7.乾隆皇帝也以奢侈闻名,历朝历代沒有几个皇帝修那么多的园林,就是桀纣也不能与之相比。他在北京及京畿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然而,沒有人因此痛斥他是暴君。

    如果以严刑苛法來定性暴君,秦律的确严酷,但是,汉代建国之后承袭的就是秦律。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挟书令,至吕后时才明令废止夷三族罪,然而,三族罪在此后非但沒有被废,而且还逐渐发展成为五族罪、七族罪、九族罪、十族罪。可见,后世律令不比秦律宽松多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