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正文 第10章 荡平诸吕

    吕后生前威风八面,临朝称制,惠帝去世之后,吕后大封诸吕,特别是让吕禄、吕产掌握了京城的军权。掌握了京城的军权,也就掌控了整个朝廷。但是,吕后刚刚去世两个月,吕氏就被灭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襄举兵

    高后八年三月,吕后去祭祀除灾,回宫的途中,经过轵道亭(古亭名,今西安市东北),看见一个好像苍狗的怪物,撞了吕后的腋下,然后就不见了。回宫一占卜(算卦),说是赵王刘如意作祟,于是,吕后的腋下因此落下了病。

    到了七月,吕后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她自知大限将尽,便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掌管南军。

    吕后咽气之前一再告诫吕禄、吕产:高皇帝平定天下之后,和大臣们杀白马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心理不平衡。如果我死了,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会有变故。你们一定要率兵守住皇宫,千万不要为我送葬,以免被人所制。

    吕后临终前的交代非常非常严肃,她甚至不敢让自己的侄子因为送丧而离开军营。

    事情真的有吕后估计得那么严重吗?这场惊天巨变会从哪里爆发呢?

    吕后刚刚去世,在京城的朱虚侯刘章就捎信给他的哥哥齐王刘襄,让他以诛诸吕为名起兵,他和刘襄的另一个弟弟刘兴居在京城做内应。

    齐王刘襄得信后,于当年八月,率先准备起兵。此时,距吕后之死仅仅只有一个月。

    刘襄此举相当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意义非常重大。

    整个天下在吕后的控制下生活了十五年,虽然吕后作恶多端,在皇族派、功臣派中结怨甚深,但是,吕后刚死,余威犹存。诸吕掌权,起兵诛吕,即是引火烧身。一般人谁都不敢首举义旗。

    刘襄此举揭开了族诛诸吕的序幕,天下反吕联盟才得以形成。

    刘襄为什么要挑这个头呢?他想从中得到什么呢?

    刘襄是齐王刘肥的长子。

    刘肥是汉初同姓王中封地最大、势力最强的皇子,而且,刘肥的几个儿子个个英武不凡,在刘姓皇孙一代中他们都是佼佼者。

    惠帝二年十月,齐王刘肥來京城朝见天子。家宴中惠帝因齐王年长而让齐王刘肥坐了上位,招致吕后非常不满,立即端來两杯毒酒要谋害刘肥。幸亏惠帝端起了两杯毒酒中的一杯,吕后怕惠帝中毒而出手打翻了惠帝的酒杯,刘肥见势不妙赶快离席。事后知道是毒酒,心中十分害怕,于是采纳部下的建议,割城阳郡作为吕后亲生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又认了个小妈(尊鲁元公主为太后),此事才得以了结。事情虽了,但是,齐国却损失了整整一个城阳郡。四年以后,郁郁寡欢的刘肥便病故了,他的长子刘襄即位为齐王。

    高后二年(前186),吕后立其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国济南郡为吕国的封地:一方面削弱了皇族派刘襄的封地,一方面增加外戚派的领地。

    这道命令是吕后下的,封的又是吕后的亲侄子吕产。吕产是吕后在朝中最倚重的吕氏集团重量级人物。刘襄不敢抗旨,但是,内心极为不满。齐国在刘邦最初分封诸子时面积最大,管辖七十多城。这块最肥的土地早就被吕后惦记上了,所以,才有接踵而至的割地封国。

    刘肥不得已献了一个城阳郡,吕后封吕产又割了一个济南郡,这已经使齐国损失了两个郡了。

    高后七年,吕后又封了一个非吕姓的琅邪王,割齐王刘肥的琅邪郡作为封国。这样,刘襄又损失了一个郡。

    齐国从初封的六个郡变成了今天的三个郡,刘襄能愿意吗?

    当时,刘氏皇族派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子?

    此时刘邦的儿子辈中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他们俩都有资格继承帝位。但是,代王刘恒沒有任何动静,只是在边远的代地静静地观察时局;淮南王刘长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的感情很深,肯定不会有任何动静。

    刘邦的孙子辈中多数年龄尚小,才气也不够。惟有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最为出色。

    长子刘襄继位为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一个是朱虚侯刘章(惠帝二年封),一个是东牟侯刘兴居(惠帝六年封)。当时,都在京城做皇宫的侍卫官。

    刘肥的这三个儿子非常英武,极有才干。

    吕后一死,刘章首先给他哥哥刘襄报信,让他哥哥刘襄以诛诸吕为名起兵,成功以后拥戴他称帝,自己和刘兴居在京城做内应。

    刘襄是刘肥之子,虽然刘肥是庶长子,但他是刘邦的长孙,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因此,刘襄、刘章的想法并非沒有实现的可能----这是刘襄冒着巨大的风险率先起兵的真正原因。

    刘襄得到刘章的密报,与他的舅舅驷钧等人商量,立即准备起兵。

    但是,刘襄的起兵竟然遭到一个人的反对,差一点毁了刘襄起兵。

    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能够阻止刘襄起兵呢?

    原來,汉朝建国后,在诸侯国都设立了国相,诸侯国的国相一律由中央政府任命,对中央政府负责,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而且掌握诸侯国的军政大权。

    反对刘襄起兵的正是齐国的国相召平。齐相召平得到刘襄准备起兵消息后,立即派兵包围了刘襄的王府。这样,刘襄不但不能起兵,还差一点惹來一场大麻烦。

    刘襄正在困窘之时,齐国的中尉(相当于公安部长)魏勃拜见齐相召平。魏勃欺骗齐相召平说:齐王起兵,沒有中央政府的调兵虎符(调兵的凭证),您包围齐王府是对的。我请求您让我替您带兵完成这项任务吧。

    魏勃官居中尉,本來就是负责齐国治安之事的,处理叛乱自然是他份内之事。

    于是,召平相信了中尉魏勃的话,就让他带兵去围王宫。魏勃得到了兵权之后,临阵倒戈,不但沒有去包围王府,反而包围了召平的相府。召平大呼上当,但是,为时已晚,只好自杀而死。

    刘襄起兵后,首先将吕后封王的两个郡夺回來,统一全齐,并立即昭告天下诸侯:

    第一,自己是惠帝派张良所立的齐王(法理依据);

    第二,吕后听任诸吕,擅自废立皇帝,杀三赵王,封三吕王;

    第三,当今皇帝年幼要靠大臣、诸将來安定天下;

    第四,我起兵的目的是要诛杀不应当封王的人(不当为王者)。

    刘襄的这封起兵檄文写得非常巧妙:他沒有直接提出诛杀诸吕,只是提出要除掉不当封王的人。

    灌婴倒戈

    刘襄起兵树起了刘姓皇族派的反吕大旗,吕氏外戚派会作出什么反应呢?

    相国吕产听说齐王刘襄起兵西进,命令大将军灌婴带兵东击齐军。

    吕产面临齐王刘襄的起兵,自己绝对不敢离开京城,只能派他认为可靠的灌婴统领重兵,并加封灌婴为大将军。

    这个决定让功臣派重臣的灌婴获得了兵权!

    灌婴原是个卖布的商贩,跟随刘邦一块起兵反秦,屡立战功,荥阳会战初期成为刘邦组建的骑兵军团的司令;后來一直在韩信麾下攻灭魏、代、赵、燕、齐五国,战功卓著;最后率五千骑兵追杀项羽的就是他。韩信、彭越、黥布在世之时,灌婴并不抢眼,但是,当著名大将们一个一个的逝去后,占有年龄优势的灌婴的地位凸显出來。而且,吕后擅权之时,灌婴沒有任何举动,使得吕氏外戚派比较相信灌婴。所以,在得知齐王刘襄举兵的消息之后,吕产就任命灌婴为大将军,统兵伐齐。

    灌婴立场绝对是站在功臣元老派一边的。

    当时,功臣元老派最大的不满有两点:

    一是刘邦的白马盟誓明确提出“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大封诸吕为王侯,明显违背刘邦生前之约。

    二是汉初的功臣元老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立有战功才得以为官为侯的,诸吕为王为侯全是凭借外戚的身份而窃居高位的。诸吕有权无功,元老重臣当然不服气。

    吕后大杀功臣导致了功臣派和吕后外戚派的尖锐冲突,这些矛盾,吕后在世之时还处在隐性状态。一旦吕后去世,这些矛盾就迅速激化了。

    灌婴虽然奉命率兵伐齐,但是,灌婴对吕氏专权心存不满,他认为:诸吕在关中拥有重兵,危及到刘姓江山。如果我打败了齐兵,岂不是帮了诸吕的大忙吗?所以,灌婴带着重兵走到荥阳,就停了下來。而且,灌婴还派人和齐王刘襄联系,谋议共同反吕。

    齐王刘襄得到灌婴屯兵荥阳与自己联手的消息后,便屯兵于齐国西部边界,等待天下诸侯结盟。

    灌婴的荥阳倒戈和联齐伐吕太重要了:

    第一,刘襄的起兵和灌婴的倒戈,形成了刘姓皇族派和功臣元老派联手讨伐诸吕的局面,对诸吕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第二,周勃、陈平在皇族派和功臣派联手的情况下才敢于在京城诛杀诸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