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鄱湖红船

第1卷 布 告

    36、布  告

    刘大海接任以后,红船局又接二连三地碰到了许多麻烦事。

    先是那位团长寻上门来,对同仁堂进行威胁,要赔偿他的损失。不过,那批货到底是一批见不得人的东西。在董事会全体董事和会员的抗议下,那位团长也不敢卖硬了。虽说是民国,那样的事还是不能摆不上到桌面的。

    不久以后,那位团长就调防去了赣南,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只是所有的人都在为杨铁汉感到惋惜。

    那位团长虽然走了,但是后来又经常有什么营长、旅长找上门来。那年头,来来往往的军队真多。一会儿是什么“护国军”,一会儿是什么“救国军”,一会儿又是什么司令的军队,大帅的亲兵……

    这些当兵的,只要是一来鄱阳湖,一到水面天心这个地方,就都看上了红船局的红船。有的要红船护送,有的要红船去接什么“宝眷”,有的还要去走私军火、食盐、烟土。都想借助红船这块招牌镇鬼避邪,损人利己,干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勾当。

    那些当兵的一来,都是先找红船局,再找同仁堂,软硬兼施,口气大得吓死人。一来二去,刘大海给惹烦了,董事会也给惹烦了。但是,要送的还是要送,要接的还是要接,不知道哪尊菩萨得罪不得,哪路神仙是真神?这时的红船局不再是当年的红船局——再也不是明朝皇帝的“锦衣卫”,朱皇帝的“亲外甥”了。现在只是一个地方公益机构,没有了尚方宝剑,哪一个都得罪不得。何况找上门来的都是一些兵啊将啊的。老话说“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更不要说是这些驾红船的,这些乡村中绅士、土财主。

    这样一来,结果误的是红船局的事,受害的是当地船夫百姓。有几次,因为一些水手和船工被调走了,或者是船上那些好的驾具被挪用了,正赶上大风大浪,红船局就无法派人出救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红船头刘大海急,红船局的弟兄们急,同仁堂董事会的董事和高会长也急。如果红船不能及时救生抢险,翻船死人没人管,那么,鄱阳湖的老百姓就会慢慢地失去对红船的信任。长此下去,红船局的牌子就会不砸自倒。红船局几百年来的声誉,真的会毁在这一代人的手里。更不要说为了红船局的声誉,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性命的杨铁汉和那五个兄弟!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刘大海只好三番五次地去找董事会,去找高会长,请他们想个法子。

    这一天,刘大海又找到高会长,对他说:“我不能拿鄱阳湖百姓的血汗钱去为那些人做事,何况大都是见不得人的事。这样下去,我怎么可以对得起我师傅?他为了红船局几百年的声誉,把命都赔上了!”

    高会长也理解这位红船头的心情,就对刘大海说:“刘老板,这样的事能顶则顶,顶不住就只有敷衍一下。我和董事会商议一下,尽快想出个法子。”

    刘大海也知道高会长的难处,只好回红船局去,等他们慢慢地想办法。

    当天晚上,高会长果然召集了同仁堂董事会全体成员,在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这些董事平日就是怨声满腹,今天一聚会,更是个个义愤填膺。有的骂得口沫横飞,有的把手中的文明棍敲得囊囊响。他们在骂这个世道,在骂那些贪官污吏、军阀兵痞,最后骂到了民国政府头上了。

    骂着骂着,突然有一位董事说:“如果能弄到一张政府的公文,也许可以挡一挡。”

    这个董事一说完,其他的董事都笑起来了,有的说:“民国政府的委员长又不是你的儿子。”

    也有的说:“就算是你的儿子也不卖你的账。如今他是委员长了。”

    说得大家又是一阵苦笑。

    大家骂着,笑着,正在束手无策之时,高会长突然说:“我倒有个主意。”

    大家都把眼睛盯着他,看他有什么锦囊妙计。

    高会长指着那位老秀才说:“老先生,你不是有一位当年的学生,现在是省参议员吗?”

    那位老秀才捋捋几根白胡须说:“参议员有屁用,他又不是省长。是省长倒还差不多。”

    高会长说:“我倒不是说你的那个学生。我也知道他一个小小的参议员,倒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不大。不过,我听说最近蒋委员长要来省城南昌,要是你那个学生在省城有关系,能找到那个蒋委员长头上,事情就有眉目了。”

    高会长一说完,大家又是一阵大笑。不过笑完之后,认真一想,也是一条没有办法的办法。都说可以试一试。

    高会长又说:“你们都知道,我是做郎中的出身,说话三句不离本行。常言道“病急乱投医”,我们何不试一式。不过这年头,有钱能使鬼推磨。要想走通这条路,关键是要先花一笔钱。”

    “要花还是要花,不花钱哪能办得成事呢?”那位老秀才也开口了,“千里做官只为钱,这种世道,哪个做官的不是抢钱抢红了眼。”

    董事会其他的成员也连声附和着:“是啊是啊,大家还是想想办法,凑足一笔钱试一试……”

    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下面的问题是凑钱。

    几天以后,在高会长和董事们的动员下,当地的老百姓终于凑齐了几百块大洋。然后就推举高会长和那位老秀老,带着同仁堂董事会的一份呈状,先去县政府找县长,然后去省城南昌找那位参议员,通过他到省城去疏通关节,希望能买到一纸公文。

    为了红船和红船局,当地的这些乡坤和百姓们不仅破费钱财,而且在尽着一份传统的道义和责任。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刘大海亲自带着几位弟兄,驾着一条红船,载着高会长和那位老秀才,还有一袋子大洋上路了。他们先去了县城,到县政府找到时任都昌县县长的龚式农,向龚县长要了一份公文后,就渡过了鄱阳湖,到了吴城再溯赣江而上,去了省城南昌。他们要去办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然而,就在刘大海他们动身去南昌的当天下午,红船局突然来了两位客人,说是要找刘大海——这两位客人不是别人,就是从吴城长春客栈来的那位茶庄的账房先生和那位伙计。他们是三师母打发来找刘大海的。

    红船局的弟兄见是刘大海家里来的人,自然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俩个见刘大海不在,也不好对其他人说什么,在红船局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匆匆地回吴城去了。临走的时候,那位账房先生对对红船局的弟兄说,刘老板来了之后,叫他立即回吴城一次,家里有些事情等他去办。

    红船局的弟兄也不知道刘大海家里到底出了什么事。见他们不说,也就不好多问了。只有对他们说,等刘老板来了一定告诉他,叫他回家一趟。请他们放心就是了。然后就客气地把他们送走了。

    看来世上的事,有时真是无巧不成书。

    几天以后,高会长和那位老秀才等人从省城回来了,但是刘大海却没有同他们一起来。高会长他们来了之后,也没有带来什么让大家听了能高兴的消息。他只是对红船局的兄弟们说,他们到省里找了那位参议员,也找了一些本县在省城的达官要人。他们客气倒是客气,但说到这件事,大家都说可能不大好办,如果找不到关键的人物,这件事恐怕是办不成的。

    高会长说,他们带去的那袋大洋倒是都花光了,但最后却没有什么结果。省里也只是叫他们等候消息。看高会长的样子还是很乐观的。他对大家说,你们也不要急,说不定过了一两天,省里真的会有好消息来。

    大家一听也都笑了。都说高会长真会宽人心。后来,就有人问高会长,他们的刘老板刘大海怎么没有一同回来?你们走后,刘老板家里还来了两个人叫刘老板回去,说他家里有事等他回去办。

    高会长笑着说:“我看你们哪,就只是同你们刘老板的关系好。见他没有回来你们就要问。告诉你们吧,我们回来路过吴城时,刘老板就回家去了,他说好久没有回家看看。过几天他就会回来的。你们放心好了。”

    听高会长这么一说,大家也都放心了。但就是不知道刘大海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不是要紧的事,他家里也不会专程打发人来找他。于是,大家又有点替刘大海担心。

    高会长又说:“刘老板没有来之前,红船局的事情还要大家多劳劳神,不要在这几天出了什么事就不好。”

    红船局其他几个头目都说,这事就请会长放心,他们一定会尽力尽责。其中一个头目说:“别的事情倒不会有,就是外面要船的事。如果这几天又有人要来用红船,就要请高会长出面挡驾了。”

    高会长说:“行,这件事我会作主。来了人你们就推到我头上就是了。我想这几天省城也许会有消息的。”

    果然不出高会长之所料——几天之后,省城南昌真的来了一份公文,而且盖着蒋委员长的大印。

    公文全文如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布告

    (战)字第八六三七号

    案据都昌县长龚式农转据左蠡同仁堂董事高润堂呈称:鄱阳湖之左蠡风浪险恶,往来舟楫无不视为畏途。自清光绪年间组织同仁堂,设局置船,专司救生,数十年来,成绩屡著。唯救生一事,非器具全备不能奏效。诚恐过境军船借驾具,致亘遇险营救困难,恳予布告严禁,以维善举等情。除指令照办,合行布告。仰各过境军队,不得擅借该堂红船驾具,致误救生,是为切要。此布。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委员长:蒋中正(印)

    (此件原文载《都昌县文史资料》和《都昌县多宝乡乡志》)

    这份盖有蒋委员长大印的布告,是由都昌县县长龚式农亲自带着县保安团的团丁,骑着高头大马,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地送到左蠡乡同仁堂的。

    龚县长的座骑还没有到左蠡,已经就有两个团丁骑着快马前来同仁堂报喜了。高会长和董事会所有的成员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大喜过望。想不一这次省城之行,竟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结果。虽然花了几百块大洋,但却真的买来了蒋委员长的一道“圣旨”。真是钱能通神啊!这几百块现大洋花得值!

    高会长一边和董事们准备迎接县长大驾,一边派人去买爆竹、茶叶、香烟,并派人到附近的村庄去敲锣聚众,叫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到红船局前的湖滩上集合,等候县长大人宣读蒋委员长的布告。

    还没有到正午时分,龚县长一行数十骑就到了湖边的大路上。站在湖边高坡上的人们远远地看到,便大叫“来了,来了,县长来了!”于是立即鼓乐喧天,爆竹神铳一齐在响。此时红船局前的湖滩上已是人山人海。附近的老百姓听到锣声之后,都丢下手中的农活赶来了。左蠡镇上所有的店铺也歇了生意。

    欢迎的会场就设在当时祭祀杨铁汉的高坡上。杨铁汉和那五位弟兄的坟茔(即衣冠塚)就在不远的湖岸上。这种欢迎的场面,让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那次祭祀杨铁汉等五条好汉的悲壮场面。所以,当龚县长宣读布告之后,高会长又提议到杨铁汉等人的墓前去放一挂爆竹,烧上几刀钱纸。好像也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布告一样。龚县长一听,觉得高会长的这个建议,倒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便欣然同意了。于是在高会长和董事们的陪同下,龚县长又来到了杨铁汉等人的墓前。在爆竹声中,龚县长摘下了礼帽,向杨铁汉等人的坟墓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在他的身后,此时又是黑压压的人群,跪倒了一大片。

    龚县长似乎是被感动了,他文诌诌地对高会长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今日可见一斑也。杨铁汉等五位好汉功德无量,红船局的弟兄们功德无量,高会长和同仁堂各位董事们功德无量,众位父老乡亲功德无量啊!任凭风高浪险,我自众志成城,天堑变通途。我龚某身为一方父母官,在此感谢了!”

    龚县长说完了,他又双手抱拳,向跪在墓前的人群拱了拱,连声说:“众位父老乡亲请起,请起!”

    高会长和董事们也连连点头,一同招呼大家起来。

    这一天,无论是同仁堂还是红船局,就像过节一样。下午,当地的老百姓又在红船局前的湖滩上耍起了狮子,舞起了龙灯。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庆祝红船的节日。

    让红船局的弟兄和当地的老百姓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在这欢天喜地的日子里,他们却没有看到红船头刘大海的身影。

    许多人都不禁在交头接耳地打听:红船头刘大海哪里去了呢?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