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鄱湖红船

第1卷 三先生

    谨以此书献给养育我的鄱阳湖!

    内 容 提 要

    小朝奉一夜暴富,富甲一方;穷挑夫家破人亡,落草为寇——都因十二口皮箱的金银财宝,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由此展开。

    风尘女择枝从良,小少爷认贼作父;父子反目成仇,母子骨肉相残;兄弟萧墙祸起,姐弟丧失天伦……九百里鄱阳湖从此风高浪险,血雨腥风,留下多少千古奇冤。

    家仇未了,又国难当头。小少爷幡然悔悟,勇夺红船以身许国,喋血沙场湖疆……虽是抗日英雄,却难留名青史,枭首示众是他最后的结局。

    千古彭蠡泽,浩瀚鄱阳湖,不仅仅是渔舟唱晚,秋水长天;不仅是雁阵排空,鹤舞九天——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风情中,同样积淀着永恒的苦难和千古的悲伤。百年红船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鄱阳湖文化的象征。

    本书第一次揭开鄱阳湖神秘的面纱,将华夏第一大淡水湖的文化内涵及底蕴展示给世人……

    目     录

    前  言(代自序)

    第一章

    1、三先生

    2、在船上

    3、吴城

    第二章

    4、卦摊

    5、老板

    第三章

    6、长春客栈

    7、筷子巷

    第四章

    8、“匿赃”

    9、十二口皮箱

    10、示众

    第五章

    11、“水面天心”

    12、红船

    13、落草

    第六章

    14、刘家渡

    15、等待

    第七章

    16、四美楼

    17、定计

    第八章

    18、金牛星

    19、长春客栈(二)

    第九章

    20、金钩大王

    21、茶馆

    22、端午节

    第十章

    23、变故

    24、张蛮子

    25、火

    第十一章

    26、三块大洋

    27、红船王

    第十二章

    28、刘大河

    29、谎言

    第十三章

    30、夜话

    31、春夜

    第十四章

    32、一碗哑药

    33、母女俩

    34、父与子

    第十五章

    35、接任

    36、布告

    第十六章

    37、回家

    38、鄱湖王

    第十七章

    39、夜探

    40、较量

    第十八章

    41、出逃

    42、败落

    43、下山

    第十九章

    44、遭劫

    45、罪孽

    第二十章

    46、搭救

    47、刘十二

    第二十一章

    48、断舵

    49、烧山

    第二十二章

    50、少爷

    51、投军

    第二十三章

    52、马当

    53、抢红船

    尾  声

    后  记(关于《鄱湖红船》的成因)

    前    言

    (代自序)

    长篇小说《鄱湖红船》是一部关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文化和历史的小说。

    小说以“红船”这种鄱阳湖地区独特的文化载体,揭示了鄱阳湖从晚清到抗战结束的那段历史;以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恩怨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了鄱阳湖地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悲欢离合。

    故事以当年有名的江南大都市吴城为背景,然后向整个鄱阳湖水域全方位的幅射。因为吴城地处赣北“五大水系”(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昌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得天独厚,不仅是“赣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当年名闻天下的江南大商埠。有民谚“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尽的汉口”为证。

    小说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东到瓷都景德镇、波阳县古城饶州,南到药都樟树镇、江西省会南昌,西到都昌县闻名于世的“百慕大”老爷庙,北至湖口县千古名山石钟山和彭泽县长江边的军事要塞马当……基本上覆盖了整个鄱阳湖地区。

    小说的“题眼”就是“红船”。

    红船是一个真实的“道具”——因为都昌县老爷庙一带鄱阳湖水域风高浪险,经常翻船失事,于是就有了一种专门用来水上救生抢险的船只,来为当地的渔民船夫和过往船只排忧解难。为了有别于其他的船只,这种船的桅杆被漆成红色,这就是红船。有了红船的同时,当地还有一个管理红船的机构——红船局(也叫“同仁堂”),是由当地乡绅发起的一种民间慈善机构,并设有董事会。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募捐为主。后来有了田产和店铺,所有的收入都用于红船的开支。这种红船和管理机构一直维系到解放前夕。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政府还行文至都昌县,令其每月定期给红船局拨款扶助;在抗战期间,由于战事需要,过往军队多次征用红船,影响了它救生抢险,蒋介石还亲自签署了禁止征用红船的布告。

    这样,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当时都承认了红船的存在,并肯定了这种救难济困的慈善精神。这就是红船当年的存在价值和今天加以发掘的意义。

    据我所知,在我国其他湖区也许没有这种船只和这种机构的存在,即便是有,也没有如此之规模和知名度。所以,我认为“红船”应该是鄱阳湖文化特色之一,也是鄱阳湖文化的另一种符号,更是一种“鄱湖人”的精神象征。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最能体现鄱阳湖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面貌。

    小说人物众多,以商人、渔民和湖匪为主,并涉及到船夫、挑夫、军人、妓女、风水先生、小商贩等等。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展示了生活在鄱阳湖地区的人们,那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蕴涵的文化现象。

    小说内容的构成有历史的真实,也有传说和传奇的虚构。鄱阳湖地区最有“卖点”的传说和风景,如朱元璋与陈友亮“大战鄱湖十八年”,吴城和吴城的望夫台,被称为“东方百慕大”的老爷庙和“水面天心”等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客观的再现。力图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一种沧桑感和真实感。

    可以说,《鄱湖红船》是小说,更是一部历史——一部鄱阳湖的百年沧桑史。

    《鄱湖红船》将带你走进鄱阳湖的昨天,并带给你一种文化的思考。

    1、三先生

    三先生一生的祸福,完全是由那十二口皮箱引起的——

    二十一岁那年,当了三年朝奉的三先生第一次离开饶州城,奉老板之命到吴城去会一位四川来的客商。在此之前,三先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一直是在饶州城万盛烟行的账房里进进出出。

    万盛烟行是饶州城中一家小小的烟行。当年也就不过是一爿铺面,几间作坊。门,是杉木做的;墙,是杉木做的;就连屋顶上头的瓦片,有许多地方也是用杉树皮做的。整个烟行看上去斑斑驳驳,老态龙钟,一副其貌不扬的样子。但是,这却是一家历史悠久而且名声蜚然的百年老店。

    饶州城,地处赣东北平原。城外肥畴沃壤,地旷人稠,自古以来一直是一方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此地除了出产上等的稻米之外,还盛产烟叶。用饶州烟叶加工成的饶州黄烟历来就名声在外,所以饶州黄烟就远近闻名。特别是其中的那种“皮丝烟”,更是饶州黄烟中的珍品。

    皮丝烟不仅色泽黄润,味道醇厚,更主要的是它的丝缕既细又长,而且柔韧不绝,所以被称之为“皮丝”。历来被那些行家和“瘾君子”视为黄烟中的上等货色。据说晚清年间,这种皮丝烟还是专门孝敬“老佛爷”的奴才李莲英的“贡品”。

    万盛烟行虽然是一家小小的烟行,但这家烟行出产的皮丝烟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其原因就是这家烟行有一位刨烟高手。因为这种烟质地的好歹贵贱,除了清尘、打捆、上油、添水、压刨等基本工序要到位之外,其关键的功夫全在刨烟师傅的手上。不同的师傅就能刨出不同的品质来。

    万盛烟行的这位刨烟高手,历来都是三先生的先人——依次是他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然后就是他的父亲。所以,三先生一家祖传的这种绝招是独行独艺,在饶州城代代相传近百年。因此他们祖上几代人,一直深受烟行老板的器重。

    本来,到了三先生这一代,他也许又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刨烟高手,从而子承父业,再次支撑万盛烟行这块金字招牌。但是一个偶然的原因,却让这位高手的传人失去了承袭这种职业和荣誉的机会,从而没有成为一名刨烟高手,只是做了万盛烟行的一名朝奉。

    这其中的原因,实在是纯属偶然——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依照万盛烟行的多年惯例,烟行老板都要在这个团圆佳节摆酒设宴打牙祭,款待一下半年多来劳苦功高的师傅伙计们。这一年的中秋节也不例外。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万盛烟行吃过中午饭就歇了生意放假了,所有的师傅伙计都脱下油渍斑斑的衣衫,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到街上的剃头铺子里剃个头,或者是到澡堂子里泡个澡,一个个显得那样的容光焕发,精神饱满。

    到了傍晚,圆圆的月亮还没有爬上饶州城东门的城楼,万盛烟行就早早地关门打烊了。通明的灯烛就把前厅后院照得一片辉煌。

    在店铺前厅的正中央,几张红漆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大盘小碟的菜肴,一桌的油水,满屋的肉香。地下是一大坛刚开头的当地名酒“饶州烧”。一个伙计正在往桌上的八个大碗里倒酒。烟行现在的老板姓曹,此时也是一身竹布长衫,满脸笑容地招呼大家入席。三先生的父亲,一位年富力强的刨烟师傅,此时更是一脸的喜气。和曹老板客套一番之后,他便当仁不让地朝南上坐了。因为这个位子 ,他家祖辈和父辈已经坐过几代人。

    几碗“饶州烧”下肚后,三先生的父亲更是面如重枣,身轻似燕,好不开心。他想到人生在世,一年能有一个八月中秋节,也就心满意足了。

    酒醉饭饱之后无以排遣,几位师傅都说到后院去举石磙子玩。三先生的父亲说,年年都去举那个石磙子也没有什么意思,今年我来一出新招让大家看看。

    曹老板正要问有什么新招。话还没有出口,就只见三先生的父亲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过了店铺里那排近四尺高的曲尺柜台,大叫一声“胀死啰!”——本来是一句戏言,以博得在旁的师傅伙计们一笑。哪晓得在一片喝彩声中,三先生的父亲竟然在柜台外面的铺地方砖上扑腾了几下,就双脚一伸一曲的不再动弹了。等到大家反应过来上前去扶他时,他已经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这时,旁边的人都在议论纷纷,说是不是喝醉了酒?

    只有那位见多识广的账房先生拈了拈须,对曹老板说:“老板,不是喝醉了酒,一定是肠断了。”

    不管旁边的人怎么说,三先生的父亲就是躺在铺地方砖上没有动静。一位正值盛年的刨烟高手,就这样在乐极生悲之中意外地不辞而别了。三先生祖上一脉相承下来的这门独活绝招,也就这样的失传了。

    虽然在读了三年私塾之后,三先生就随着他父亲在刨烟作坊里厮混,但他当时毕竟只是一个孩子,年幼体弱,还只是一个打打下手的拉刨工。他父亲原本打算再等两年,就向他传授这门手艺,没想到夙愿未酬就撒手西归了。三先生自然也就没有学到这门绝招。

    好在万盛烟行现在的曹老板也是一位仁义之人。想到自家的这爿门面能从祖上支撑到现在,历经几代人的繁华,在这饶州城的同行中出尽了风头,也是全仗他家祖上几代人的好处。为人在世,讲究的都是“良心”二字。刨烟师傅虽然不期而终,但他的儿子三先生还在;再说,万盛烟行还有百十号师傅伙计,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于是,曹老板不但花大钱厚葬了这位死去的刨烟高手,而且还让三先生改行到账房,做了一名端茶倒水的伙计。

    几年之后,万盛烟行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经营烟行之外,还兼营粮食和竹木生意,一夜之间,就成了饶州城里的首富。同行人都说,万盛烟行的曹老板是善有善报,才有今天的富贵。曹老板听了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把三先生由一名伙计,擢升为一名朝奉,专门在账房帮忙料理销售业务。

    曹老板的这一举动,一时又在饶州城传为美谈,又收买了许多忠心耿耿的人心。从此,三先生也开始活出个人样来了。

    三先生之所以能受到曹老板的青睐,几年下来,就能升为万盛烟行的朝奉,除了他祖上几代人的阴功阴德之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先生本人天生就是一个做朝奉的料。

    三先生虽然出身卑微,却生得耳大面白,一表堂堂,天生一副富贵相。加上又天资聪敏,能说会道,小时候也上过三年私塾,识得几个字,而且还无师自通地拨得一手好算盘。这一切都让曹老板看在眼里,觉得他是一块可琢之玉,就做了个顺手人情。如果是个五大三粗的粗蛮笨拙之人,就不见得有这等运气了。后来,有了在账房中几年的历练,更让他面目一新。

    万盛烟行的账房是整个烟行中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耳濡目染之中,三先生的谈吐举止也就渐显出一种儒雅之风,活脱脱的透出一副文人书生的斯文相。看到三先生这般出息,曹老板心中也是暗暗称奇,心想这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尽管三先生没有能像祖上几代人那样,有一手刨皮丝烟的独活绝招,但同样深得老板器重。生意场中,什么样的角色都是要的,送往迎来自然少不了这样一位人物。加上三先生从小混迹烟行,这么多年来,对于这种生意的行情门道,时价成色,自然也就无师自通,一看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没过几年,三先生不仅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朝奉,而且差不多又成了曹老板的左膀右臂,万盛烟行的许多重大举措都要找他商量,听他拿主意。

    三先生混到了这种田地,那他“三先生”的绰号也就名副其实了。要知道,三先生的真名并不是叫“三先生 ”——当年烟行的伙计始称其为“三先生”,完全是一种善意的戏谑之词。一是见他长得白白胖胖,二是见他的言行举止斯斯文文,于是便戏称其为“三先生 ”,多少带有点讥讽的意思。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可是等到他当上了朝奉之后,烟行上上下下都呼其为三先生,就什么意思也没有了,好像他生来就应该被叫做三先生一样。至于三先生本人现在也更是有呼必应,不再去深究人们的某种含义,也好像自己生来就应该被叫做三先生一样。至于他原来的真实姓名,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了。

    从此,无论是在万盛烟行还是在饶州城里,凡是认得这位朝奉的,都叫他三先生。

    自从当上了万盛烟行的朝奉之后,这些年来,三老先生在饶州城的日子倒也过得十分的滋润。能在万盛烟行这样的地方吃上一碗斯文饭,倒也着实比祖上几代人风光多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吴城之行,让他的人生之旅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三先生就会像许许多多的饶州人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置下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凭自己的谋生之术,过上一段衣食无忧的日子,在这座富庶的饶州古城终其一生。

    然而,就是后来的那次吴城之行,却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三先生的命运,以致生出许多事端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