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从未说过一句话

第1卷 篇外篇 田园的百灵(上)

    (作者说明:本篇描述剑之锋和柳珊珊的错位情感,初稿为第三篇。因它影响小说主线的进展速度,所以被删。可柳珊珊毕竟对剑之锋颇有影响,在第四篇和第五篇中屡屡出现,这就不能不引发读者的念想:柳珊珊是什么人?为什么剑之锋、剑芝瑛和蓝心月都会想到她?为了给读者一个交待,特此恢复,列为“篇外篇”。)

    篇外篇   田园的百灵(上)

    剑之锋与异性对视,这并不是第一次,可是他从来没有发现,女孩儿的眼睛会闪电,而且能量会如此之大,把他的心脏击出了洞,在他的脑海掀起了波澜。他觉得不可想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

    既然千真万确,为什么过去没有发现?他觉得奇怪。

    实际上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因为过去的他,在与女孩儿相处时,一直很傻,傻得像个混沌。不过也不能全赖他,也还因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能让他发现闪电和能让他导入电流的女孩儿。蓝心月是第一个。

    要说一个男孩子,只要生理发育正常,不应该是个混沌。剑之锋生理没问题,这是可以肯定的,可他的心理却有问题,切断了引入女孩儿电流的导线。

    一九五三年,他在海平一小上学。一天下学回家,碰上了结婚队伍。

    喇叭,唢呐,花轿,红马,长长的队伍,慢慢地走。

    在离剑之锋家不远的地方,队伍停了下来。几个人从一个高台黑门洞里推出一个大大的红地毯卷,将它铺开,一直铺到了花轿前。

    英俊的新郎官儿下了马,整了整墨绿色的丝绸瓜皮帽,拉了拉红色的丝绸坎肩,提起了墨绿色的丝绸下摆,走到花轿前面。有人掀起了轿帘,他便朝花轿撅了起来。

    剑之锋笑了,这个动作太不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再一看,“噢!”要背新娘。

    新娘蒙着红色盖头,浑身罩着红色大袍,伏在新郎背上。新郎躬着腰,沿着地毯吃力地走着,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才进了大门,进了厢房。

    剑之锋看见了,新郎把新娘放在大大的炕上时,汗顺着眉角往下流。

    可是节目还没完,下面是“闹洞房”。满屋子的人,挤满了炕上炕下。

    先是让新郎新娘咬苹果。一个人站在炕上,拉着一根绳,坠着一个苹果,要新郎新娘用嘴咬,不允许动手。当二人都贴着苹果张嘴咬的时候,拉绳的突然将苹果提了起来,新郎新娘便吻在了一起,引得满屋人开怀大笑。

    之后不知谁在炕上推了一把,新娘一个踉跄,向炕下跌去,新郎惊呼一声,猛地上前抱住。炕下的人又向炕上推了一把,新郎新娘便抱在一起倒在炕上,满屋又是一阵大笑。

    剑之锋看不下去了,挤了出来,向家走去,心里很憋闷,似乎想要哭。

    新郎官儿他认识,那是同班同学侯文晶的叔叔,一个很和气的小伙子,还领着侯文晶和他到郊外玩过。可是现在让人耍着玩,他恨!可是恨谁呢?他也不知道。恨那些耍人的人?好像也不对。说不上了,他烦恼。

    回到家里,他对母亲说:“娘!一号院娶媳妇。”

    “老远就听见了。”母亲一面做着饭一面回答说。

    “那媳妇不会走路?还要新郎背?”

    “傻小子!娶媳妇都这样。”

    “多累呀!侯叔叔都流汗了。”

    “可他心里高兴,美着呢!”

    “要是我,不受这罪,宁肯不娶媳妇!”

    “不要说大话,长大了再说吧!”

    “还要他咬苹果,你推我搡的,耍把人!差一点跌到炕下来,人们还笑呢!”

    “闹洞房都这样,闹闹喜兴。”

    “要这样,我一辈子也不结婚!”

    母亲扭过脸来看看他,笑了,觉得这孩子有点怪。

    剑之锋确实有点怪。“我一辈子也不结婚”,只不过是他一时的感受,可是一旦说出了口,便不那么简单了。它化为一种声音,化为一种警戒,变成了一种心理暗示,锁住了自己通往伊甸园的大门,在男女情感方面成了一团混沌。正因为这样,在以后七八年的生活中,他对女孩儿的感觉没有了。

    对女孩儿没有感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遇上了一件痛心疾首的事。

    从一九六0年开始,中国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紧缺,海西省城市居民每月定量是二十四斤。政府出于对青少年的成长考虑,中学生每月定量为三十一斤。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视角来看,这些粮食太多了,一般人哪能吃得了。可是你一定要记住,那不是二十一世纪,而是一九六0年。

    一九六0年是什么概念?“物资匮乏”。用“物资匮乏”界定一九六0年,还不够准确,大概还得加“极度”二字。

    肉,每人每月半斤,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一两也没有。

    油,每人每月三两,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一两也没有。

    酱,每户每月半斤。

    ……

    不仅副食,几乎一切日用品,都是配给,而且非常之少。比如布,每人每年四尺;比如烟,每户每月四盒。

    在副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的腹中一点油水都没有,那一天一斤的粮食,对于一个十六七的小伙子来说,便显得过分可怜。

    海原铁中每月发给学生4斤粮票,用于自由补食,其他27斤用于集体伙食。

    早上八点每人一两稀米汤。喝了之后,不到九点,肚里便咕咕叫,要叫三个小时,才能盼到中饭。

    中饭四两主食、一小碗菜汤。没有几口就下了肚。只是缓解一下,并不能消除饿意,再盼六点钟的晚饭。

    晚饭与中饭的数量一样,与中饭的效果一样,只能再盼第二天。

    就这样,盼了一天盼一天,一直盼了一千零九十五天。

    在这些日子里,每到吃饭的时候,剑之锋的头脑里便浮现出一个念头:“我如果没出世,绝对不愿来到人间;如果让我自由选择,绝对不会娶妻生子。把一个新的生命引入人世,那是一种罪恶,因为你连他的肚子都填不饱。”

    这个念头在一九六一年的夏天得到极度强化。

    一九六一年夏,剑之锋回海平度暑假。拿着学校开的证明,到菜蔬公司批了二十斤蔬菜,拿着粮票买了四十斤粮食,在家住了四十天。那时家里没别人,只有他和母亲。

    临近开学的一天中午,母亲做好了饭,盛到碗里,给他端到书桌上,催他快吃。他正在读小说,读在瘾上,没有多想,也没有多看,说了一声“你也吃吧”,就一边看着书一边吃了起来。

    剑之锋吃完了一碗,感到差不多了,便去厨房盛汤。一掀锅,他就傻眼了:锅里只剩下了一点点稀汤,可母亲还没有吃饭哪!

    他的心突然紧缩了几下,一阵酸痛,赶紧查看粮缸,想给母亲再做一碗。可哪里还有粮食?就是把零零散散贴在缸底的面收集起来,也不过就只一小把。那是当晚的口粮,母亲不可能让动用它。

    他悔,他恨。他后悔没有看一下有多少饭就吃了起来,害得母亲没得饭吃。他恨不能把自己的肚子剖开,将吃下去的饭倒出来。可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上天一点机会也不给,走投无路,莫若一头撞死!

    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捶胸顿足,号啕起来,哭得连母亲进来他都没有听到。

    “一个大小伙子,哭什么?”母亲含着眼泪笑着说。

    “我难受!”剑之锋的喊声震天响。

    “行了,行了,咱们明天就该买粮了,忍一忍就过去了。”母亲平和地说。

    母亲说的不错,明天是买粮的日子。可那还要等到明天九点,从现在起还有二十一个小时。这中间娘儿俩充饥的口粮也就那一小把面。

    剑之锋的母亲是个吃过大苦的人,精打细算是她的本色。从粮食限量以来,她每天用秤称着做饭,尽量前半月少吃一些也不让月末断顿。可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剑之锋回来度假,学校要求义务劳动二十天。这半大小伙子正在长身体,再加上体力劳动,准不能让饿着肚子吧。她用配给的烟票跟农民换萝卜苗,卖掉了存放多年的大缸,花高价去买豆腐渣。虽然想尽办法添补粮食的不足,还是看着剑之锋吃饭的时候在有意控制着。也可能出于爱子心切,她每天做饭称粮的时候,不由自主就让秤稍稍地高了一点。也就高了那么一丁点,月末粮食便不足了。

    结果,母亲没有锇病,剑之锋却病了。

    他悔恨,他自责,难以释怀;胸闷心跳,开学几个星期后还没有缓过来。一年后体检发现他有心脏病,是不是与这次事件有关,谁也不知道。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女孩子们的秋波更加没有感觉了。不但没有感觉,而且还大为反感。他内心深处结了伤疤,认定自己是个不孝之子。不孝之子没有资格娶妻生子。

    剑之锋关闭了通向伊甸园的大门,心无旁骛地奔向了高校的大门,而且瞄准了名校。这种残缺心理不知伤了多少女孩子的心。

    还说这一九六一年的暑假。

    放暑假了,剑之锋回到了海平。是带着任务回来的。学校要求义务劳动二十天,而且必须是体力劳动,开学时要交证明,做不得假。剑之锋十七岁,体力劳动,能做什么?母亲犯了愁。正在这时,父亲回来了。

    父亲在铁路上工作,调动频繁,眼下在海泉车站当技术员,每月回家休息几天。母亲和他商量剑之锋的事,他主张到北关生产大队下菜地。

    海平是县级市,城外便是城市居民和公社社员杂居之地。剑之锋家住北关神笔街五号院,隔着一片庄稼地的十号院便是一户柳姓农民。

    这家人很和善,老两口,膝下一儿一女。儿子柳义堂,二十五六了,在北关生产大队菜地当队长,已经成家生子;女儿柳珊珊,虚岁也才十七,一九六0年初中毕业,没考高中便到地里干活去了。

    两家人虽然隔了一片地,但却是几十年的老住户,走得很近,也情投意合,所以剑之锋的父亲便主张让儿子去投柳义堂,到他的菜地去劳动。

    合计好了,晚上七八点钟,天黑了下来,约摸人家吃过了饭,父亲便领着剑之锋来到柳家。

    柳家的院子好大哟!少说也有两亩多。门朝南开,与门相连是一排坐南朝北的大房,房前是一片空院,再往北是一片菜地,中间还有一口浇地的水井,辘轳和井绳齐备完好。剑之锋小时候经常随母亲到这里来。母亲和柳家老母盘腿坐在炕上“倒古”,说那上辈子和上上辈子的故事,一聊一两个钟头,柳珊珊就领剑之锋到菜地里玩。后来,剑之锋长大了,不再追随母亲,来的也就少多了。

    柳家是一户老菜农,解放前就以种菜为生。解放了,土地入了合作社,可这院子里的地却是入不得的,无论它有多大,毕竟是院子,不属生产资料。在这饥荒之年,这院子的价值可就大了去了,种上菜蔬,一家人就可以不挨饿,比城市居民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大门敞着,父亲领剑之锋进去的时候,柳家刚吃完晚饭,在院子里的矮桌旁聊天,一盏不太明亮的电灯吊在房檐下。

    看见有人进来,柳家大小都站了起来,连忙让座。

    一看是剑之锋的父亲,柳家老父赶忙让老伴去盛饭, “云鹏,随便吃上一碗吧!”他肯切地说。

    “云鹏”是剑之锋父亲的名字;让客人吃饭,是当时的最高礼遇。

    “不了,已经吃过了。”剑之锋的父亲说。

    “哪就坐这儿。”柳家老父指了指身边的矮凳。

    这时候,柳珊珊连蹦带跳地飘到剑之锋面前,拉了一下剑之锋的衣服,歪着头娇嗔地说:“哎,大秀才!你有好几年不登我家门了吧?”

    “没大没小,连声三哥都不叫!”剑之锋开玩笑说。

    “那好,以后我就叫你‘三哥’了,你可别不好意思。三哥——”

    “唉——”剑之锋答应着。

    全院人都笑了。

    柳珊珊比剑之锋小半年,可是论起称呼来,还真有些纠缠不清。

    柳母三十生下柳义堂,又过了八九年才又有了柳珊珊,这样算下来,现今已经五十五六了。剑母与柳母话语绵绵,并不是因为年龄相近,而是因为说话投缘。要是论起岁数来,可就差了十多岁,现今才刚四十五。虽然差了十多岁,还应该说是同一辈,可按照上上辈相互的称呼传下来,剑母一直称柳母为“婶子”,所以柳义堂和柳珊珊顺此而下,称剑母为“大嫂”。剑之锋小时候称柳义堂为“叔叔”,可从来没有称柳珊珊为“姑姑”,而总是“珊珊”、“珊珊”,直呼其名。那柳珊珊呢?则称剑之锋为“老三”,因为剑之锋排行第三。剑之锋考上了高中,柳珊珊便赐给了他一个雅号,称其为“大秀才”。

    这次见面,柳珊珊的收获最大,她可以称剑之锋为“三哥”了。那可是剑之锋的堂弟、堂妹才可以使用的称呼。柳珊珊艳羡已久,今日得到了,心中大乐。

    听到柳珊珊叫剑之锋“三哥”,最高兴的,大概还得算是柳母了。小之锋从小在她眼皮子底下长大,“奶奶”、“奶奶”地叫,叫了多少年,让她打心眼里喜爱,更何况他还与珊珊年龄相仿呢!

    到菜地劳动的事,开口就成,那还用说!第二天剑之锋和他堂妹剑芝瑛、堂弟剑之锐一起随着柳珊珊去了菜地。堂妹、堂弟和剑之锋在一个学校读书,领有一样的任务。

    柳珊珊所在的生产小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二十多人。组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别看他老板着面孔,一副当领导的样子,可在珊珊面前却服服帖帖。

    在这里,珊珊是公主。不只因为她是队长的妹妹,更因为她水灵,机敏,说话、干活、待人、处事都带着灵气。再加上,不知道是何方神仙在她那红润的圆圆的小脸上画出的一双透着笑意的大眼睛和永带笑意的小嘴儿,配上那不断发出的脆脆的笑声,人们就不能不心甘情愿地宠着她。这一点,剑之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出来了,心里说:“这小丫头,几年没注意,竟出落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机灵!”

    剑家兄妹一行三人,随着珊珊来到了海平市郊区公社北关生产大队菜地生产队的第六生产小组。这里有一间大大的长长的土坯房,房子外面搭着一个长长的高高的防雨大棚,四周是一望无边的菜地,六组的社员们正聚集在这里。

    “赵大爷,来了三个海原铁中的学生,要在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从今天算起,干二十天活,我哥让你安排一下。”珊珊向组长说。

    “来干活?好啊!欢迎!欢迎!珊珊,那就跟着你吧。干多干少没关系,注意安全。”组长说。

    前几天是捆黄瓜蔓。把马莲泡湿,当绳子用,将伸长了的黄瓜蔓捆在架子上。如何挽套,如何拉紧,捆黄瓜蔓的什么部位,松紧程度怎么掌握,都是珊珊指导的。

    活不累,可需要技巧,一帮小姑娘得心应手,总是跑在前面,剑家三兄妹没干过农活,玩不灵,不一会功夫便落在别人后面。要是平时,跑在最前面的当然是珊珊,可今天她总是前前后后来回跑,关照三个学生,帮他们处理不到位的活计。

    第二天,局面发生了变化,剑家三兄妹好像快了起来,总能和前面的几位并列前进。两个老农私下议论开了:“看人家几个学生,就是灵,一天工夫就练出来了。”

    不过他们只说对了一半。之所以快,还有其他原因?其中的秘密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黄瓜架南北为行,东西为列。一畦一架,三十多米长;一行三架,总长九十多米。一架黄瓜,两面作业;三架黄瓜,六个作业面。可这剑之锋一行黄瓜架只做了五个工作面便完工了,因为第六个已经有人做过了。谁做的?他知道,那是柳珊珊。在他做到第四个工作面的时候柳珊珊出现在他的第六个工作面上,别人不在这一行,看不见,可他看见了。

    剑之锋做完一行后,就去帮他妹妹。

    “三哥,你怎么这么快?”剑芝瑛奇怪地问。

    “珊珊做了一段。”剑之锋回答说。

    剑芝瑛抬头冲三哥笑笑,没说什么,继续低头干她的活。

    兄妹俩做完了,就去帮剑之锐。

    三个人做完了,那些快手姑娘们也就赶了上来。

    第一行这样,第二行这样,第三行还是这样。于是那些快手姑娘都奇怪起来,以为这些学生还真行。

    不过,两天下来秘密就被揭开了,珊珊对剑之锋的关照大家都看在了眼里。珊珊并不回避,对剑之锋“三哥”、“三哥”地叫着,干起活来总在剑之锋身前身后转。

    第五天摘西红柿,别人都是两个姑娘共用一个篮子,珊珊却要和剑之锋共用一个。当然这也合情合理,因为组长把三个学生交给了她,她得负起责任。可是剑芝瑛呢?是与另一个姑娘共用一个;剑之锐呢?是与一个叫铁蛋儿的小伙子共用一个。对这两个学生的责任,珊珊没有办法再尽了,因为她没有分身之术。

    她和剑之锋共用一个篮子,摘西红柿,放西红柿,碰头碰手的,都出于无意,可是珊珊心里爽快,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

    每到这种时候,小伙子们最开心,大家起哄,让珊珊来一段。

    柳珊珊爱唱歌,小伙子们也爱听她唱歌。她的歌声清脆,婉转,好听得很,可是歌词唱的准不准那就难说了。

    应大家的要求,珊珊一边干着活,一边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一起头大家就知道,这不是歌,而是评剧《刘巧儿》。不知怎地,珊珊最近最爱唱这一段。

    “咚-嘀-咚-嘀-咚嘀咚!”大家帮着给她唱过门。

    “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呀啊——”

    “咚-嘀-咚-嘀-咚嘀咚!”

    “在这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了人一个呀啊——”

    “嘀-叨-啦-嘀-啦叨-嘀叨啦嘀啦叨哩叨-来——打——哩——叨——来——”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

    “你帮助我,我帮助他,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啊——”

    “哈哈!!哈哈哈!!!”这次大伙不帮她唱过门,而是大笑起来。

    “讨厌!不准笑!”珊珊站起来挥了一下手。大伙顿时憋住了笑声。

    “笑什么?”剑之锋侧头问身边的铁蛋儿。

    “三角恋爱。”铁蛋说。

    “什么三角恋爱?”

    “‘你帮助我,我帮助他’。”铁蛋还没有说完,剑之锋也笑了。

    “铁蛋儿,你还说!”珊珊白了铁蛋一眼,铁蛋儿立刻打住。可珊珊自己却憋不住了,捂着脸蹲下来,“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大伙好容易憋住了的半截笑声突然冲了出来,菜地里一片笑声。

    “三角恋爱”,对珊珊这位歌唱家来说,已经成了误区。每唱到这里,总扳不过来,不知道唱了多少遍了,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大伙才笑得这么开心;正因为如此,珊珊自己才笑个没完没了。

    平心而论,珊珊唱的很动听,不仅大伙是这种感觉,剑之锋也是这种感觉。看见珊珊强忍住了笑,剑之锋对她说:“你唱的真好听。怎么过去没听你这样唱过?”

    “大秀才!几年了,你连我家的门都不登一下,还能听到我唱歌?”柳珊珊听到剑之锋的夸赞,感到很惬意,不由自主,“大秀才”便脱口而出。知道自己失礼了,随后又赶紧补上一句:“三哥!如果你愿意,今后我天天给你唱,好不好?”

    珊珊爱笑,大伙也特别爱听珊珊笑。她的笑声和歌声一样,清脆,悠扬。珊珊很惬意,因为大伙真心赞赏她,剑之锋也真心赞赏她。不过珊珊也有不惬意的时候,因为剑之锋不像铁蛋儿那样听她的话。

    铁蛋儿今年十八岁。脸蛋黑黑的,圆圆的,胖胖的。身架虽说还没完全长成,但已显出一股奘劲。有人说他傻,实际他并不傻,只不过是太憨厚。他喜欢听珊珊唱歌,更喜欢听珊珊的笑声,干起活来,只要是男女老少混着干的,他总是在珊珊的前后左右。珊珊也愿意他在自己的身边,就好像首长身边需要一个秘书一样。有什么事情,只要说一句话,打个手势,甚至动一下眼色,他就会立刻行动,而且会做得很认真。

    可剑之锋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思想、习惯和自己的行为方式,珊珊的话与他的心思相通他就听,不通,就不听。

    一群人摘西红柿,除了组长和两个老农外,几乎没有一个不吃的。虽说土坯墙上贴的小组公约写的很清楚,“干活不准吃地里的东西”,可它对于这些人来说,好像根本不存在。

    珊珊摘下一个红红的、熟透的西红柿,掏出手绢擦了擦,递给剑之锋说:“吃吧。”

    剑之锋接过来,笑了笑,说声“谢谢”,就顺手放到了篮子里。

    “地里长的,不脏。”

    “我知道。”

    “我的手绢脏?”

    “不是。”

    “那为什么不吃?”

    “我不习惯吃零食。”

    “什么年月,有点吃的就不错了,还讲什么习惯!”

    剑之锋回到海平度暑假,四十天,一共才批给了二十斤菜,地里西红柿可以吃,自然很诱人,可他却张不得口。他觉得自己不是社员,而是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胸前还有那个他很珍重的团徽。

    对于剑之锋的回应,珊珊不理解,不高兴,她怎么也琢磨不透剑之锋。

    在临近结束劳动的前几天,小组摘茄子。有一天,摘得太多了,马车没能全拉走,剩下一大堆,需要抬到防雨棚里。大男人们用筐抬,小姑娘们用篮提。剑之锋叫上铁蛋儿,找来一个大筐。筐装满了,可走不了,因为珊珊不让走。

    这个筐,能躺下一个半大小子,装满了,少说也得一百几十斤。从田头到防雨棚,二三百米,大男人们抬起来还“哼唷”“哼唷”地哼着号子,两个小男人抬它是有些力不从心。可剑之锋认为自己是大男人,非要抬不可,而且非要装满不行。珊珊不允许,她以一个监护人的身份拉着筐上的绳子,死活不放。争执了许久,剑之锋让步了,因为他怕耽误时间。最后约定,装多半筐,筐绳放在靠近铁蛋的地方。

    珊珊放行了,可没过两分钟就后悔了。她看见了,两个人走出去不远,大筐就放下了。她以为抬不动了,结果不是,而是在抢绳子。剑之锋违约,把筐上的绳子拉到了杠子中间。铁蛋忠于珊珊,又拉了回去。

    “铁蛋儿,你要和我做好朋友,就听我的。”

    “不行,珊珊看着呢!她会生气的。”

    “好!你不听我的,咱俩以后就谁都不认识谁。”剑之锋威胁说。

    十几天来,他俩处得很好。铁蛋儿愿意和剑之锋交朋友,因为他“有学问”。剑之锋愿意和铁蛋交朋友,因为他特憨厚。说好了,剑之锋看完《敌后武工队》就借给铁蛋儿看。

    这下可好,要绝交。铁蛋妥协了,俩人又抬了起来。不过剑之锋知道,铁蛋儿在悄悄往后拉绳子。

    往家走的路上,剑之锋特别高兴,虽然几趟抬下来有点超体力,可他坚持到了最后。

    往家走的路上,柳珊珊特别沉闷,一句话也不说,那双含着笑意的大眼和永带笑意的小嘴都涂上了一层愠色。

    “珊珊,唱一支歌吧!你唱的歌真好听。”剑之锋想逗她开口说话,但没有奏效。

    “怎么,生气了?珊珊生气的样子也挺好看的呀。是吧芝瑛?”

    “别逗了,都快哭了!”剑芝瑛回了一句,之后靠近柳珊珊,搂着她的肩膀说:“别理他!他们男的就会逞强。”

    “会努着的!努得吐了血,那是一辈子的事。”说着说着,珊珊果真流下了眼泪。

    二十天的劳动很快过去了。对剑之锋来说,那是真累,可也真痛快。

    正常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剑之锋做了安排:上午八点到十点、下午两点到四点复习功课,其他时间,如果没有家务,就下棋,看小说。

    第一天晚上,天刚黑下来,有人来了。柳珊珊。

    “大嫂!”脚刚迈进院门,声音就传到了屋子里。柳珊珊虽然改了口,叫剑之锋“三哥”,可是对剑之锋的母亲却没改口,叫惯了。

    剑母、剑之锋迎出屋来,夏天晚上一般都在院里接待客人。院子挺大,凉快,有灯,还有一个下棋、喝茶的石头小桌,是人们聊天的好地方。剑芝瑛姐弟和他们的母亲都出来了。虽说柳珊珊是个孩子,不必要如此大礼,可这二十天,她对剑家兄妹的关照却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剑家也顺理成章地给了她应有的尊重。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