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有凤临门

第一百九十章 报喜

    丫鬟见她摆弄着手里的簪子不说话,就问:“小姐您想什么呢,怎得脸都红了?”

    齐容赶紧道:“没什么,只是觉得这屋里太热了些。”

    丫鬟只觉得奇怪。

    从前屋里也是这样的炭火,小姐都嫌冷的,怎得如今却嫌热了?

    她便道:“许是京城那边冬日里冷,小姐在那住习惯了,回来便觉得有些不适应吧?”

    齐容连连点头。

    丫鬟服侍她洗了澡,又洗了头发。

    回头等头发擦干了,梳头时却发现头油没有了。

    便起身去小橱里取了一盒新的来,回来时却见那根并蒂海棠的簪子不见了。

    “小姐您可看见那支海棠簪了吗?”

    齐容道:“是我收起来了。”

    丫鬟奇怪道:“您不是说要常戴着吗,怎又收起来了?”

    齐容慌道:“是我想起来平日里梳得头都只戴绢花就成,戴这个沉了些,等日后若是有什么场合要梳复杂的发髻再戴吧。”

    丫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可第二日梳头妈妈来的时候,齐容犹豫了许久,却让她给梳了个颇为正式的发髻。

    那根簪子自然也就插上了。

    丫鬟只觉得云里雾里的。

    这昨日还说不戴了,今儿怎么又戴上了?

    她将这话当作私下里的说嘴,讲给了自己的小姐妹听。

    小姐妹又哪日想起来,说给了另一个同屋的听。

    结果这事兜兜转转的就传到了三太太的耳朵里。

    三太太觉得有些蹊跷,便趁着晚上齐容卸了妆后,将她叫到屋里来了。

    齐容正准备睡下,听母亲叫她,便光着头,只披着披风来了。

    她刚走,便有人悄悄地溜进她房里,在妆台上找到那支簪子,翻来覆去地好好看了个清楚。

    三太太听着那人的回的话,惊喜不已:“你真的瞧清楚了,那上面是那句话?”

    那大丫鬟道:“瞧得清清楚楚,一面是‘青青子衿’,另一面则是一个‘弘’字。”

    弘……魏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三太太只觉得心花怒放。

    这魏弘,看来是真的瞧上齐容这丫头了。

    若非真心实意,怎得会送这样巧致的礼物给她,这分明就是表明心意的信物。

    大丫鬟也是知道些内情的,心里也跟着高兴,但也有些担忧:“您说咱们小姐她知道这事吗?”

    三太太笑道:“她从前日日挽着个双螺髻,如今却换了流云髻,你觉得是为了什么?”

    大丫鬟心中了然,笑道:“那奴婢就提前恭喜太太,小姐觅得良配,您也能得偿所愿了。”

    三太太摆摆手:“哪有你说得那么容易,这两个孩子眼下还只是心意相通罢了,若是想做成亲事,怕是还有不少事得解决呢。”

    她和三老爷打算考试之前再去一次,顺便在那边买下个院子给齐谦和齐证先住着。

    送考,买院子,再加上收拾,这就能多盘桓一些日子。

    也好有机会亲自过问一下齐容与那魏家公子的事。

    等着三老爷从外面办事回来,三太太就催促他给京城那边去封信,将此安排提前告知。

    三老爷算着还有个把月,便道着不忙不忙,被妻子再三催促才堪堪把信给写了,却没急着送出去。

    倒是泾阳的廖家派人去了京城齐家。

    竟是来报齐寰有孕的喜讯。

    来报信的婆子笑容满面地与齐大太太磕了头,讲起那来龙去脉来。

    “先前二爷是预备着年前就带着二少奶奶回来省亲的。”

    “少奶奶便开始在家里采买东西,打算回来孝敬亲家老爷和太太。”

    “里里外外地忙活了好几条,就总觉得身上不舒服。”

    “开始还以为是收拾东西累着了,便没放在心上。”

    “后来还是我们太太瞧着她白日里神情都是恹恹的,琢磨着是不是身上有了,便赶紧传了郎中来瞧。”

    “没想到竟真是有喜了。”

    “原本打算着早点派人来报喜的,可少奶奶担心自己身子弱,又是投胎,怕留不住回头再让亲家老爷和太太空欢喜一场,便同太太和二爷商议了,打算等坐稳了胎再来京城报信。”

    “这静心调养了有两个多月,前儿郎中来瞧过后,说是脉象稳定,无甚大碍。”

    “太太就赶紧打发我们,快马加鞭来京城报喜了。”

    齐大太太和几位姨娘听罢都是高兴不已。

    齐大太太问道:“那二少奶奶如今的几个月了?吃得睡得可踏实?”

    婆子回道:“少奶奶诊出喜脉时刚足两月,如今已经是四个月了。”

    “先前身子底子有些不太好的,身上有了之后吃得不香,睡得也不踏实,我们太太就一直叮嘱着厨房给做药膳调理着,更是想法子找到了个做京菜的厨子专门负责少奶奶的膳食。”

    “调养到三个月的时候,少奶奶每日睡得就踏实不少,进得也香,比起从前珠圆玉润了不少,但那气色可真是好,面皮都发光呢。”

    齐大太太赶紧念了句佛,谢过佛祖菩萨保佑。

    “你家太太可真是尽心了,比起我们这些生身父母也不遑多让,齐寰是个有福气的,有这样体贴儿媳妇的婆母,我们做父母的也能安心了。”

    她给了廖家报喜的人不少赏钱,让人恭恭敬敬地请去厢房休息。

    郑姨娘又让人去准备了两桌席面,一桌是给廖家报喜的,一桌是自家吃的。

    她笑道:“这样天大的好事,咱们也得热闹热闹,跟着沾沾喜气。”

    齐大太太笑道:“席面要吃,可这礼也是要备的,等回头开了库房,挑些上好的药材,再去采买些布匹,京中的土产,一并让廖家人捎去给齐寰。”

    郑姨娘和宋姨娘笑着点点头。

    宋姨娘又想起一人来,便问了一句:“孙氏那边是不是也要大发个人去报喜了?”

    郑姨娘提起孙氏就要发愁的:“她每日在屋里闭门,吃斋念佛的,也不知还理会不理会这些俗世了。”

    毕竟是亲闺女有了喜讯,哪能不让亲娘知道,或许只是表面上云淡风轻的,内里却牵挂着呢?

    齐大太太还是打发了人去那边报喜。

    三人在厅中稍坐了片刻。

    报信人回来,道:“孙姨娘院里的人出来回了,说是‘知道了’。”

    郑姨娘追问:“就这一句话?”

    那人点头:“就一句话,其它的就没了。”

    齐大太太挥手让人退下了,对两位姨娘道:“既然孙氏一心向佛,那也不必让这些俗务叨扰她,怎么只管准备好自己的就成了。”

    两位姨娘闻言都点头称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