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北明不南渡

第四百八十七章 连锁反应

    刘理顺,或许在指挥作战上,没有什么出彩的的地方。&1t;/p>

    但对于善后的问题,处置的还是极为妥善。&1t;/p>

    耀州等地乃是辽东汉民最大的聚集区,刘理顺的四路军在接收了这些地方后,积极的张榜安民。&1t;/p>

    严明军纪,防止军队伤害百姓。&1t;/p>

    这个过程,并没有受到百姓太多的抵抗,对于鞑子的大清,至少辽东汉民是没有任何感情。&1t;/p>

    脑袋上还挂着耻辱的小辫子,在明军入城之后,自的剪掉。&1t;/p>

    却导致了遍地光头的奇景……&1t;/p>

    孔有德他们是投降了。&1t;/p>

    多铎是肯定要被押解到北京,等候处置,同时也是军功的象征。&1t;/p>

    不过让刘理顺没想到的是,战俘之中还有一百多个鬼佬。&1t;/p>

    “我们和清国没有关系,我们是罗刹国的雇佣兵,希望你们明国将我们放回罗刹国。”&1t;/p>

    米哈伊尔让翻译,向刘理顺申明了立场,他们哥萨克就是靠卖命讨生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喜欢作死,能活肯定要活的。&1t;/p>

    “并且,只要你们贵国愿意,我们会帮助贵国攻打你们的敌人。”&1t;/p>

    “哼?”&1t;/p>

    刘理顺没怎么想要搭理米哈伊尔的意思,堂堂的一个极右翼民族分子,对于外族人有些天然的蔑视。&1t;/p>

    汉族的百姓,他会格外的照顾,但非华夏的民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顺眼。&1t;/p>

    这也是为何,他尽力的维持耀州等地的治安,却对于汉民对鞑子百姓的报复行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1t;/p>

    “将军,这些是鬼老的火器……”&1t;/p>

    一个士兵,将哥萨克们使用的火器,交到了刘理顺手里。&1t;/p>

    和明军一样,罗刹人似乎也是一个善于使用火器的群体。&1t;/p>

    尤其在刘理顺看到罗刹人的火铳后,还是很惊异的,他们的火铳有四种,其中三种是点燃火绳的火绳枪。&1t;/p>

    但有一种,确实不带火绳的。“自生火铳?”&1t;/p>

    刘理顺婆娑着那把不带火绳的燧枪,虽然他不怎么懂火器,但对于自生火铳的犀利程度还是深有体会。&1t;/p>

    也是因为自生火铳甲乙丙的几个型号,配备了全军,才使得明军的战斗力有了质量上的飞跃。&1t;/p>

    然而……鬼佬手中竟然也有自生火铳?&1t;/p>

    缴获明军的?&1t;/p>

    不……长相完全不一样,木柄,枪托,枪管角度的射击,和明军的设立是有明显诧异的。&1t;/p>

    好奇的刘理顺,让士兵用明军的自生火铳和鬼佬的自生火铳,试射对比。&1t;/p>

    现鬼佬的自生火铳,在射击度上明军乙型要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射击距离上,鬼佬的自生火铳要比乙型更远二十到三十步的样子。&1t;/p>

    这样的大现,让随军懂火器的军户,短时间内也找不到原因,只好将其送至北京,交由北京的军器局拆解研究,或许能为军器局带来技术上的革新。&1t;/p>

    除此之外,这些鬼佬该如何处置,刘理顺也不能厚此薄彼,也将他们关押起来,只不过在送去后方的塘报中体上了一句,在他看来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事情。&1t;/p>

    这个时候可没有外国爹一说。&1t;/p>

    汉军旗的投降,满八旗的大败,更加加了鞑清的覆灭。&1t;/p>

    对于顺风局面来说,并非每一座城池都需要强行攻取,当外界的现实,击碎了他们的心理时。&1t;/p>

    即使不需要一兵一卒,胜利也会接踵而来。&1t;/p>

    辽东半岛,汉民相对于鞑子百姓,仍然拥有压倒性的数量。&1t;/p>

    在明军没有到来之前,多处都以迎接明军入城为目的,动了汉民的暴动。&1t;/p>

    维持统治的是满洲人,但是他们手里的精兵早已被多尔衮调走,根本无力镇压汉民的暴动。&1t;/p>

    更何况,许多满洲人,见势不妙,弃城而跑的事情也屡见不鲜。&1t;/p>

    顺利的有些一塌糊涂。&1t;/p>

    刘理顺用于各城驻守的军兵完全不够用,急忙向五路军申请援军,才勉强能够有能力去接收辽东的归属。&1t;/p>

    辽东半岛,复归大明已经木已成舟。&1t;/p>

    三路军,忙于清理战场,并且暂时休整部曲,督造船只,准备度过辽河,攻打鞑清的心脏辽阳。&1t;/p>

    不过,对多尔衮来说,鞑清的心脏,可不止一个。&1t;/p>

    捏爆了,再长一个就是了。&1t;/p>

    返回了辽阳的多尔衮,只带回了二万多八旗残部,西平一役,精锐尽损。&1t;/p>

    如今鞑清真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1t;/p>

    留守于辽阳的文武百官,看到多尔衮灰尘土脸的败北而归,顿时慌的一比。&1t;/p>

    “死守辽阳吧……我们身为大清的奴才,愿与鞑清共存亡……”&1t;/p>

    有人义正言辞的道,他们对于鞑清的忠诚,虽死而犹不悔。&1t;/p>

    “如果可以,或许可以和明朝讲和……”也有主和派,幻想着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1t;/p>

    “现在讲和?还有什么可能?明军怎么可能答应?!”有人怒道,和明军讲和那纯粹就是脑子被驴踢了,他们和明朝已经势如水火,你死我亡的局面。&1t;/p>

    并且大概率死的会是他们。&1t;/p>

    “或许可以试试。”索尼就支持继续和谈,或者说,他觉得自己的和谈天赋应当能够拯救大清。“明朝无怪乎自诩为天朝上邦罢了,辽宁皇帝也不过是想重建永乐盛世罢了。只要咱们去国降王,并且想明朝称臣,出让辽东,并岁贡物产,北京应当会有所考虑。”&1t;/p>

    索尼极为冷静的分析道,似乎也挺有道理。&1t;/p>

    “况且汉人只念关内,关外有辽东已经足够,他们更不会对北方苦寒之地感兴趣,只要咱们退回赫图阿拉,并且俯称臣,明军定会退却。”&1t;/p>

    另一个满臣,也说道,他们也是尽可能的保全他们满人的利益安全,出谋划策。&1t;/p>

    当然,这个时候定夺得仍然是多尔衮,虽然多尔衮经历了大败,但这并不妨碍,他仍然具有压倒性的统治力。&1t;/p>

    毕竟那跑回来的二万多最后的八旗精锐,一大半以上都是正白镶和白旗的精锐,多尔衮的嫡系!谁敢乱来,直接撂倒。&1t;/p>

    “弃了辽阳吧,回赫图阿拉,待日后东山再起……”多尔衮没有答应和明军求和的建议。&1t;/p>

    三天平推西平,让多尔衮内心都有了阴影,这个时候辽阳估计也守不住,多尔衮战略性放弃,并且支援了还是即刻返回赫图阿拉。&1t;/p>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