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北境之王

第210章 李郭封官

    成廉等人围上来问沮授:“沮监军,我们接下来去什么地方?”

    沮授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侧身问一旁的夏侯兰:“夏侯校尉,我们离接应地点还有多远?”

    夏侯兰左右张望了一番,随后摇着头回答说:“回监军的话,天色太暗,在下实在搞不清楚。”

    一旁的成廉、魏续、宋宪等人听到夏侯兰这么说,心中不禁暗暗叫苦,心说就凭自己现在的四百多人,一旦李傕派兵追来,就只有全军覆灭的下场。

    就在这时,东南方向出现了无数的火把,正朝着他们所在的方向而来。见到这种情形,众人不禁心中一惊,暗说莫非李傕这么快就派人追来了?

    夏侯兰皱着眉头朝那边望去,望了一会儿之后,他的脸上忽然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便策马奔了出去。还隔着老远,他就冲着对方大声的问:“来的可是二妹?”

    他的话音刚落,对面就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哥,是我!”

    夏侯两兄妹相见之后,夏侯云立即迫不及待地问:“圣驾救出来了吗?”

    夏侯兰朝沮授他们所在的位置努了努嘴:“圣驾在那边。”

    听说救出了汉献帝,夏侯云顿时喜出望外,她连忙策马上前,来到了沮授的面前,着急地问:“沮监军,圣驾在什么地方?”

    沮授用手一指旁边的马车,回答说:“圣驾就在马车之中。”

    夏侯云连忙翻身下马,在装饰华丽的马车旁单膝跪下,抱拳朝马车里施礼:“冀州校尉夏侯云,参加陛下!”

    待在马车里的汉献帝,正在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心时,忽然听到马车外有个女声响起,而且自报家门是冀州校尉,他忽然感到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撩开帘子,探出半边身子,冲着夏侯云说:“夏侯校尉快快平身!”

    “多谢陛下!”夏侯云起身后,依旧立在马车旁,态度恭谨地说:“陛下受惊了!李傕的叛军随时会赶过来,还请陛下起驾,火速赶往了冀州。”

    汉献帝借助四周火把的光线,看清楚了夏侯云的相貌后,不由笑容满面地说:“夏侯校尉,待会儿你就陪在朕的身边吧。有你伴驾,朕的心里也能感觉踏实一些。”

    “请陛下放心,”夏侯云听汉献帝说想让自己陪在他的身边,连忙答道:“在到达冀州之前,微臣会一直陪伴在陛下的身边。”

    车驾重新启程时,不管是汉献帝还是沮授等冀州文武,都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他们沿着官道朝冀州的方向进发。

    …………

    而此时的长安城内,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人,都在混战中战死。李傕、郭汜二人带着大军已将皇宫层层包围,但却没有谁敢率先攻打皇宫。

    王允见形势危急,连忙找来一名内侍,让他穿上汉献帝的龙袍,跟着自己上了宣平门的城楼,他心里希望李傕、郭汜等人在看到圣驾出现后,会主动退兵。

    宫城外的李傕二人,忽然见到城墙上出现了黄盖,便猜想肯定是汉献帝出现了。别看到他们兴兵造反,但让他们冲进皇宫,去杀掉皇帝,他们还真没有这个胆量。他们四人连忙翻身下马,跪在地上朝城楼上尔等黄盖磕头。见自己主将都跪下了,周围的西凉兵们也纷纷跪下,冲着上面的“皇帝”磕头,口称“万岁”。

    王允见宫墙外的西凉兵都跪下行礼,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他小声地对假汉献帝说道:“你去问问李傕,为好要擅入长安?”

    听到王允的吩咐,假扮汉献帝的内侍只能硬着头皮,走到垛口,朝着下面战战兢兢地问道:“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跪在下面的李傕二人,听到上面传来了问话声,连忙仰头回答道:“启禀陛下,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

    假汉献帝听到李傕的人的这番话,不禁将目光投向了站在身后的王允,想看看他怎么应对。王允见李郭二人欲除自己而后快,知道自己今天难逃一死。为了不让宫墙下的李郭二人看出破绽,他故意大声地说:“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

    假汉献帝也是个聪明人,听到王允这么说,连忙配合地答道:“不可不可,司徒乃是国之重臣,在得到两位将军的保证之前,怎么能轻易下城。”他说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李郭二人知难而退。

    但已经兵临城下的李郭二人,在除掉王允前,怎么可能轻易地退兵。李傕仰头冲着城墙上喊道:“若不杀王允老贼,吾等势不退兵!”

    见李郭二人不取自己的性命,就绝不退兵,王允不禁陷入两难的境地。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还是亲自去面对李郭二人,绝对不能让两人进攻。一旦让他们发现宣平门上的汉献帝是假货,那么势必在宫中大开杀戒。想到这里,他走到垛口,在众人的惊呼声中纵身跳了下去。

    虽说王允年轻时,也曾挥戈上阵,但毕竟如今已经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只听“喀嚓”一声,他的双腿在落地时都摔断了。

    见王允从宣平门楼上跳下来,李傕、郭汜二人立即拔出宝剑,冲上去围住了他。随后李傕大声地质问道:“董太师何罪而见杀?”

    王允抬头望着两人,冷笑着回答说:“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

    李傕、郭汜听了王允的回答,一时半会儿居然找不到反驳的话,只能岔开话题问:“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

    在听说李郭二人纠集西凉人马来犯长安时,王允的心里也曾经后悔过,觉得自己当时应该顺水推舟,赦免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的死罪。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事已至此,后悔已没有任何意义,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去死吧!”王允的话音刚落,李傕就恶狠狠地将手中的长剑,刺入了他的心脏。而郭汜也不甘示弱,也朝着王允的胸口刺了一剑。两人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司徒王允杀死在宣平门楼下。

    李傕将宝剑从王允的胸前拔出后,叫过自己侄儿李别吩咐道:“别儿,你立即率两千人马,赶往司徒府,无分男女老幼,全部给我杀光!”李别响亮地答应了一声,召集了人马朝着王允的司徒府而去。

    等李别离开后,李傕小声地对郭汜说:“我们既然当着天子的面,杀掉了他最信任的王允,我估计他将来是容不下我们的。既然如此,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

    郭汜听说李傕打算弑君,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但转念一想,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杀皇帝,恐怕难以下台。于是,便果断地同意了李傕的提议。

    正当两人想率众攻打皇宫时,张济和樊稠二人恰恰赶到。见到两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张济便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连忙上前询问。得知两人打算攻进皇宫弑君时,也被下了一跳,他连忙拦在了两人面前:“不可。今日若便杀之,恐众人不服,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

    樊稠的反应要迟钝一些,他等张济说完后,才慢吞吞地说道:“我们为啥要杀皇帝啊。稚然,你不会是想杀了皇帝之后,自己当皇帝吧?”他说这话时,没有察觉到李傕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杀意。

    不过郭汜在听了张济的话之后,觉得对方说的还是有几分道理,便对李傕说:“稚然,我觉得张济言之有理,此时的确不适合诛杀昏君,今日且放过他、”李傕见众人都反对杀汉献帝,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假汉献帝在城楼上看到李傕、郭汜等人准备率兵攻打皇宫,被吓得屁滚尿流,好在又看到张济、樊稠等人及时赶来,制止了李郭二人的举动。见此情形,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便故作镇定地问:“王允既诛,军马何故不退?”

    李傕、郭汜连忙答道:“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赐爵,故不敢退军。”

    假汉献帝装模作样地问道:“卿欲封何爵?”

    李、郭、张、樊四人将各自想要的职衔写在纸上,放进了城楼上放下的吊篮里。

    假汉献帝看到李、郭、张、樊所要的官职,不禁长松了一口气,心说原来就是这些官职啊。只要你们不杀就能宫里来,就算封你们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

    他对着城楼下大声地宣布:“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

    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

    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领兵屯弘农。

    其余李蒙、王方等有功之臣,各为校尉。……”

    李、郭、张、樊等人所写的官职,无非是漫天要价,他们想着汉献帝肯定会和自己讨价还价。却没想到,自己所要求的官职和爵位,汉献帝居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四人顿时大喜过望,连忙跪倒在地上谢恩。

    杀了王允,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职,众人就没有再率兵围困皇宫的必要。于是李郭张樊等人约束自己的部下,缓缓地退出了长安,回到了城外的大营之中。

    留守营中的贾诩,早就得到了禀报,看到四人回到帐中,连忙上前迎接,同时口中说道:“恭喜四位将军诛杀了仇人王允,又得高官后爵,真是可喜可贺。”

    众人就坐后,李傕望着贾诩问道:“贾军师,如今王允已死,而圣上又分封了我等官职。你看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是回西凉呢,还是留在京师?”

    贾诩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四位将军起兵,是打着为董太师复仇的旗号而来。如今太师的遗骸还不曾找到,我们岂能草草退兵?”

    听到贾诩这么说,四将都纷纷地点了点头,开始议论起寻找董卓尸首的事情。张济有些犯愁地说:“听说董太师死后,尸首被扔在市集让千人踩万人踏,甚至还有看守尸首的兵士,在太师的肚脐之中安置灯芯,用来点灯照明……”

    “可恶,真是可恶。”樊稠听到这里,不禁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地说:“若是让我抓住了这几个看守太师尸首的兵士,一定将他们碎尸万段。”

    相比于樊稠的愤怒,贾诩却表现的要冷静得多,他望着李傕、郭汜,表情平淡的说:“贾某还听说,在太师惨遭不幸之后,侍中蔡邕曾经到市集去抱着太师的尸首痛苦,结果被王允打入大牢,并秘密害死在牢中。以贾某之见,我们在寻找太师尸骨时,也一并查找蔡侍中的遗骸。对于这样的忠义之士,我们一定要厚葬才是。”

    “没错没错,贾军师说得有道理。”对于贾诩的这种说法,郭汜立即表示了支持,并补充说:“就是蔡侍中的兄弟还在京城之内,我们不妨约束军士,千万不可去骚扰蔡家的亲属。”

    在议事结束,张济、樊稠二人离去之后。李傕站在大帐门口,望着两人的背影,咬牙切齿地对旁边的郭汜说道:“樊稠匹夫着实无礼,吾有机会,一定会取其性命!”

    听到李傕这么说,郭汜也觉得樊稠此人说话不经过大脑,经常得罪了人,而自己却不知道。不过要说杀掉他,郭汜却不同意,毕竟都是自己人。因此他委婉地对李傕说:“稚然切不可鲁莽,如今京师初定,正是用人之际,切忌自相残杀,免得让他人有可乘之机。”

    李傕见郭汜反对杀掉樊稠,只能猛地一跺脚,愤愤不平地说:“算这匹夫的运气好,吾就容他多活几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