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飞越三十年

第358章 过往

    “建国老弟你是第一次到香江?”看着李建国表情认真,李国宝很是欣慰,往时都是他端着架子听别人说,今天好不容易想多说点,某人还爱搭不理。

    李建国已经不知不觉被李国宝换了称呼。

    李建国笑了笑,不置可否,只是手很习惯地在腰间摸了一把,往时的他已经摸烟递上了,只是今天按到裤袋时才发现根本没把烟带身上。

    自后视镜里看到这动作的阿金吓了一跳,嘶声重咳。

    李国宝被阿金惊出一身冷汗,他才意识到眼前这位也是个危险人物,而自己好像问错了话,刚才那动作,是要掏枪?

    好在李建国手很快缩了回来,抬头看到李国宝像见了鬼样的脸,奇怪问道:“怎么了?”

    李国宝干笑着摇头:“没事的没事的。”

    只是被这么来了一下,李国宝跟李建国说话的兴致也没了大半。

    李建国心中更是奇怪,看向儿子,李一鸣用沈县话对他说道:“你刚才拿烟,他以为你拿枪,怕了!”

    李建国闻言苦笑。

    一看李建国的表情,李国宝就感觉这里头可能误会了什么,赶紧问道:“李生,刚才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李一鸣看看他:“你听得懂?”

    李国宝摇摇头:“听不懂,感觉像有点点客家话,但又很不一样,我好像听到说枪?”

    李一鸣点点头,听不懂就对了,沈县位于闽中,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小小一个县里头就可以拆出八种方言。

    他平时说的这种全世界才十万人会说,最少的一种使用人口才三千人,非常难以破解,但其中有一些外来词还是发音相近,尤其这个枪,李国宝就是担心这个,所以特别敏感。

    “刚才我是平时拿烟的习惯。”李建国笑着示意口袋。

    “原来是误会......”李国宝瞪了阿金一眼,真是人吓人吓死人。

    “对唔住李生,是我多心了。”阿金赶紧道歉。

    “好点开车!”李国宝轻斥了句,又笑着转向李建国,“建国平时抽什么烟?我这里有雪茄你可以试下。”

    不知道雪茄是什么牌子的烟,要是放在以前肯定会想着试一下,现在李建国只是摇摇头:“都戒了。”

    又示意边上的李一鸣:“他不喜欢。”

    李国宝看看李一鸣,了然地点了点头,有点遗憾,李一鸣对身边的人管教很严,不好下手了。

    “这隧道是怎么建的?”李一鸣看着窗外问道,隧道里头车流密集,水泥管壁上安放着数百个照明灯,车子行进的速度并不算快。

    李国宝唔了一声,似乎在斟酌着措词:“六二年内地一下来了三十几万人到香江,第二年香江又大旱,......”

    李国宝也看出李一鸣对香江有种奇怪的熟悉,也许是曾经看过无数香江情报,跟这种人最好少说点敏感题材的话。

    听到这时,李建国神色微动,下意识地看向儿子。

    往时在家中,李建国也会跟儿子说起当年他刚到沈县时的生活,知青们相聚在一起,也会唏嘘感慨地聊起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集体劳动、大炼钢大公社放卫星、苏修专家的坑人种植技术、从放开肚皮吃饭到无饭可吃,......前两年中央修改了说法,不叫三年自然灾害,叫三年困难时期了。

    李一鸣正出神地望向窗外。

    那些小说极少提及那个年代的国内的事,但有不少关于中国对外援助的资料,援助外交加上各种背叛的事例。

    这些父亲是不知道的,当时他只是很普通的一个知青,过着很普通的生活,在公社的指导下赚着工分,吃菜叶子,偷吃烤地瓜,上山打狼,......这些是李一鸣这些年存在记忆中父亲的六十年代。

    仅仅是通过李国宝的这句话,李一鸣直接就推导出六十年代初大逃港的时代成因,重工轻农糟糕的政策,欺上瞒下错误的数据,不顾民生搞外交引发恶化的国际环境,还有突发各种自然灾害,......

    学经济要懂数学,但经济问题不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负负不会得正,李一鸣轻轻揉着眉心,心中百感交集。

    “当时家家户户都要去排队挑水,水喉里出来的水......”

    李一鸣深深吸了口气:“你也挑水?”

    李国宝愣了下,他那时还在英国,这些都是听人说的,而且就算他在香江,也轮不到他去挑水,还有那么多佣人,虽然要挑他也能挑。

    李一鸣微微摇头:“你接着说。”

    倒是没有嘲讽的意思,只是像李家这样的有钱人,再穷苦的环境他们也可以避之远走,李一鸣只是通过这些来验证他对人性的认知而已。

    李国宝有点尴尬,看看窗外:“香江四边都是海,食水都是靠几十个水塘来着,大埔那边船湾淡水湖就是一个,当时想反正都要打通这山安放大水管,不如顺便再做两条车道,就这么建起来了。”

    李国宝呼了口气,总算说完了。

    李一鸣回头看看他:“当时用什么设备打穿这山的,盾构机?”

    李国宝有些惊讶地看了看李一鸣,居然连盾构机都知道。

    “没有,当时就是一点点炸出来的,......”

    一点点炸出来,也不奇怪,一下子来那么多民工。

    李一鸣低头想了想香江移民政策的变化还有整个城市建设发展。

    确实,那时很多工程就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甚至香江整个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也是这些新移民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

    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的香江移民政策也是这样在变化的。

    很多小说里头专注点都在一两个工厂两三个产业,但现在香江却是活生生地摆在面前,让李一鸣看到了一个城市生长的背景。

    “不过现在香江在建的几条隧道和城铁倒是用这个盾构机。”李国宝想了一会又说道。

    看了眼李建国,似乎是看出他好像不太明白,笑着解释道:“那种机器很大,六七米直径的大圆筒,可以前面钻山后面出土,香江有人叫作钻地龙。”

    李建国明白了点:“哪家的产品?”

    “这个,我就记得有mhi。”

    李建国脸一黑,最讨厌就是这种对话方式。

    李一鸣抬眼看过来:“三菱的重工?”

    “嗨呀,就是三菱重工。”

    李一鸣点点头:“这东西多少钱一台?”

    李国宝惊讶地看着李一鸣:“大陆要买?很贵啊!好像得几千万一台。”

    “先问个价,现在买了也不好运,这么大个东西。”李一鸣嘀咕道。

    “嗨呀,这东西真的很大的......”李国宝偷偷瞄了眼李一鸣,“是不是有什么工程要用到?”

    主要是我想山寨它,李一鸣叹了口气:“那太多了。”

    看出李一鸣不想说的样子,李国宝理解地点点头,前面已经看到了出口。

    “这种隧道如果用那种什么盾构机比人开会快多少?”李建国转头低声问道。

    “至少一倍时间吧。”李一鸣估算了下,想了想又说道,“不过这个机器也不是拿了就可以用,它是得用电的,还得能运得到地方,得先从沿海的地区修公路,往内地进去,输电也是问题,这是个系统工程。”

    李建国想起内地那些脆弱的盘山公路,摇摇头,很多地方也是想用也用不了。

    李建国轻轻叹了口气,看看窗外这隧道,不清楚儿子问这个是有什么用意,只是这听起来强大无比的盾构机让他聊聊感觉和儿子做的事好相似,都是......都是那么难!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