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大唐烈

正文 第五十四章 西归安西书生反

    “今日请各位来府中一聚,就是为了今后这关中的管理之事,各位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唐重臣,想必对我这个边荒来的无名之辈还是瞧不起的吧?但是现在李某人并不需要各位高看一眼,只不过你们学的圣贤知道是要为天下百姓出力的吧?李佐国并不需要你们为我效力,只需要你们能够为这长安、关中的百姓出分力就可以了。”李佐国站在厅中对来到李府的长安的各级官员侃侃而谈。

    长平侯刘忠珏和安国公裴圭站在前列,裴圭的两个儿子站在稍微靠后的地方,因为开城有功,裴子轩已经被李佐国封为都尉一职,这都尉只是临时封的将军职位,只等长安局面稳定之后就会再封裴子轩官位,安国公一家现在已经是长安城中获利最大的家族了,李佐国还提拔裴圭的儿子裴子达为长安府尹,负责稳定长安民心,裴圭现在心满意足。

    李佐国扫了底下各怀心思的众人一眼,这些人实际上是属于长安城的边缘贵族,真正是李隆基的心腹已经随同李隆基出逃了,而李亨的心腹也基本随李亨出逃了,只是不少李亨属臣的家眷还留在长安,李佐国也没有为难他们,只不过是监视他们的家宅罢了。

    这些中层的官员在长安并不是非常得意,所以李佐国发出召唤他们都一个个的上门来,也就是为了看看能不能在这个占领了长安的军事强人的手中得到自己原来不能得到的权力,这种心思李佐国了如指掌,要是真对大唐忠心耿耿那里会跑到自己府上来?

    至于不来的,也有,李佐国暂时不会理会,要是现在就处置这些人怕会造成人心浮动,李佐国准备以后在处理这些看不清现实的人。

    现在面前站着的这些人也就是准备投向李佐国怀抱的,李佐国当然要给他们点好处,裴子轩、裴子达和刘忠珏就是例子,刘忠珏现在是长安内卫总管,这也是一个临时职位,统领三千从俘虏中挑选出来的士兵,专门负责长安的日常治安。

    “关中州县上百,人口几百万,我这边需要人才来帮我掌管这片土地和百姓,你们都是大唐的精英,家中子弟也是从小培养,今天我就不兜圈子了,就请你们各自拟定一个推荐的名单出来,我需要大约两百个俊杰,推荐的家族要写明这些人的特长和本事,要是推荐有误,并没有你们写出来的本事,那么不但马上去官回家,推荐的家族也要受牵连。”李佐国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意图,但是没有明说推荐失误会受什么牵连。

    不过这些世代为官的家伙那里不知道李佐国的背后意思,无非就是以后就没有举荐的权力了,现在李佐国囊中缺人,不得不寻求世家培养的人才,大唐的选材分为两种,一种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李佐国肯定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另一种则是举荐,由大唐皇帝根据大臣的举荐征辟人才,李佐国用的就是后一种,让这些靠向自己的长安世家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从而能够真正的和自己捆绑在一起。

    而李佐国并不是对这些人没有防备,李佐国已经在打朔方之时就让在安西坐镇的段天和带领疏勒学院的一百名毕业的学子来长安,在当时李佐国就非常有信心能够攻下长安,段天和在长安多年,论长安权贵的熟悉程度比自己强得多,有他前来李佐国是比较放心的,而且段天和在安西的几年也证明了能力和忠心,李佐国就准备让段天和来作为关中的总管。

    不错,李佐国是准备安排好长安的事物之后回安西一次,安西是李佐国的后方,强悍兵力的兵源地,安西出现的一些流言李佐国已经知道了,回去稳定安西军心民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主要的原因就是阿丽儿的产期是在年底,李佐国要去陪伴自己的妻子生产第二个孩子,这对李佐国来说才是超过一切的大事。

    李佐国吩咐完之后就令长平侯刘忠珏、安国公裴圭和他的两个儿子留下,其余的都下去准备举荐之事,一百多官员来了李府,然后几句话的功夫就被打发了出去,很多人心里都有一种被耍弄的心情。

    几个觉得自己被侮辱了的长安中层官员恨恨的上车离去,而更多的官员则是仔细的消化李佐国所说的话,自己家族中的优秀子弟如果能够通过举荐成为官员,不管是在长安为官还是外放为官,这可是振兴家族的一条捷径,在李佐国缺乏人才的前期必然会得到巨大的回报。

    但是风险也有,要是李佐国的安西军被击败,大唐重新掌握关中,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死罪,想到李佐国的部队摧枯拉朽的强悍实力,这些官员眼中的神色坚定了起来,能不能在这次新旧王朝更迭中占据好的位置,就要看这次自己推荐的人才是否出色了。

    门口站岗的李佐国亲兵看到这些本来不急不慢的长安权贵们,急急忙忙的骑马的骑马,上车的上车,一下就走光了,都不由奇怪,镇守说了什么?让这些人火烧屁股一般的跑了。

    这些人是要赶快回去商量要将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送到李佐国这里来,两百个名额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说不定一犹豫就没有了,可得赶快安排。

    李佐国留下刘忠珏和裴家父子却是要敲打一下,毕竟这三人手中是有点兵权,李佐国并不怕三人手中的力量会对自己不利,毕竟安西精锐大军十几万都在长安,这三人手中不到两万的兵力根本翻不起大浪。

    “你们三人都不要心存疑虑,好好做事,稳定住长安局面就算你们的大功,毕竟你们是最了解长安的人,再过半个月安西副都护段天和就会到达长安,他以后就是长安的主官,你们就直属段都护手下,有什么事情就找他商量。”李佐国温言说道。

    刘忠珏是一个白面留有长须的中年人,此时疑惑的说道:“镇守,难道你不留在长安?长安新下,要是镇守大人不坐镇长安,安禄山和李唐只怕会有动作。”

    李佐国笑道:“我是要回安西去一次,安禄山和李隆基不用担心,我的大军都会留下,现在郭北已经去取潼关了,到时候潼关一下,李麒直接威逼汉中,军心士气均不行的唐军又怎敢来攻?长安的安全不用担心。”

    裴圭已经胡子全白,这时没有装雕像,笑眯眯的说道:“镇守心中早有定计,忠珏你就不要担心,只管按照镇守的安排去做就是了,绝不会有错。”

    李佐国和刘忠珏心中都说了一句:“这个老马屁精。”

    李佐国神色一正,说道:“长安城中必然有人心向李唐,几位手中的兵力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可千万不要和这些心怀异志的人有所牵连,不然就不是一人遭殃了,希望几位要慎重。”

    李佐国说道后面杀气扑面而来,连老奸巨猾的裴圭都睁开了眯成一条线是睡非睡的眼睛,四人心中大震,李佐国可不是善男信女,一路到长安可是杀过来的,四人手中的那点兵力在李佐国面前可是没有什么用处。

    裴圭马上就要跪下去,口中说到:“臣等当为镇守效死力。”

    李佐国早有准备,上前几步一把架住了颤颤巍巍想要下跪的裴圭,并且阻止了想要下跪的其他三人,说道:“你们不必如此,只要尽心办事,李佐国不会亏待几位的。”

    出了李佐国的大门,四人对望一眼,刘忠珏打个招呼直接上马走了,裴圭目视不远处的李府大门,轻轻的说道:“小小年纪,厉害啊,看来这江山……”

    两个儿子都站在裴圭身后,刚才裴圭在李佐国的面前自称臣,这已经是一种试探了,结果李佐国没有任何表示,而且这次敲打是明明白白的进行,就是要敲打下这几个有兵权的降臣,裴圭也心知肚明。

    裴圭点点头,李佐国这么年轻,却手中雄兵几十万,从起兵以来没有对手一直打下长安,而且攻下长安之后也没有头脑发热继续向前,而是稳了下来消化占领的土地和人心,格局已经不小了。

    裴圭转头对两个儿子说道:“你们两个以后不要和长安城的任何人来往,好好的做好手中的差事,以后这李佐国的格局…嘿嘿”裴圭笑了两声,转身往自己的马车走去,两个儿子对视一眼,躬身先答应了父亲的吩咐,然后上前扶裴圭上车,父子三人一人坐马车两人骑马,带着几个从人离开了。

    当天裴子轩就宣布手下的一万多士兵除了出营巡逻的士兵之外,其余都不得跨出大营一步,全部在营中训练,同时向李佐国请示,想要李佐国派出练兵教官对这些士兵进行训练,李佐国得知这一消息不由得点点头,这裴氏父子真是聪明人。

    郭北亲率七万大军进击潼关,被胡骑肆掠过一次,然后安庆绪带兵直接通过潼关回洛阳去了,没有给潼关留下一兵一卒,潼关留守的部队就只有五千人而已,五千人对于一个能够屯兵二十万的雄关有什么防御力?

    结果郭北的大军几乎没有受到抵抗就进入了潼关,潼关守将是安禄山手下一个威烈将军,知道自己死守潼关最后是个死,不抵抗逃回洛阳也是个死,于是干脆直接降了郭北,郭北兵不刃血的拿下了潼关。

    李麒则带着两万骑兵直逼汉中,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五千人过石泉拿下方山关直逼金州,李麒自领一万五千骑兵到凤洲止步,就在当地驻守,因为再南下就是梁山,不利于骑兵作战,要是蜀中出兵过剑门关必经凤洲,李麒的一万五千骑兵足够防御了。

    两边的兵力做好防御了之后,李佐国就开始指派各个家族举荐上来的人才了,段天和带着一百名疏勒学子及时的到位,也解放了忙个底朝天的李佐国,段天和处理民政的经验十分丰富,加上疏勒学子也学到了不少的民政经验,李佐国直接将这三百人分派到了关中各地,担任地方的主官。

    这批人的及时到来令李佐国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马上就是秋收,战争对于关中这片沃土的伤害不算大,各州县的主官到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百姓秋收,这可是关系到一年的吃食,战争对粮食的收成影响不大,因逃避战火而逃到州县甚至长安的百姓纷纷返回家园,这一季的粮食看来减产不会太多,李佐国也就放心了。

    李佐国踏上了返回安西的道路,只是随身带了三千亲兵,长安守将为桑贾尼,潼关郭北驻扎,李麒监视巴蜀,李佐国对于关中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段天和主管长安,李佐国要回安西去看自己的儿子出生,在今年的冬季前面估计不会有大的战事,。

    安禄山此时李佐国不去打他就谢天谢地了,李佐国离开之前得到消息,安禄山在洛阳开始征兵,兵力的缺乏令安禄山开始强行征兵,直接征兵二十万,安庆绪回到洛阳安禄山大发雷霆,甚至要拿下安庆绪问罪,后来在严庄和曾沛的劝说下作罢,不过令安庆绪呆在府中一步不得出门。

    李佐国对此不感兴趣,征兵二十万就能够打败自己?安禄山就算征兵一百万只怕也弥补不了在长安损失的这十几万精兵,至于丢掉长安的唐军,李佐国也不信新败之下就会马上出兵反攻,这个秋季和冬季关中迎来了今年难得的安宁。

    在李佐国踏上归程的时候,李护、李麟和阿苏鲁却是一路势如破竹,兵分三路,以两天一城的速度向东挺进,李护几乎是以急行军的速度就攻下了太原府,在太原城以两万骑兵大破史思明六万大军,逼得史思明退往幽州,在路上又被阿苏鲁三万游骑兵攻击,几乎是之身逃回幽州。

    而李麟则更是速度快,直接攻下了安禄山回到北面的必经之路武安,这一下直接切断了安禄山的后路,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切成了两段,由于兵力不足,李护也停下了脚步,开始巩固后方。

    李护为何如次顺利?原来是李护又开始了魔王本色,在攻击银州之时,李护直接劝降,银州刺史章硕拒不投降,想要死守银州,李护却是带了足够的火药,这时李佐国专门分给李护的攻城利器,结果直接炸塌了银州西门,李护攻下了银州之后二话不说,直接将章硕满门一百三十八口全部斩首,同时银州守将黄永以下军官连同黄永二十七人也是满门抄斩。

    李护直接提出,只要是大军来到,凡是抵抗的城市主官主将攻破城池之后一律全家斩首,在石州李护又杀了抵抗的安禄山所封主官孙升坚一家,两个血淋淋的例子一摆,顿时路上的大小城池纷纷不战而降,本来兵没有抵抗李护大军的军力,不降就死,主官想战底下的武官都不想战,李护就成了行军了。

    结果史思明刚刚调集大军就迎头撞上了李护的骑兵,被李护反复用角弩射击本阵,然后冲杀两次之后,史思明大军崩溃,死伤无数,大败而逃,史思明不敢回到太原府,直接往东北退兵,结果北路的阿苏鲁游骑兵又是一轮狂攻,史思明的两万败兵顷刻之间烟消云散,史思明在亲兵的殊死拼杀下,只剩了一千兵逃回幽州。

    至此安禄山已经成为困兽,要北上回去就必须打败李护,但是安禄山只靠手中的二十万新兵敢吗?只有缩在洛阳一带不敢动弹。

    李佐国一路快马加鞭向安西赶,而安西龟兹镇一家宅院的屋中,几人正在密谋,坐在上首的一名中年文官模样的人开口道:“终于大唐的官员只有不到十人,其余的人我们不敢去试探,都是跟随李家甚久的,要是试探失败必然会暴露。”

    这人正是安西大都护龟兹司库秦一洲,秦一洲为正统科举出身,因为没有后台被分到了安西为官,愤懑之下曾一度不想就任,但高仙芝欣赏其才,一路提拔,很快就升官至安西大都护司库一职,后来高仙芝身亡,李嗣业成为安西大都护,秦一洲也没有太大不满,毕竟高仙芝的死表面上看跟李嗣业无关。

    李嗣业也爱其才,一直对秦一洲信任有加,但是此次李佐国为了李嗣业之事反唐,秦一洲就认为自己是大唐的官员,怎么可以跟随李佐国反唐?于是开始动心思准备联络还忠于大唐的官员想趁李佐国出兵在整个安西起事,断了李佐国的后路。

    军方一直是李佐国重点经营的,秦一洲联络的人基本是文官,军将根本不敢送上门去,要知道李嗣业父子在安西军中的形象可谓堪比天神,要是一个不小心,只怕上门联络的人就成了肉包子打狗,绝对会被拿下,什么起事就会暴露了。

    秦一洲只有联络了十几名文官,都是在李嗣业这里没有受到重用的,毕竟是书生所想,秦一洲等人在龟兹疏勒等地放出流言,结果效果并不好,民间并无太大反应,反而在都护府发出捉拿奸细的命令后反而被抓了几个散布谣言的人。

    这下秦一洲慌了神,生怕被揭穿,于是召集同谋准备立时行动,秦一洲装作镇定的说道:“此次我做了完全准备,我家中家丁一百五十人,家族商队护卫两百人,加上你们在龟兹的家丁护卫共有一千二百多人,今晚我会打开武库,将铠甲兵器分发,到时候都护府火起之时,就上街攻击楚天舒府邸和都护府,只要抓住李佐国母亲妻儿,李逸绝对不敢动手,到时四门一关,我们可劝李逸来降,如果李逸不降,我们就杀光李佐国家小,这样李逸不降在李佐国那里也是死路一条,只要将龟兹拿下,反贼李佐国就如昙花一般不可久了。”

    秦一洲正在说得高兴,房中的另一名文官问道:“那都护府怎么会火起?要知道都护府可是随时有两千亲兵驻防,我们的一千多人只怕门口都到不了就会被斩杀殆尽。”

    秦一洲狞笑道:“我高价请了安西这一带的高手十二名,他们都是商队职业护卫中身手最高的亡命之徒,都有一身好武艺,今晚他们偷偷潜入都护府,只要控制住李佐国的家小,李佐国那些亲兵还不是束手就擒,李佐国小儿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他的士兵就算死只怕也不会让李佐国的母亲和妻儿死在面前的,所以我的计划成功几率极大。”

    房中的众人都身上发抖,看着秦一洲咬牙切齿的说话,都心中害怕,只不过知道此事一旦失败自己就是死路一条,但是成功的利益也是巨大。

    秦一洲说道:“那就分头准备,全部集合人手,等都护府火起立时到武库取兵器铠甲,然后照计划行事,诛杀叛贼李佐国,立不世奇功,为大唐尽忠。”

    房中众人被秦一洲鼓动的热血沸腾,都起身低声说道:“为大唐尽忠,诛杀叛贼李佐国。”</p>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