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帝国海权

第491章 伊奥尼亚海的角斗-烟花

    “克罗地亚人的无畏舰出现艏倾!她的舰艏在进水!”

    阿伽门农号的司令塔内的传声筒内传莱瞭望员兴奋的呼喊,被焦灼的战况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司令塔内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

    出现艏倾,说明对面的战舰舰艏进水不少,而且一直保持航速会加快海水涌入而影响损管堵漏。想要阻止进一步进水,就必须降低航速,然后对破口进行完全封堵。这就意味着克罗地亚人的这艘无畏舰必须脱离队列!这不仅会让对面损失一大战力,而且阿伽门农号也能从无畏舰的打击下脱身。

    看着对面的无畏舰虽然被命中9发92英寸炮弹,至少4发12英寸炮弹,全舰燃起大火,8门主炮依然毫无影响的向自己开炮,米尔恩此时也不好过。

    阿伽门农号已经被对手命中了7发11英寸炮弹。1发击中二号烟囱后部的舰桥,炸毁了3门12磅762毫米速射炮1发打穿了s2和s3号二级主炮炮塔中间的8英寸装甲带后撞在s2号炮塔下方座圈侧后方,虽然因为弹着角度太小而被6英寸厚的座圈装甲弹开,但是撞击还是导致s2号座圈卡死1发撞在舰艏主炮塔顶盖上,同样因为角度太小而被倾斜的顶盖弹开,从司令塔内居高临下能清晰的看见号炮塔顶盖上那触目惊心的划痕而1发命中前舰桥下部的炮弹更是把司令塔内的所有人震的东倒西歪、晕头转向还有3发分别击中了舰艏和舰艉的无防护区域,将附近的舱室炸成了一堆扭曲的废铁。至于那些命中的数发6英寸炮弹都不值得一提了。

    每一次被炮弹命中后巨大的震动和巨大声响让米尔恩感觉自己就站在被敲响的大本钟里一样。问题是大本钟不会被撞穿,自己脚下的战舰的装甲这个时候还没大本钟的钟壁坚固!号炮塔被击中时米尔恩的心脏都快停了。

    现在这个难缠的对手终于要被逼退了,米尔恩感觉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慢慢向自己倾斜了。

    不过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人并没有就这么撤离,卢布尔雅那号根本没有向迪德里希斯发出任何请求减速脱离的电报。在收到前方发现自己异状的联合力量号发来的询问信号后,卢布尔雅那号的回复是:“本舰无异常,可继续战斗。”

    实际上1发305毫米炮弹击穿了卢布尔雅那号的舰艏水线装甲,以13节航速航行状态下涌入的海水像高压水枪一样冲的试图堵漏的损管队连靠近破口都十分困难。

    不过卢布尔雅那号并没有撤出战列线。在进行损管作业无果后,舰长果断下令放弃受损舱段。很快,卢布尔雅那号因为舰艏进水300吨而出现了大约3度的艏倾,这会给卢布尔雅那号的航行造成困难从而影响射击精度,但这艘宝贵的无畏舰战力还继续留在战列线中!

    双方已经杀红了眼,两支舰队就像在两个纠缠在一起的角斗士一样,僵持的局面随时会一次成功的攻击瞬间打破!在这必须分出生死的短兵相接中,任何胆怯和退缩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

    就在米尔恩认为卢布尔雅那号快要撑不住了的时候,一声整天动地的巨响几乎让整个伊奥尼亚海震动了起来,声闻数十里的爆炸让之前炮声隆隆的战场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

    巨大的火球升腾而起,橘红的火光在黑的硝烟中翻滚,一艘钢铁巨舰仿佛被恶作剧的孩子扭断了的玩具,一样从舰桥前方断成了两截,剧烈的爆炸让舰艏残段高高抬起,红的船底依稀可见,然后至少三千吨的钢铁狠狠的砸在水面上溅起滔天巨浪。四处飞溅的钢铁残片落入海中,仿佛下起了倾盆大雨。

    “上帝啊!纳尔逊勋爵号爆炸了!”

    阿伽门农号和新西兰号上的皇家海军官兵瞠目结舌的看着这一幕,断裂的舰艏仅仅几十秒后就完全没入海中,后部巨大的舰体艉部已经高高翘起,舰桥整个插入水中,露出水面,还在高速旋转的黄铜螺旋桨在夕阳的余辉中闪闪发光。

    17时43分,纳尔逊勋爵号巨大的舰体在仅仅4分钟内就这样斜插着从海面上消失了,如此惨烈的一幕也造成了惨痛的结果,纳尔逊勋爵号全舰817名官兵,最终获救的仅有19人获救。

    交战双方都震惊的看着这惨烈的一幕,没有人知道纳尔逊勋爵号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使是击沉她的黑森号战列舰的舰员们此时也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炮弹到底是怎么造成如此可怕的破坏的。

    后世的战史学家和研究者们经过调查还原了发生在纳尔逊勋爵号上的可怕经过。

    黑森号打出的1发283毫米炮弹击中了纳尔逊勋爵号前部主炮塔下方主甲板和防护甲板之间的位置,炮弹击穿了纳尔逊勋爵号的203毫米上部装甲带,在穿过近乎半个舰艏宽度的空间后狠狠的撞在了前部主炮塔下方的炮塔座圈上,去势不减的炮弹最终穿透了102毫米装甲后在座圈内爆炸。

    原本330千克的穿甲弹内那仅仅78千克的炸药并不能造成如此可怕的破坏。然而爆炸波及了右侧弹药提升井内正在提升的117千克发射药,这种极为敏感易爆的r发射药引发的剧烈爆炸席卷整个炮塔座圈,爆炸的破坏沿着弹药提升井一路向下,正下方的前主炮塔弹药库瞬间遭到波及!

    整个弹药库的大爆炸造成了如此惨烈的一幕。

    后世的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造成这一惨烈结果的原因就是英国皇家海军自己。首先、纳尔逊勋爵级的主装甲带高度不足,仅仅213米高的主装带只覆盖了水线附近的船体,而上方主甲板和防护甲板之间的上部装甲带仅为203毫米,而主炮塔座圈最下方,同时也是最薄的位置也在同一水平面上。

    一般情况下这一位置的确很难被击中,然而伊奥尼亚海战中双方都在集中攻击水线位置以希望造成对方进水,而9000码的距离上炮弹几乎水平射入,才能十分走运的击中这个位置。如果双方距离再远一些,入射角度再大一些,黑森号的炮弹很有可能砸在防护甲板的30毫米厚水平装甲上跳弹,而不可能威胁到下方的弹药库。

    如果英国人的主装甲带高度和德国人一样有接近5米的高度,那么即使纳尔逊勋爵级主炮塔下方的主装甲带厚度非常不合理的削减从305毫米削减到229毫米,黑森号的炮弹也很难在击穿主装甲带后再击穿炮塔座圈底部的102毫米装甲。

    而且纳尔逊勋爵级的炮塔座圈厚度分布也极为不合理,前部主炮塔朝向舰艏的部位最厚,后部主炮塔朝向舰艉的部分最厚,其他部分被则削减。然而以战列舰侧向交战的情况来看,反而应该是两侧最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