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皇上,我是采女

正文 深入虎穴3

    墓室内地势由底渐高,呈一斜坡形,在墓室西面幕墙下有礼仪用车四架一字型排列,

    车架前有一深坑里面都是死马尸骸,一一对称排列整齐,没有挣扎痕迹,应为处死后人工排列其内,

    车身深埋地下年久加上当地环境非常潮湿,这些车辆的木骨架已经全部腐朽坍坏,车轮间淤满泥土,懒

    土质和外层夯土颜色有明显不同,但仍能看的出豪华的外观,有的车轮镂空饰铜,

    有的车厢饰金、饰银,甚至装有玛瑙,漆绘还残存尚在,足见其非同一般,

    对于车马葬有‘整车葬’和‘拆车葬’之分,整车葬先摆放车架车身,后将处死的马匹放在车前或车架两旁,

    拆车葬即为把整车拆分开,只葬车轮或车体其他部件,这俩种葬式和墓主生前身份相关,

    地位高身份显赫之人多采用整车葬。()

    再往前走坡度渐高,正中石制甬道左右依次排列一人高战国青铜人俑灯,

    有的双手拱于胸前握灯柄,有的左右手分开各擎一灯柄,还有的抬头张口在嘴上衔一灯盏,

    人俑大都脚踩龟蛇之物,青铜人造型古朴、庄重,线条饱满匀称,面目却是狰狞怪诞,

    姿态夸张和先前甬道里的鬼面灯盏如出一辙,让人看了有种震心慑魄之感。虫

    再往里走几丈左面为铜质编钟,编钟犹在钟架早已坍塌腐烂不堪,旁边是许多铜制礼器、炊煮器和食器,

    除了这些个器具外,倒是没有发现以人陪葬的棺椁,这倒是有几分蹊跷。

    墓室中因为常年地下水侵蚀甬道地面略有塌陷高低不平,甬道的尽头发现石阶,

    也为九层比先前墓室口的石阶制作的更加规整,坡度不是很陡众人拾阶而上,

    见正中横排歪歪斜斜摆放着七支绿迹铜鼎。七支铜鼎样式不一,有方口有圆口,鼎耳虎头龙首,

    鼎胎饱满丰盈上面阳文雕刻飞凤龙鳞纹,看上去庄严神秘。鼎乃国之重器,同时也是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根据古籍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说法,

    如这墓主未有僭越礼制的行为,这个墓冢的主人最少也得是诸侯一级。

    众人都被墓冢中奢华古气盎然的器物震撼,拿着火把默不作声的一一观看,一扫先前的惊恐之色,

    众人拿着火把围拢在铜鼎跟前观看,不看还则罢了,看一眼即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那七支铜鼎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装满了人之头颅,大多数骷髅头脑瓜顶有被重物砸击留下的痕迹,

    头颅眼眶、口中还爬出些许蛇、蝎之物还有若干不知名的甲质动物昆虫,都张开嘴部瞪着黑洞洞双目凝视众人,

    上官羽菲琢磨这可能是古时人们使用铜鼎祭祀时放置或者为墓主生前征战绞杀俘虏的头颅,

    放在铜鼎内陪葬墓主并以此彰显功绩。

    众人正围着铜鼎心中打鼓,突然一声尖叫,引得众人都慌乱异常,

    有些个好悬没尿了裤子,胆大的问怎么了,几个指着墓顶喊道“鬼啊...鬼....”

    众人抬头一看,都不觉的倒吸了一口冷气.......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那墓顶墙上,有几个像仙女一样的女子在空旷的墓顶墙上飞舞,

    穿白色丝质长袍,长发,那模样虽像仙女可每个长的都那么妖媚,尤其是脸部诡异的笑容,

    仿佛还有“咯咯”的笑声......居然和第一个墓室里墙上的石刻一模一样。

    这些仙女好像无规则的飞舞,没有任何规律,有时候重叠在一起,

    有时候忽东忽西,长袖飞舞,身形婀娜,在火把的照亮下尤其妖艳,如临仙境之感,

    众人从来都见过如此景观,呆呆的在原地看的入迷.....那些飘忽的女子好像在审视几千年未见的人类,

    三三两两从墙上慢慢的飘行下来,混杂飘舞在众人之中,观看每一个人的脸......

    不时发出阵阵淫笑之声。不一会这些仙女从白色长袍中悠悠的飞离出来,

    却是袒胸*的,裸着白花花的**缓缓的飞舞......

    在场的,除了羽菲全部都是男人,对于这样的飘忽在眼前的妩媚裸女早就心猿意马,

    有些人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但怎么也摸不到,越是摸不到就越想抓,

    都睁大眼睛观看这人间仙女,这时候只有羽菲是闭着眼的。

    有些人此时早已不能自控,张开嘴亲吻女些飘忽的女人,早已忘了身处墓冢而非凡尘,

    有的甚至脱下了裤子,做起了那事,人鬼本是殊途非要弄到一起那就是老天也不能答应的!

    不一会就有人就七窍流血,慢慢倒下,变成一团血水,

    那些仙女此刻也好像换了张脸,青齿獠牙,狰狞无比,一派妖魔模样......

    有的没和白衣女人亲热接触的大内高手惊恐无比,问上官羽菲,她说“赶快闭眼...快...

    这是墓主留下的妖术..专害男人性命......”

    剩下的人听了她说的话赶紧紧闭双眼,但是还能感觉到身边阴风阵阵,鬼笑妖声不绝于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