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俗人回档

第823章 民族自尊心

    这下热闹了站在讨论边學道和“中文最牛逼!”

    国内各大论坛在讨论边學道和“中文最牛逼!”

    微博更是当仁不让,边學道和“中文最牛逼”火速窜上热词榜首,然后很快衍生出一个新词组——边學道真牛逼!

    这句“边學友发自内心的评价。

    4000多人的“交流会”上,边學道一点不给发言者面子,直接说自己没听懂,面斥其非。

    不仅不给面子,还当场打脸。

    他客串主持人,问现场多少人听懂了,多少人没听懂,结果来了个16:3000。

    所有看到那张现场3000多人举手表示没听懂发言的照片,心里第一反应是——震撼!

    第二反应是——牛逼!

    在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度,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火爆的戏码了。

    新闻要想火,必须得有受众基础。

    相比于“阳概念,边學道提出的“中文最牛逼”明显更接地气。

    更为关键的是,国内“深受英语之害”,对英语心怀怨念的人不少。

    比如说中學生群体,从几岁起就被家长拎着去英语补习班,平时没有语言环境,完全靠死记硬背,學的一点都不快乐。

    比如说大學生群体,国内一些高校规定没有英语四级证书不发毕业证,或者不发學位证,总而言之,英语四级不过,大學基本白读,一旦没有毕业证或學位证,就没法找工作,前程尽毁。

    比如说需要晋职称的群体,这帮人是最痛苦的,很多根本不需要用英语的工作岗位,偏偏要求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才能晋职称。结果,年纪轻有英语基础的还好说,一些四五十岁的老员工可被这英语考试折磨得够呛。

    没办法,为了學位证,为了找工作,为了晋职称,为了提工资,有人宁可放弃专业课也要死磕英语,有人则弄虚作假买题、替考、作弊……有什么招儿使什么招儿。

    反正考核的只是一纸分数,没人管你是不是真學了英语。

    怨气很多,只等一个爆发点。

    巧的很……

    媒体员工晋职称时也需要考英语。

    很多报社的老记者、老编辑晋职称时都被英语折磨过,颇有怨言。

    现在,“报仇”的时候到了。

    其实呢,也称不上报仇,就是在写报道时稍稍有那么一点倾向性。

    所谓倾向性,即支持边學道的“中文最牛逼”论,变相也就等于反击全民學英语和双语教學。

    媒体这帮人一旦动员起来,能量那是超级大的。

    于是乎……

    a媒体报道里说——2004年在沪市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學家大会”上,500多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學界精英出席大会。然而,这次大会上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hk大學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甚至有學者申请用汉语作报告竟然没有获得大会主办方的同意。只有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坚持以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后来,一位教授在一次讲演中不无感慨地说:汉语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

    b媒体在报道里说——

    2004年,在燕京召开的“全球华人生物學家大会”一律使用上透露,在这种国际學术大会上如果你用汉语,会感到很难堪,因为那代表你水平不够。恼人的是,这些会议名称往往还一律冠以“华人”二字。

    c媒体在报道里说——

    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当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数學家丘成桐)在燕京大会堂面对6000多听众的演讲,使用的都是英语,都未设同声传译,大多数?众包括一些从外地赶来的大學生,表示没听懂多少。

    d媒体在报道里说——

    2006年3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法国商界领袖塞埃在发言时开始**语,讲着讲着说开了英语,法国总统希拉克、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愤然离开了会场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

    说话是要讲究艺术的。

    有些话有点激进,不好放在报道里,编辑就变通了一下,报道里不写,但加到了为报道配发的评论文章里。

    于是,e媒体在评论里说——

    各国都设法传播自己的语言,惟独我们瞧不起自己的语言,把外语看得比母语还重要。现在中国的教育让學生學习英语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绝对超过任何一门课程!从幼儿园一路學到博士,英语都是主课,英语过不了级就别拿學位证。考职称也要考英语,可是很多人的工作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英语。最让人没法理解的是,一个學生要考中文系的研究生,英语居然是必考科目。能不能读中文系研究生,取决于你的英语水平,即便你的中文再好,英语过不了关就读不了中文系,真是咄咄怪事!眼下大力推行双语教學,真的很难想象,怎么用外语来上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文學和古代汉语课。

    f媒体在评论里说——

    今天,最好的汉學研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學传统发扬光大也不在中国,而是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學家也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汉语言的版图重心正在漂移。反观国内,这样一段话可以概括我们母语的生存坏境——“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我们去ktv,大唱卡拉ok。”

    当前,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vcd、cd、dvd、ceo、iso……品、广告、路牌甚至警车、政府机关门牌上,都是英文。大學里,哪怕是教中国历史课程,或教师的英语水平根本未过关,也要推行双语教學。日常对话中,“bye”代替了“再见”,“wc”代替了“厕所”,年轻人喜欢用英文名;打电话不通时,常听到的是“the-calling-is-busy-now”,而不是“电话正忙”;地铁、公交车内报站名时,总要重复一遍英文,即便车厢里很少出现外国人。

    中国人太想与国际接轨了,不慎过多地接上了“英语”的轨,问题是,學几句英语就算与国际接轨了吗?

    g媒体在评论里说——

    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有人说,英文缩写是为了简洁明快,孰不知“加入wto”要发7个音、超过10划,可“入世”无论读和写都更简洁。也有人说,英语表达更严谨,这种理由很难得到诸多语言专家和国人的许可。据联合国相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几乎可以断定,如果我们继续轻视汉语教育,用不了多少年,在世界语言的竞争格局中,汉语将会逐渐沦为一种下里巴人的市井语言,或者变成像昆曲、唐诗那样的人类文化遗产,只能缅怀,再无荣耀。

    得……

    媒体这么添油加醋“火上浇油”,“一边倒”地挺边學道,引发民间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时间舆情汹汹,相关部门成了众矢之的,脸上甚是无光。

    似乎是嫌事情还不够大,外国媒体也来凑热闹。

    ………………

    2月28号。

    福布斯发布了一个榜单——“2008年全球30岁以下创业富豪榜”。

    该榜单中,边學道以24亿美元身家名列三甲。

    而在亚洲分榜单中,边學道以24亿美元身家高居榜首,甩第二名的日本“白手起家传奇”身家8亿美元的田中良和两条街。

    这个榜单一经国内媒体转br>因为榜单里注明了:边學道的企业十分优质,一旦上市,他的身家会大幅上涨。边學道将是全亚洲最有希望冲击扎克伯格首富宝座的年轻富豪。

    尽管边學道赚到的钱不会分给自己一分,但在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战场”里,边學道正代表中国,甚至代表亚洲人在跟强势傲慢的西方叫板。

    不是只有西方有年轻的精英富豪,东方也有。

    扎克伯格有facebook,边學道一样有智为微博。

    特别是结合最近边學道“汉语最美,中文最牛逼”的言论,人们心里一下捕捉到了什么——边學道是个有民族自豪感的人,边學道是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边學道是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人,这样一个人,值得支持。

    于是,国人的民族自尊友抱着支持边學道“抗衡”扎克伯克的心理,自发上智为微博注册账号,为智为微博的注册量和活跃度贡献一份力量。

    这些人进入微博的第一条发言出奇地一致——边學道真牛逼!

    边學道在“大學交流会”上发飙,没想到反而受益。

    无心插柳柳成荫!

    …………

    …………

    (这章还账。说实话,中文系研究生要英语过关,这条真的很让人无语。)

    …………   俗人回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