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儿女成双福满堂

第二百一十二章 鱼片鱼干

    第二百一十二章 鱼片鱼干

    一顿欢喜的午饭吃了小半个时辰,等吃过午饭,收拾了碗筷,一时未时末。到了老涂家村出海渔民返程的时间了。

    大平娘收拾完碗筷,连口气都没歇,就急急地要去接自家出海归来的丈夫。

    因为这边的海都是泥滩,有大片的滩涂,是以,老涂家村所居的位置严格说起来并非是海边,而是傍着一条延伸进大陆的海沟,临着这条河沟很方便出入海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海潮、甚至海啸对村子的危害。

    看着大平娘急切的表情,邱晨就知道时间很急迫了。正好孩子们又想去看看渔船回归的场面,邱晨索性提议,让大平娘坐马车去接船。

    说是傍着,但这条出入海的海沟距离老涂家村至少也有七八百米。而且路还多坑洼崎岖,很不好走。孩子们乘了马车行了将近两刻钟才到达一片相对平坦的河岸,在这里用原木和木板搭着一个极粗陋的码头。他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有船只停靠,好些个老弱妇孺正在岸边,帮着从船上往下卸渔获,从众人脸上的欢喜表情能够看出来,这一天出海的收获破让他们满意。

    大平娘不等马车停稳就跳下了车,急匆匆走到码头边,在靠岸的渔船上搜索了一边,没有发现涂大海的船只,不由松了口气,却很快又蒙上了一层担忧之色。

    渔民出海,那么一艘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之上飘摇,可以说,每一次出海都是在搏命。究竟有多少人一去无回,他们已经记不清了,可为了活命为了养家糊口,这些渔民家庭长大的男人们,还是要一代一代地延续着出海捕鱼,去大海中、去无情的风浪中讨生活。

    有卸了船的渔民看到大平娘,好心地招呼:珍珠,大海在后边,说是收了网就回来。

    另一个就笑着道:那小子总是那么拼,每天都比咱们多打一网……也是,珍珠又给他揣了小的,他不卖力也不成啊!

    珍珠羞涩又有些难堪地低了头,下意识地揪了揪衣襟,掩盖还没有凸起的肚子。在大户人家,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是大喜事,可到了他们这样的穷苦渔民之家,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张嘴要养活,就意味着家里的男人必须去海中获取更多的渔获,延伸下去,也就意味着家里的男人将更可能遭遇危险……

    这时,来接船的村里人有人出了声:嗳,人家大海家今儿可是遇上贵人啦,那么老些个米面,还有好多肉……有这贵人帮衬着,说不定以后大海都不用天天取海上咧……

    这个说话妇人明显带着股酸味儿,旁边立刻就有人不客气地接话道:虎儿娘,你这话说的,大海是老涂家村的人,没地没业的,不出海做啥?你也别在这里说酸话,人家大海家可没少帮衬你。去年,你家男人遭遇了风浪,还不是大海冒着性命危险闯了一趟海,才把你家男人救回来?若是没有大海兄弟,你这会儿该是孤儿寡妇了吧!

    你这是咒谁呐?你咒谁孤儿寡妇啊?啊?……虎儿娘恼羞成怒,借着这句渔民间忌讳的话不依不挠起来。

    死娘们,吵吵啥呢!旁边一个黑脸敦实的汉子虎着脸怒喝一声,虎儿娘立刻从母老虎变成了病猫,低眉顺眼地挨过去,继续帮着自家男人卸货去了。

    这番吵闹,没有引起孩子们的注意,阿福阿满俊言俊章最是好奇。他们在海铺子镇的时候跟着邱晨见识过卸渔获,各种鱼类、虾蟹,各种小海鲜早已经认识了许多,可今儿直接见识到渔民们出海归来的情形,还是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大海的广袤和物产的丰富。

    渔民们出海收获来的东西非常繁杂,都被装在一只只敞口大筐里。这些大筐就是用盐碱滩上最常见的红荆条编织而成,红荆条的表面布满了疙疙瘩瘩的凸起,粗糙磨手,但却远比平常的柳条、藤条结实,更耐海水的腐蚀,承重也更好。当然了,渔民们普遍使用红荆条的最大缘由还是因为取材方便,除了花点儿力气,并不需要花一文钱。

    渔民们每日出海的时间有限,除去来回路程花费,还要每天根据海流的方向等寻找鱼群的所在,种种耗费下来,每日用于撒网打渔的时间并不多。渔民们就把打上来的海货一股脑儿装在这些荆条大筐中,运回码头后,交给家里的女人孩子老人们分拣开,再将比较整装的鱼虾送去海铺子售卖。

    大部分小鱼小虾,各种小海鲜等都算是副产品,不值钱,就拿回家自己吃,有些,例如海胆、海星等干脆挑出来直接扔掉。那玩意儿肉质少,吃起来还扎手扎嘴,渔民们没人吃这个。

    妇人孩子们把渔获从船上接下来,就在码头左近寻块地方,开始分拣工作。海鲜海鲜,卖的就是个鲜字。赶紧挑出来,男人们吃了饭喝点水补充一下体力,趁着天黑前还要将分类好的渔获送去海铺子卖掉。不然,过了夜,渔获不新鲜了,别说卖钱,白送都没人要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烂掉了。

    俊言俊章阿福阿满仗着人小,就在一堆堆分拣渔获的人群中穿梭着,俊文俊书和秦勇等人只是远远地看着,并不阻拦。

    阿福看着被人们扔到一边的这些小海鲜,寻栈包了一个小院儿,有单独的厨房。

    回到客栈,天色已经黑下来了,邱晨却没有歇息。她带着玉凤青杏先给家里人做了晚饭。晚饭很简单,炖了个铁锅海鱼,把阿福收来的小海鲜简单煮了。做晚饭的同时,邱晨叫上俊文俊书俊言俊章,还有阿福阿满一起,把几大筐鱼都收拾出来,从腹部剖开,抹上盐糖等调味料,再抹上一层菜油,把锅刷干净,把剖好的鱼片贴在锅上文火慢慢烘烤,至表面收了水分后,拿竹签将鱼一片片撑平,悬挂在院中的绳索上。

    这样子做出来的腌鱼,同样容易保存运输,口味却好比单独用盐巴腌制的好许多。若是能做成功,把配方改良一下,教给涂大海一家,那一家人就不用出海,而是收鱼制作鱼干。她打发人每个月或每季过来收一次,再跟云二打个商量,由商队带到内陆去,至于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她一时也不敢肯定,从之前做的海鲜一家人不捧场的打击上,多多少少影响了她的信心。

    嗯,做出来,先拿回去送到云家的酒楼试试水,看人们的接受程度,再做决定吧。

    只要这个腌鱼做出来卖得好,还可以做烤鱼片,还可以做各种干货……

    带着人差不多忙乎到半夜,才把六七筐鱼腌制好烘烤好,邱晨还自己动手做了小半筐的烤鱼片,她和青杏玉凤尝过,都觉得味道不错。等明儿再给大家尝尝,说不定人们这个鱼片比较容易接受。

    鱼片真的做好了,打出口碑来,不禁可以收购海鱼来做,等秋天南沼湖出了鱼,也可以把一部分做成烤鱼片……生鲜的水产不容易保存,价格也卖不上去。若是加工成烤鱼片,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洗了个热水澡,几乎把手和胳膊搓下一层皮来,身上的鱼腥味儿还是如影随形,淡淡地萦绕在鼻子前头,邱晨却已经又困又累的没了理会的力气,将就着进了屋,几乎头一挨枕头就睡死过去。

    第二天,过了巳时,邱晨才醒来。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了热水,又细细地洗了个热水澡,确定身上再没了鱼腥味儿,这才罢手,穿了干净的细棉衣裙出了屋。

    阿福阿满一人捏着一块鱼片跑进来,满脸欢喜地对邱晨嚷嚷好吃。

    得到两个小家伙的捧场,邱晨心中欣慰,又去问了俊文秦勇等人,得到了一致的好评,邱晨这心才算放下了一半。另一半就是经过烘烤的腌鱼……虽说,这种腌鱼要多晾晒几天才好吃,但邱晨要赶着回家,也等不得了,当天中午就拿了数条烘烤腌鱼油煎、红烧,做了好几个菜出来,让邱晨欣喜的是,这种烘烤过得腌鱼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吃过午饭,邱晨就让俊文俊书赶了一辆车,由秦勇护卫着又去了一趟老涂家村。把烘烤腌制鱼干的方法教给了刘婆子和大平娘,这一趟,随车送过来的还有一大桶素油和二十斤白砂糖。还给涂大海家留了十两银子的定钱,让他们负责收鱼做鱼干,一个月后,他们会派人过来收购。

    这一趟出来,也花了四五天时间了,孩子们总还要上课,他们该返程了。于是,第二天,带了几筐鱼干鱼片和许多干鲜海货,一家人上了船,踏上了归程。

    这一趟出游,孩子们晒得黑了些,却结实了许多。主要的是,孩子们之前出现的傲然、娇气等端倪,一趟出游回来,都消失不见了。在看过那么多贫苦的渔民孩子,连块糖都不舍得吃,连一碗白米饭都能馋的流口水的样子,也勾起了对之前清贫日子的记忆……种种的结果就是,孩子们都少了骄傲浮躁,多了几分稳重沉着。这个结果,让邱晨欣慰,也让潘佳卿和秦勇秦礼等人感慨良多。

    回到安阳府,邱晨洗漱了在炕上坐下,留在家里的春香就给她送上来两个锦袋。一个深灰色素锦的袋子邱晨很眼熟,是知书每隔十天都会给她送过来的邸报。另一个锦袋是靛青色的,邱晨没有见过。

    春香在旁边回禀:灰色一只是知书送来的。靛青的是**送来的。随着这个锦袋送过来的,还有一大箱东西,奴婢放在西屋了。

    **?廖文清送来的?

    按照路程算,这会儿,廖文清和云济琛也该到了京城了。也不知道,京里的作坊建立的顺利不顺利。

    邱晨点了点头,挥手让春香下去,自己拿了靛青的带子打开来,从锦袋中抽一只厚厚的信封来。

    ------题外话------

    感冒发烧中,就先发这些,明天上午好些的话,会加更……十二点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