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戏疯子外传

正文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谁知接下来的事儿更令人难以预料,大跃进的热气一散,食堂也跟着趴了架。接踵而来的就是大饥荒,第二年就闹涝灾,粮食歉收,生产队除了交公粮以外,分到社员手里的粮食很有限了。凌花望着摆在屋地上的几口袋粮食和一堆山药(白薯),这东西挑好的可以入了窖,下剩的只能晒成干。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满打满算,这点东西咋也不够一家人糊弄到过年麦收,就是到了过年麦收又知咋样?不光市面上物品奇缺,物价飞涨,一斤糖卖到了十多元,一斤大萝卜都能卖一元。日子如此艰难,凌花不免忧心忡忡,满腹愁云。倒越发激起了她思念后套故土的心思。虽然离开三十年了,可一想在哪块地域广袤,土地肥的流油,又有黄河缱顾的地方,种啥长啥,从来不怕旱,十年九收。虽说如今也肯定变了生产队,但只要人不懒,在人家的田边地头种点土豆,胡萝卜甜菜之类也不至于饿肚子。由此越发后悔当初为啥就一时心软跟着男人回到这故土。这里虽说是中原腹地,村肆央央,人烟稠密,却土地瘠薄,且既怕涝又怕旱,远没有地处边塞的后套一带日子过的安谧。左思右想,忽然产生出一个念头,而且十分强烈地占据了心田。夜里,当她和长栓脸对着脸躺在枕头上时,先是满腹愁容地叹了口气。长栓便问:“咋了,这么唉声叹气的?”她说:“发愁呗,往后这日子可咋过?”长栓不言声了。她就坡上驴地接着说:“真后悔当初跟你回来。”长栓这才接了茬:“这么些年了,又后悔了,后悔也晚啦。”忽然她郑重其事地说:“我打定了个主意。”长栓忙问:“又生出啥幺蛾子?”她说:“咋叫幺蛾子,绝对是好主意,咱俩还回后套。”“这……”    长栓惊讶地不知说啥好了。她又接着说:“你忘了说,人挪活,树挪死,咱们一走,能给他们一家子腾出一些口粮,强似一家子聚在一块挨饿吧。”长栓撮着牙花子说:“那咱俩出去咋办,拉着枣树枝子去要饭?”她一撅嘴:“你真是的,何况自己还有手艺,到那个地方就是在边边沿沿上种点土豆胡萝卜也不至于要饭啊。”“这……。”长栓还有些犹豫,但心也活动了。凌花趁热打铁:“到了这份上,就别三心二意的了,顾命要紧。”长栓说:“那也得和茂儿他们商量商量啊,不能蔫不秋地拔脚就走吧。”凌花说:“这事我跟他们说,对外人还别张扬。”长栓这才点点头:“那就依着你。”    第二天吃早饭时,粮食稀缺,早饭只能喝稀粥啃蒸山药。凌花把昨黑下的事向杜茂两口子说了。杜茂端着碗一时不知说啥好。风莲却把碗一放,惊讶地表示反对:“那哪儿行啊,娘,你俩这么大岁数了,出这么远们,俺们那儿放得下。”凌花却去意已决,胸有成竹地说:“嗯,那有啥,再说我俩还远没到爬不动挪不动的地步,就当走趟亲戚呗,省下俩人的嚼古你们还多少松快点,干啥非得死膘在一块受罪呢,等年景回转过来,我俩再回来一大家子不是照旧再聚一块吗。”风莲眼里含着泪花说:“你甭管咋说,娘,俺还是觉着一大家子抱在一块哪怕吃糠咽菜咋也能过去,你这一走,叫街坊们说是俺们容不下老俩,给挤走了,那名声多不好听。”凌花虽然领悟到了儿媳的一片孝心,但依旧不改初衷,她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劝慰儿媳:“你就别怕这怕那的,街坊们爱说啥说啥,有人问你就说回娘家去看看就是个只应。”风莲麻搭下眼皮不言声了。杜茂儿这半天始终捧着碗不言声,其实心里也在翻江倒海般的难受,一家人从来没分离过,如今爹娘老了却要各奔东西,还不都是饥荒闹的,都是为了顾一张嘴。凌花瞧了儿子一眼,问道:“茂儿,你咋不说话啊?”杜茂把碗一放,闷声闷气地答道:“我说啥,说啥也拦不住你啊,就是心里难受。”凌花故作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难啥受,就当娘走了趟姥姥家。”话是这么说,其实自己差点掉下泪来,可叹姥姥家早绝了门,孩子自小就不知姥姥家在哪儿。    长栓半晌也没说话,其实心里也不是滋味。想当年,自己是王八吃秤砣铁打了心一般带着凌花回了故土,谁知三十多年过后自己又要跟着她回去,到底吉凶如何呢尚不可知,为了这张嘴,只好随她去闯一闯,旧时兴闯关东,我如今是要闯河西。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接下来,风莲帮婆婆将老两口的过冬棉衣拆洗了,又收拾了一床被褥铺盖,长栓父子赶了一个集,卖掉了自留菜园里收的一百多斤大萝卜,这东西如今也变的金贵,一块多钱一斤,得了一百多块钱。菱花留下了个整数,其余的都塞在了风莲手里。风莲又推了回来,恳切地说:“你都拿着,娘,常说穷家富路,这点本来就不多。”菱花郑重其事地说:“你别推辞,我们俩的盘缠足够了,只要到了地头活路就来了,你们手里也得有俩活动钱啊。”把钱仍又塞在了风莲手里,风莲攥着钱,眼里又浸出泪花。    忙活了三四天收拾就绪,第二天老俩就打算起个大早上路了。黑下,风莲打扫了一点白面,又和了一坨杂面,婆媳俩齐下手包了两帘素白菜馅饺子。杜茂也将那辆独轮车收拾妥当,权当送爹娘上车去的脚力。    那一宿除了了俩孩子,一家人谁也没睡踏实,鸡刚叫过头遍,风莲就起来了,在灶前点火煮熟了饺子。可是谁也没吃下多少。父子婆媳四目相对,心里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说啥,最后还是菱花说了话:“赶早不赶晚,咱们动身吧。”说完率先站了起来。长栓和杜茂两口子也只好动作起来。行李卷早就绑在了独轮车上,杜茂操起了车。临出街门时,风莲一把攥住了婆婆的手,泪眼婆娑地说:“娘,这一走,啥时才能再见面。”菱花拍着儿媳手:“别难受,闺女,聚聚散散是常事,用不了三年五载,咱们还聚在一块的。你俩照看好孩子,有机会回娘家去看看俩俩老人。”风莲只是点头,说实在话,打过门十多年了,婆媳俩没红过脸,风莲一直在庆幸自己修下了个通情达理的好婆婆。要是一般厌恶婆婆的媳妇巴不得婆婆走人呢,那来这般留恋。    出了街门,老俩分别坐在了独轮车两边,杜茂挂上了车襻,操起车把推动了车子。村街上静悄悄的,只有爱报晓的公鸡在长一声短一声地啼叫,一弯下弦月挂在西边树梢上,撒下一地清冽的光。风莲倚在街门旁目送着车子出了村口才转身掩上了街门,失落落地回了屋子。车子走在村外的土路上,朦胧的晨曦里,田野里一片萧瑟,枯草及树梢上披着一层凝重的白霜,空气清冽冽的。长栓回头又望了一眼村庄,轻叹一声,心里不免生出一股故土难离的感胄。    如今倒不是三十年前了,离此十几里地的一个镇子上早通了来往保定的汽车,杜茂的独轮车就奔那个镇子而去。日头冒出来的时候他们到了那个镇子,向人打听,人家指点说汽车站在村北头路边,每天有一趟车,得九点来钟才能到呢。穿过镇子来到北头,果然紧挨路边有个空场,空场边上竖着块黄漆牌子,上写车站俩红字。杜茂把车子停在了牌子底下,老俩坐了一路腿脚早都麻木了,下了车活动着腿脚,杜茂把行李卷也解了下来,坐在车子上喘口气。据说,年景好的时候,这个季节清闲下来的庄稼人正是带着土产进京上府活动的时候,出门的人多着哪,年景不好,庄稼人也都没心思出门了。日头在不断升高,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等车的人,都没啥行李,有的就拎着个包。    好容易熬到日上三杆时,汽车来了,是辆敞篷卡车,在站牌旁停了下来。从驾驶楼里钻出个挎票包的男子,打开了汽车的后槽帮,又从车上抻出一个小木梯子搭在了车厢上,车上的人依次爬了下来,个个灰眉土眼地披着一身土。然后挎票包的又大声吆喝:“有走的赶紧上车了!”杜茂忙先把老爹掺着爬上木梯,再把娘也搀了上去,再把行李卷递了上去,长栓把行李卷放在了紧靠驾驶楼的地方,老俩紧挨着坐了下来。杜茂紧扒着车厢望着老俩,嘴唇有些颤抖地说了两句:“娘,到了地方你们可早点来封信。”不知凌花听进去了没有,只冲儿子挥手:“你回去吧,回去吧。”杜茂只是不撒手。要走的人都爬上了车,总共也就十来个人。挎票包的又吆喝几声:“还有走的没有,快上车,开车了。”然后开始卖票。    见没人再上,便撤了梯子关上了后草帮,钻进了驾驶楼,汽车调了个头又顺着来路颠簸着开走了,车后卷起一条黄龙。杜茂眼瞅着汽车开远了又拐了弯才推起车子失落落地往回走,只觉着两条腿比来时还沉重。    汽车在土路上颠簸了有十几里才上了一条不太宽的柏游马路,才变得平稳起来,也快了起来。估摸着用了俩钟头,汽车驶进了保定长途汽车站。长栓背着行李卷,凌花挎着包袱,老俩出了汽车站,对面就是火车站。虽然是饥馑年头,但火车站前也依然是熙熙攘攘。还有个怪现象,车长检票口前有许多手里拎着铁锹,腋下夹着口袋的人在那里排队。长栓心里纳闷,这些人都干啥去,咋还扛着锹,去当河工?咋还坐火车?可看样子都是细皮白肉的城里人。悄悄问旁边一个老头,老头一声叹息:“嗨!城里人还能去做啥,还不都是为了这张嘴,肚子吃不饱,都坐火车往乡下跑,上人家白薯地里去挖漏,再不就去拣白菜叶子拾白菜疙瘩,回来填肚子。”长栓和凌花不由心里都咯噔一下,看来这饥馑也蔓延到城里人头上来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