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戏疯子外传

正文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杜茂紧蹬慢蹬,百十多里路到家时也已是掌灯时分了。风莲早做熟了饭摆好了地桌。吃着饭杜茂忽然问风莲:“你猜我今个上哪儿去了?”,风莲漫不经心地说了句:“俺又不是你的影子,俺那儿知道你上哪儿去了。”杜茂咬了一大口饼子,鼓着腮帮子说:“今个我一猛子扎到埝头村去了。”“是吗”风莲立即睁大了眼睛,“你没进家门去看看?”杜茂却反问道:“你说呢,既然到了那个地方,我能错过那个家门吗?”风莲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嘴里说:“我说也是,你要是真从那个门口迈过去不入,那也有点太不懂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问:“俺爹俺娘都好吧?”杜茂故意卖个关子:“反正小店还开着呢,老俩要不硬朗,小店还不关了门。”风莲瞥他一眼,责备道:“直截了当多好,干嘛还绕个弯子。”杜茂说:”这叫啥绕弯子啊。”然后又说:“我可给老俩许了愿了,过两天就拿自行车带你们娘俩回娘家。”风莲自然又是一阵欣喜,可是稍倾又摇了摇头:“你哪破自行车带的动俺们娘俩吗,别把俺们娘俩扔在半路上。”杜茂说:“你别看车子破,可那还是东洋货,硬实着哪,带你们俩不是玩一样。”风莲说:“你有把握就行,我回娘家还不乐意。”这时凌花插了嘴:“既然那样,你们就收拾收拾,挑个日子走一趟吧,去了多住几天叫老俩也高兴几天。”风莲点头答应,她从心里感激婆婆的通情达理。风莲着手准备,收拾了两天,按乡俗,婆媳俩齐动手蒸了两锅各式花饽饽。装了满满一个小方笸箩,又买了二斤细皮点心,摆在了上面,外面一个红布包皮一系。杜茂也把那辆自行车彻底检查了一遍,三根轴和车链子都吿了些黑油,车后衣架上还绑了一块小棉垫子。为的是风莲坐着不咯得慌,还在车大梁上绑了个小板凳,这是儿子的座位,可以趴在车把上。风莲看看他的车子,还用手使劲摇晃了摇晃。说了句:“老天保佑,破车可千万别坏在道上。”杜茂瞪她一眼:“你这人,咋不念好咒呢。你长这么大还没坐过二等,这回叫你坐坐二等,你还老胆怯”二等其实就是自行车,不过在车后座上绑了个木头椅子,是当地一种专门载客的交通工具,有人专操此道,往返于乡间和交通要冲。    动身那天,杜茂还特意起了个大早,凌花也一直送到了村外。自行车栽着一家三口行驶在乡间的土路上,原野上弥漫着一股薄雾,露水很重,路边的草尖上,庄稼叶子上挂着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空气清冽冽,的,吸一口觉着肺里分外清爽。杜茂不紧不慢地蹬着车,他知道走长道不能蹬得太急,否则腿一酸就后力不支了。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和风连搭讪着,坐在大梁上的儿子显得格外兴奋,嘴里不住地伊利哇啦。车轱辘气打的有点足,所以有些颠簸。晨雾渐渐散去,又红又大的日头在东边露了脸,杜茂估计已骑出了二十里路。忽然,杜茂觉着车子轻快了许多,有点不对劲,用左手往后一呼拉,空的,坏事了,人咋丢了?心里说着,赶紧跳下了自行车。只见风莲远远地在后面正追呢。待她追上来,他问:“咋回事,咋把你给丢了?”风莲气喘吁吁地说:“我见有段路不好走就下来了,没想到你都没觉出来。”杜茂说:“我要是再觉不出来,就把你给丢远了,你就放心坐着,别乱往下蹦。”风莲又重新上了车,日头高起来了,白花花的阳光毒辣辣地晒着,好在骑在车上能带点风,还不觉这十分热。日头当头时,终于到了埝头村。当一家人出现在那个小院里时,老太太一头扑过来先是抱住了闺女,左瞅右瞅。后又是一把抱起外孙子亲了又亲。亲的头一回见到姥姥的大乐直闪。老头也高兴的只是在旁边奓剎着双手乐。愣了一会儿,老头想起什么,赶紧去割肉打酒。整整一天那母女俩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老太太又托人给两个外村的闺女捎了信,俩姐姐也都闻讯而来,俩姑爷也都陪伴同来。这回更热闹了,小院子里人出人进。连襟仨轻易碰不到一块,这回好容易碰了头,自然格外亲热,没地方呆,还在白天店房里没人,跑到前面店房里聊天。那俩姑爷也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无非是聊聊庄稼,年景,村里的习俗等。二姑爷三十多岁,生的细腰乍背,显得很是精壮干练。似乎见过些世面。他和杜茂聊起百里之内不同的风土人情,还夹杂着些笑话。杜茂就问:“二姐夫,你也没少往外跑吧?”二姑爷说:“没有,不过是闲着没事时爱扎堆聊天听来的,哪象你,耍手艺整天往外跑。经多见广。”顿了片刻又找补两句:“还是有门手艺好啊,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不说,还多见世面,你像你吧,离着这么远就把三妹妹娶到了手,俺们就不行了。”说的杜茂脸有些发红,只是讪讪地笑。憨厚的大姑爷这时也冒出一句:“嗳,这也是天意,金砖掉到井里,是谁的就是谁的。”    二姑爷忽然把话题一转,向俩连襟发问道:“嗳,对了,还有件事,俺们那村里正嚷嚷着要搞互助组呢,你们那儿没动静吗?”大姑爷和杜茂互相看了一眼,先是摇摇头,又不约而同地问道:“啥叫互助组?”二姑爷沉吟了片刻才说:“听说是八路军的新政策,不许一家一户单干了,要叉组搭伙种地,人壮的帮人弱的,有牲口的帮没牲口的。”这一带过去是老区,老百姓一直习惯把共产叫八路军。大姑爷插进嘴来问:“那地归伙不归伙?”二姑爷摇摇头:“归啥伙啊,地谁的还是的,地里的出产也还谁的是谁的。”憨厚的大姑爷点点头:“嗯,那还不赖。”杜茂却另有看法,他接过话头:“我看也是个吵包子的事,你出力多了,他出力少了,这怎么算,亲兄弟伙着还为出力多少干尖子呢,何况外姓旁人伙着。”二姑爷摇摇头:“倒不至于干尖子,我听说安排得挺周密的,有个计工法呢,到秋后算账找齐,出工少的找补出工多的。”杜茂又蹦出一句:“拿啥找补?”二姑爷说:“那还能有啥,除了钱就是粮食呗,事先就得定好喽,一个工值多少。”杜茂不吱声了,大姑爷说了句:“嗯,那还不赖。”这时,大姑娘来传话说吃饭了,可不是已正当午时了。仨姑爷的饭桌仍安在了店房里,几样菜,还有两壶白干酒。二姑爷比较场面,他拿起酒壶给三个酒盅斟慢了酒,然后说:“按说这头一盅酒得先敬老三姑爷,因为他是新人,咱们又是头一回聚齐,他得喝头一个。”杜茂有些慌乱地连连摆手:“别,别,怎么着也得先敬大姐夫。”再退让中三个人将盅中酒吞下了肚。两盅酒下肚,二姑爷又拾起了先前的话题,手里捏着酒盅说:“要说这八路军还真是处处为穷人着想,你比如吧,闹日本鬼子时,实行二五减租,日本跑了又闹土改,平分,穷人分了浮财还分了地,如今又提倡互助组,还不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大姑爷直劲点头,杜茂却冒出一句:“二姐夫,你是干部吧?”二姑爷脸上有一丝尴尬,摇摇头:“那里啊·,凭咱这觉悟,那里当得上干部,我是实话实说。”杜茂又来一句:“那也够积极分子了。”二姑爷多少有些不悦地回敬了两句:“嗨,咱老百姓就是墙头草,谁掌权就给谁纳粮,谁给实惠就说谁几句好。你想啊,俺们死庄稼人全靠土里刨食呢,可不对种地的事格外上心,不像你三妹夫,有手艺,就好比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地里三年不收也饿不着,俺们就不行了。”二姑爷两盅酒下肚,话就多,且话里有点绵里藏针,杜茂听着也有点不顺耳,他琢磨着该说点啥,二姑爷忽然把话题一转:“听说三妹夫戏还唱的不错,来两段叫俺们饱饱耳福。”他满脸期望地瞅这杜茂。要搁到别时也许立即能勾起杜茂的戏瘾,今个却一点不上心,他连连摇头:“别添乱了,还是踏实待会儿吧。”二姑爷还有点不死心:“添啥乱啊,来两口,我最爱听梆子里胡子生的唱,你比如辕门斩子里的杨延景,清官册里的寇老西,那一开口是真有吞口,真过瘾。”杜茂不由不另眼相看,他冲二姑爷翘了翘大拇指:“二姐夫还挺懂戏的。”二姑爷多少有些得意地说:“懂戏不敢说,倒是爱看爱听是真的。”说着就情不自禁地聊起了戏,什么劈山救母宝莲灯,潘杨讼,南北和。还聊起一家方圆左右有名的梆子武生世家的事,这俩人倒是挺投机,大姑爷似乎不大感兴趣,只是听着,偶尔随声附和一句。这顿饭一直吃到日头偏西,二姑爷喝的有些微醺了,红头涨脸地对杜茂说:“三妹夫,等多昝闲在了咱凑一块,你可得给露两口。”杜茂欣然应允:“行。”傍黑时分俩姑爷都走了。临走时俩姑爷都挺亲热地拉着杜茂的胳膊说:“在这儿住几天,再上俺们那儿去住几天。”杜茂只好说行。按照这一带方圆百里的风俗习惯,新婚的姑爷头一个正月从初六开始到正月十五要去丈母娘家住九。这九天姑爷在丈母娘家要受到贵宾的款待,也是每个新婚姑爷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次。杜茂因为路远错过了,这次算补上吧。可是杜茂却不安心在家里坐着享清福,只待了三天,大闺女儿闺女都走了,第四天他也就出去做活了,一来时就把家伙带上了。老头不由赞叹说:“这三姑爷还真是个过日子的人。”见自己的男人受到老泰山的夸奖,风莲心里不由也喜滋滋的。杜茂不光出去做活,还起早贪黑帮老丈人干点地里的活。一晃住了十多天,离开那天,老两口一直送到村口,不厌其烦地嘱咐这嘱咐那,风莲眼里含着泪花只是点头,杜茂心里也有点不好受,他才知道什么叫依依不舍。直到他上了车蹬出去好远,那老两口还在村口张望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