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清韵

正文 第十章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八月的济南是非常美的,不冷不热,不潮不燥。因为中秋的缘故,街上的商贩要比往常多很多。然而这里的人还不是最多的,所有消息灵通的商贩都早早的去了大明湖,在那里将要进行万众瞩目的花魁比赛。

    傅寒竹一行六人漫步在街上,他们并不急于去大明湖,花魁比赛是在晚上举行,现在那里是工人和商贩聚集的地方。听说为了庆祝这次恩科,官府也介入了这次花魁比赛,设有各项奖励。其实每次的花魁比赛都有官府的支持,只不过以往都是在幕后。这也算不上什么官商勾结,花魁比赛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的一部分经济也有助于与当地的文化交流。

    在古代,青楼只要不逼良为娼,是可以算正当生意的,除了漕帮和盐帮,当时的纳税最大行业也就属青楼了。而官府虽然明令不许逼良为娼,但多数的官府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小到知县大到知府和巡抚都早已被打点好了。

    这次官府为了鼓励表彰这次考恩科的学子,在大明湖设立了诗词对联比赛,灯谜比赛。于花魁比赛同时进行,让这些学子们在他乡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济南的居民也都把这一天当做今年的中秋节,家家张灯结彩,手拿糖人的孩童看到如此喜庆的场面以为是要过新年了,满心欢喜的在街上跑来跑去。

    “看着如此繁华景象,真想长居如此。”李明山感叹道。

    “如今先帝仙去,新皇帝不满九岁,朝廷不知道能不能乱,这种太平盛世真不知道能持续多久。”蒲松龄担忧道。

    “留仙兄言重了,朝廷事自有朝廷解决,新皇帝年纪幼小根基不稳,不是还有老谋深算的太皇太后吗,有她在这大清暂时还乱不了。”傅寒竹劝道,他对现在皇帝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只是他不能把这种信心来源与人分享。

    “唉,但愿太皇太后不要过早离世,否则大清乱矣!”蒲松龄叹息道。

    “今天是出来散心的,莫谈国事,莫谈国事。”李明山紧忙道。

    “就是,就是,你们有谈论这问题的时间还不如多陪我逛逛街呢。”袁婉茹在一旁插话道。

    “时辰也不早了,我们也去大明湖吧,去早了说明还能讨个好位置。”傅寒竹道。

    “有你寒竹老弟在,我们就是取得在晚,那紫霞姑娘也肯定会给你留个好位置。”李明山笑道。

    “紫霞姑娘是谁?好啊,是不是你们背着我去青楼了。”一听紫霞姑娘,袁婉茹问道。

    “我们也就去过一次,而且只是喝酒赏曲。”李明山一听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赶紧解释道。

    “哼,谁信啊?不过本姑娘也不生气,快走,我也看看那紫霞姑娘去,看看他是否有给我寒竹哥当妾室的资格。”袁婉茹一扬眉道。

    “呃!”听到袁婉茹的话李明山爆汗,看来自己真不能拿正常人的思维去考虑对方的想法。

    习惯了袁婉茹的傅寒竹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经过这么一闹蒲松龄也不那么惆怅了。

    几人来到大明湖时天已经发暗了,可是大明湖却一点天黑的迹象都没有,反而是更加光亮。湖面上停着一艘大船,和十多艘小型的船只,还有一些私人渔船。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灯火通明,让人有种难分昼夜的感觉。特别当中的大船,甲板上早已搭建好了舞台,各种各样的彩灯和条幅点缀着,仿佛一条蛟龙横卧在大明湖畔。

    傅寒竹也是第一次来到大明湖,后世的他虽然游历了很多地方,但山东却不曾来过,在后世,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景胜之一。而此时大明湖所呈现出的美丽景象,后世那些高科技是无法复制的。

    早在唐宋时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闻名四海,并获‘天下第一湖’之美誉。久居济南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这是一个多么离奇的现象,即使后世的也没有完全解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大明湖一带历代建筑甚多,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所有建筑均建造精美,各具特色。此时的建筑虽然还没有那么多,但此时离远看,一座座楼亭在大明湖畔矗立,参差有致。映水中的倒影与船上的彩灯遥相呼应。仿佛楼亭也都挂上了彩灯。

    而湖水的浅滩处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

    “都说大明湖春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今深秋岁已不见荷花,但光彩依旧啊。”蒲松龄赞道。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大明湖之美实乃天宫之美啊。”傅寒竹也赞道。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如此表达此时的大明湖在合适不过了。”李明山也不禁叹道,旋即又道,:“我们还是赶紧去找紫霞姑娘吧,不然我们只能在这人海之中站着欣赏花魁的比赛了。”

    可是几人没有想到的是,大明湖畔的周围早就已经戒严了,官府的兵勇将前来观赏的普通民众隔离在外围。而所有的乡试秀才,可以登记注册进入里面,傅寒竹三人倒是可以进去,可袁婉茹还有张叔和李明山的随从就很难进入了,无奈之下只有三人先进去看能否找到紫霞想办法。

    费了一番周折三人终于进入了内区,让三人喷血的是,他们还是无法进入画舫,这可难住了三人,四周看了一眼也没有熟悉的人。

    “这位官爷,不知道你们这次是奉谁之命来这里看守啊?”傅寒竹问拦截他们的官兵。

    “当然是知府大人的命令。”官兵高傲的道。

    “那不知知府大人可在此船中?”傅寒竹追问道。

    “当然在,知府大人现在正在里面喝酒呢。”官兵道。

    “劳烦进去通报一声,就说乡试考生傅寒竹求见知府大人。”傅寒竹还不忘拿出一定银子放在官兵的手里。

    “好吧,我就给你通报一下,见于不见我可说的不算。”官兵看了眼手里的银子道。

    看着官兵进去通报,傅寒竹知道几人问题解决了。

    片刻后。

    “知府大人有请。”这次官兵出来的语气要比之前客气多了。从知府的反应来看,这人定是他家的亲戚,他可不敢怠慢。

    画舫此时都已布置妥当,争夺花魁的歌妓此时也在画舫的后舱休息准备,只在等待时间,古人对时间虽然没有现在人知道的精准,但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要强于现在人,特别是一些活动,包括祭祀或典礼。

    傅寒竹穿过甲板,来到船舱,此时几个举办这次花魁的富商和青楼幕后掌柜都在陪知府喝酒,他们也是在等时间。很多青楼的老板都是幕后的,他们多数都是官宦和富商。有的还是官宦借富商之名。

    “寒竹给知府大人请安。”傅寒竹进入舱内拱手道。

    “来来来,贤侄陪在坐的富商喝一杯,我刚才还在想如此热闹的场面贤侄怎么没有到场。”见傅寒竹进来,知府大人道。

    “各位我来给各位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山东聊城才子傅寒竹,也是这次乡试很有可能拔得头名的秀才。而他的祖父就是当今的帝师傅以渐。”知府像其余的人介绍道。

    “原来是傅阁老的后人,失敬失敬。”吃酒的众人也都起身拱手道。这些都是在山东做事的商人,傅以渐的大名对他们来说当然是如雷贯耳。

    “众位客气了,在下现在只是区区一介秀才,当不起各位抬爱。”傅寒竹还礼道。这些商人在山东虽然都富甲一方,但多数都没有功名在身,所以对于傅寒竹这样的名门之后还是尽量留个好印象,难保日后什么时候发达,商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做事圆滑。

    “也都别客套了,贤侄先过来陪我喝几杯。”知府对傅寒竹道。

    傅寒竹也不推辞,他对这位知府大人已经有过几面之缘了。外加有傅以渐的关系,两人也亲近了很多。知府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至少在山东地界说话还是很管用的。与众人聊了一会,天也暗了下来。

    “各位时辰也到了,这次花魁比赛,就开始吧,也别让外面的众学子等太久了。”知府大人道。

    其余人也附和道,几个青楼的老板推入后舱去安排事宜,其余的人都走出船舱到外面早已备好的位置。傅寒竹和知府大人走在前面。

    “知府大人,学生刚才找你是因为我几位朋友没有位置还在外围等候。”傅寒竹说了自己来找他的二目的。

    “这好办,魏三,你把刚才同贤侄来的那两人和外围的几人都请到这边做。”知府大人吩咐刚才拦截傅寒竹几人的官兵到。

    “学生谢知府大人。”傅寒竹道。

    “和我还客气什么,在这么客气我可不高兴了,一会灯谜的时候你可要好好表现啊,官府拿出的赏银我可不想便宜了那些浪荡子弟。”知府大人摆手道,旋即小声对傅寒竹道,:“我可是听说沈大人亲自审阅了你的试卷,已经定为头名了。贤侄可要成为大清开国以来最年轻的解元了。特别是你问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论,深得沈大人赏识。”

    傅寒竹答卷的时候也很犹豫,顾炎武此时还在世,借鉴他的言论也是一时灵感,幸好此时没有盗版之说。而且据傅寒竹后世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只是后人整理出来的,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而后世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听知府这么一说,傅寒竹的心里也舒坦了很多,虽然他对古代科举不怎么感冒,但这也是自己目前发展的唯一出路,苦苦熬了九天,也总需要一个名分来得以安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