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重回一八〇〇年

正文 第三十三章:遍地烽烟

    乾隆末年的绿营兵平时大多都不怎么训练的,一般都是在上级官员来校阅时临时突击一下,当然八旗军比他们更甚,八旗军根本就不训练。缺乏训练的绿营兵一旦打起仗来势必洋相百出,现在,杜德生要他的部下以急行军的速度迅速赶回去救援郧阳城,这可是要了这些绿营兵的命了。虽然这些当兵的也都是苦出身,没当兵的时候也都是干活的好手,但当农民和当兵毕竟是两回事,像这种急行军,一般的人没经过训练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因此这些绿营兵根本就走不快,把杜德生急得火烧屁股一样,他骑在一匹黄骠马上,手里拿着鞭子,像抽牲口一样拼命地抽着这些士兵,一边抽嘴里一边骂:“快,快,都他妈给我跑起来!谁要不跑老子宰了他!”

    即便如此,绿营兵们也还是达不到杜德生心中希望的那个速度,而杜德生又发疯地抽打士兵,士兵们的心里便不禁怨恨陡生,他们平时总是被克扣军饷,甚至连吃饭都难以管饱,当官的还总是驱使他们去给自己干私活,像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士兵们早就对包括杜德生在内的各级军官心怀不满了,如今要打仗了,当官的要他们去卖命、去牺牲,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怎么会服从命令呢?

    就这么一路打着骂着,绿营兵们在下午时分总算是来到了榆树岭一带。这榆树岭是郧阳城北的一处交通要道,地势十分险要,道路两边十分适合设伏,如果有人在两边设伏,被包围的部队是难逃罗网的。

    但是杜德生已经顾不了这么许多了,他甚至根本就没考虑这个问题,脑袋里只是想着怎么快点赶回郧阳城,当他的耳边响起了呜呜的号角声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伴随着号角声,一阵喊杀之声在四周响起,只见两侧的山坡上有无数手舞钢刀的白巾战士勇猛地冲了下来,一个个犹如下山之虎一般,锐不可当。杜德生手下这支绿营兵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根本没打过什么仗,入伍之后又没有很好的训练,结果一看见这阵势都吓得麻了爪,东边的掉头往西跑,西边的掉头往东跑,登时就乱了营。杜德生还想把队伍拢住,于是便声嘶力竭地狂叫:“不要乱,不要跑,快给我摆成‘鱼丽之阵’,快摆阵!”

    可清兵们的脑袋全都一片空白,啥叫“鱼丽之阵”,不知道,想不起来了,还是自己想办法逃命吧!整个清军狼奔豕突,溃不成军,完全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杜德生见势不妙,急忙带着几个亲兵家将想要夺路而逃,但四周早已是天罗地网,根本无路可逃。杜德生正在没头苍蝇一般地乱撞,忽然面前杀来了一员大将,只见此人头裹白巾,身穿皂袍,手执一口鬼头大刀,看见杜德生头戴红缨帽,知道他是个军官,便大喝一声:“哪里走,快与你家夏爷爷大战三百合!”说着,抡起大刀,直奔杜德生杀来。

    杜德生拔出腰刀迎面一架,两刀相交,“铛”的一声,震得杜德生虎口发麻,他知道不是人家的对手,扭头就想跑,但哪里还来得及。只见夏震山一声呐喊,手起刀落,把杜德生连头带肩活生生地给砍了下来。

    其余的清兵见自己的主将已经死了,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了,一个个纷纷跪下求饶,就这样,没过一顿饭的功夫,这支两千人的清军就被我们给彻底消灭干净了。

    打了胜仗,我们都十分高兴,打扫完战场后胜利地撤回到了郧阳城。第二天,陆一苇带着黑石坡的老弱妇孺们都赶来了,黄世良带着十里坪镇愿意参加起义的乡亲们也来了,整个郧阳城里一派喜气洋洋。当然,我们并没有被初战的胜利冲昏头脑,我与夏震山、陆一苇在一起商量了一下,觉得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赶快了解一下襄阳等地的起义情况,同时最好能把我们已经起义的消息告诉他们。于是,陆一苇又赶紧派出了好几路情报人员,到各地去打听消息。

    过了些日子,情报人员纷纷赶回来了,带来了一串好消息:王聪儿、姚之富他们的起义已经大获成功,他们在清军驻襄阳参将文麒英的配合下,一举占领了襄阳,还拿下了樊城,目前在襄樊两城有五六万起义军将士。在宜都,张正谟、聂杰人也领着将近三万教众们揭竿而起了,他们已经拿下了宜都。在枝江县,刘盛鸣领着两万余名教徒正在攻打枝江县城。在孝感,鲁维杰率领三四万教众攻克了孝感,还击毙了一名清军参将。目前,在整个湖北省,已经有大约十五六万白莲教徒参加了起义,烽烟遍及全省,清军左支右绌,已经难以招架。这样,这场声势浩大的白莲教大起义就在我的引领下,在游戏中提前一年爆发了。

    与此同时,我们派去与襄阳联系的人也回来了,他们带来了姚之富的信,他在信中热情地邀请我们赶去襄阳共谋大计。我和夏、陆两人研究后,决定我们三个一起去,共同参加这一次决定未来命运的会议。

    就在我们积极谋划下一步目标的时候,武昌城内的湖广总督毕沅也没有闲着,他不仅闲不着,而且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早在年初,贵州的苗民石柳邓、石三保,湖南的苗民吴八月就率领着自己部落里的苗人起兵造反,攻打城池。由于湖南也是毕沅所分担的辖区,所以他责无旁贷地要负责出兵镇压,这边还没平息下去呢,忽然湖北又乱了,白莲教大举起事,人马数以十万计,攻克了一座座城池,杀死了很多的官吏,眼看着就要逼向武昌城了。

    如今毕沅的湖广总督辖区内已是处处烽火遍地狼烟了,他实在是无力抵挡,只好赶紧写了奏章,飞速送往北京,向乾隆皇帝紧急求援。于是,六百里加急的飞骑就日夜不停地向着北京城狂奔而去。

    此时的北京城正是春和景明,生机盎然的时令,圆明园内到处桃红柳绿,莺啭燕呢,处处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乾隆的心情这些天来特别的好,他又以询问皇孙学业的名义将十五子嘉亲王永琰招进了园内,爷俩在一起要好好聊一聊。

    今天乾隆的精神头也显得特别足,他不坐轿了,而是由永琰搀扶着他,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当然还有一大串太监远远地跟在身后。

    永琰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皇,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他尽力压抑着自己的喜色,依旧满脸谦卑地小心回答乾隆的每一句话。

    乾隆眯缝着眼,欣赏着阳光下的后湖湖面,湖面上一处处的莲叶像翠绿的美玉一样镶嵌在碧波之中,有几处鲜艳的荷花已经提早绽放,湖水中有红、黄、青各色的鱼儿在上下游动,忽儿游到阳光下的水面上,忽儿躲到宽大的莲叶之下,活泼可爱,让人观之忘忧。

    乾隆站在那里看了一会鱼儿,笑呵呵地对永琰说:“永琰啊,‘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什么呀?”

    永琰一怔,忙答道:“回皇阿玛,是‘人至察则无徒’。”

    乾隆点点头说道:“是啊,这话讲得好啊。凡事不可过分,过犹不及,即使是美德也要把握分寸才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啊。”

    永琰忙说:“皇阿玛言之有理,儿深受教诲。”

    乾隆说:“前次朕和你聊天的时候,你曾经对朕说过,治国要以治吏为先,道理是很对的,但是如何把握分寸你却没有领悟到啊。”

    永琰的心中一阵翻滚:“皇阿玛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在向我传授治国之道,要是这样,那可就太好了!”心里想着,嘴上依旧谦卑地说:“儿臣不明,请皇阿玛训示。”

    乾隆说:“贪官要抓,但不可全抓,不可将贪官都抓起来,当然这也做不到。永琰啊,你说咱们大清国靠谁来支撑啊?朕告诉你,就是靠贪官来支撑的。我朝各级官吏们的俸禄都十分微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子士人打破头也要抢到一顶乌纱帽呢?这还不就是因为当官可以贪污中饱嘛!要是你真的把贪官都杀绝了,谁也不准贪墨,那谁还会来当官啊?谁来扶保咱们大清啊?永琰啊,你要记住,如果贪官们闹得太不成样子,可以杀一批做个样子给天下人看一看,但绝不可将贪官杀绝,要是那样,只怕是会天下大乱,比刁民造反还可怕呀。”

    永琰连声称是,见前面有一处石桌石凳,便说道:“皇阿玛,您还是坐下说吧。”说着,向后面的太监一招手,立刻有一个小太监飞奔过来,在石凳上放了一个明黄色的坐垫。

    乾隆坐了下来,对永琰说:“来,来,你也坐,朕今天高兴,要好好和你聊一聊。”永琰便先跪下谢恩,然后侧身坐在了另一个石凳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