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人在师途

正文 第三十三章 记者的感觉

    自从跟人力资源部的陈雪有了“过命”之交后,我对学校人事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给我的采编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采”就是采访,其实是记者的活,“编”就是编辑,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采和编其实是不分家的,这跟公检法是一家有着相似之处。公安侦查就像记者采访,觉得合适检查院就会“稿件”投给法院,最后由法院对案件进行“编辑”定案。由此可见,报纸的主编其实就是一名文字审判长。

    虽然学校各部门投到我们编辑部的稿件很多,但能用到一版综合新闻的稿件却很少,而能作为头版头条新闻的几乎没有,这些都只能靠我们编辑部自己去采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编辑部三人常常是同进同退,一起出去采访,一起回来编辑,一般稿件的组稿由付娜娜负责,而重大事件的稿件则由我亲自主笔,郑源主要是负责图片的编辑和归档,渐渐地我们也都有了记者的感觉。

    记者向来被誉为无冤之王,如《人民日报》、CCTV等媒体记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王”,凭记者证一路畅通无阻,任凭遇到多大的领导,也会对你敬重有加,这就是记者是荣誉感。作为校报的编辑和记者,我们在学校里面也感受到了这种荣耀,郑源为此更是摆足了派头,甚至连食堂阿姨都不忘给张名片。

    我终于忍不住要捉弄一下他:“小郑,你发名片给食堂阿姨是想让她给校报投稿呢,还是你对阿姨有什么企图呢?”

    “企图是有的,但不是那个企图,他无非是想让阿姨打饭时多关照一下他,你看他每次打到的鸡腿都比我们的大。”付娜娜说得阴阳怪气的,却也一针见血。

    郑源见被识破,狠狠地白了一眼付娜娜。

    “那至于吗?”我说道。

    “老大,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现在全校都知道校报主编是张力,也都认识你,而我谁认识呀,我不主动出击一下,我哪能混得到饭吃啊,呵呵!”郑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我还以为郑源在阿姨面前摆谱,原来是这点出息,也就不再说他什么。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师的面前,我发觉他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直到有一天,郑源的这种优越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那是在十一月份中旬,广州市双语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市教科所领导及各学校代表都到我校参加教研活动,我们编辑部自然要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我们听了二年级的数学和四年级的科学两节课,郑源也录了两节课,但录得他怒目圆瞪,唉声叹气。

    下课后,郑源忍不住发起了牢骚:“都什么双语教学嘛,其实就是一语,怎么一句汉语都没有的,我反正是一句没听懂,你们听懂了吗?”

    “我少部分没听懂。”付娜娜轻松的说道。

    “我大部分没听懂。”我实事求是地说道。

    “天啊,你看那外教上窜下跳的,活像一只猴子,没想到这些小学生还能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看来我那几句英语全都上交国库了,小学生都比不了了。”郑源叹气道。

    “你以为我们学校的小学生英语差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口语都很了不起了,上次我看到一个大班的孩子跟一个外教手牵着手一路聊着天到学校小卖部,你叫一般的大学生试试看敢不敢开口说。我们学校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有半天时间跟外教相处游戏,英语就像他们的母语一样,到小学后他们很多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就也是广州市双语教学研讨会要到我们学校来举办的原因。我以前也去其他学校参加过这样的研讨会,其他学校一般是用中国的教材和中国老师上双语教学课,也有少数学校有外国的老师来上,而这次我们学校的亮点是,用加拿大的教材、美国的老师、中国的学生上双语教学课,全广州市中小学只有我们学校能做到这一点,你说西蒙能不出名吗?”付娜娜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我也为之一振,怪不得这么多家长不惜重金要把孩子送来西蒙读书。

    我对郑源安慰道:“小郑,你也不要太悲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记者也不是万能的,听不懂无所谓啊,但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课堂的气氛,也知道孩子已经听懂了就行了,你看小付刚才说得多好,用外国的老师和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这就是我们报道的亮点,至于更多的细节,让小付去采访外教好了。”

    “老大说得对,在劣势面前我们不要太悲观了,只要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行。”郑源终于不再困惑。

    “老大其实还有一句话没说,在优势面前也不要太得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吧,老大!”付娜娜意有所指地说道。

    “对!你们两个说的都对,你们能有这样的思想,说明都是一名好记者、好编辑!”我鼓励道。

    “那是,要不大家怎么能称我们是‘西蒙三剑客’呢?”郑源吐吐舌头,也不怕被风闪了。

    “你就得瑟吧……”两本书同时砸向了郑源。

    《人在师途》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