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吴中生有

正文 第五十八章 张克俭(二)

    这份手抄的族谱,张老太爷在第二天一早当着张克俭的面烧为了一团灰烬,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便将他赶出宗祠。

    好自为之。

    对这四个字,张克俭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也就是在那一刻,那个年轻地乞丐终于彻底地从张克俭的记忆中被淡忘了,张克俭此刻已然认定,自己正是那张士诚的嫡系子孙,并肩负着逐鹿天下、重振大吴的重任。

    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人直接地和他说过“是什么”或要“干什么”,但许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那种润物无声的风格,这些年来一直都贯穿于张克俭的整个人生之中,也对他日后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这种内敛和含而不露、绵里藏针的狠辣作风,才更符合大明文官体系的整体风格,所有最终能够得以爬到高位的大明重臣中,莫不如此。

    至于那些特立独行、个性分明、不够“稳重”的人,要么一生蹉跎,要么也很快便消失在官场之中,即便是能于机缘巧合之际偶露峥嵘,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自此张克俭更加地勤学苦读,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调教他的老师并不再局限于一人,这些人短则二、三日,长则一、二月,会来到张府位于通州郊区的一座农庄内授课解惑,而与张克俭一起学习的人,则有数十人之多。

    张克俭也曾经仔细地辨别过,这些人中他只认出一人,就是一个同样考中秀才的张家子弟,而那些以往曾经共同学习、但却没有考中秀才的同窗们,则一个也没有发现。

    不过,在这个农庄内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互不通名姓,而且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面戴牛皮面罩。

    事实上,张克俭也只是在见到和听到不同的身形、声音和不同的动作习惯后,才能猜测到面前的坐师已然换人的,但他们却都只有一个共同地称谓:张先生。

    除先生讲课之外,所有学员间是不能互相说话沟通的,所有地学业问题,也一概都是以标准地台阁体书法写在纸上询问。

    所谓“台阁体”,也就是清朝所称的“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楷书”。

    从明朝开始,在科举试场上,便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

    是以,作为一个明朝读书人,写好一笔蝇头小楷只不过是其最起码的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写的字不过关,那么哪怕是再有才学,也是无缘与官场的,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摆在桌面上的“潜规则”。

    其实,现代报刊、杂志上的楷体字,也算得上是当代官方所使用的书体之一,其字形就很近似于明朝台阁体。

    事实上,即便是在现代,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字体,也是有严格地规则和规定的,比如现代公文所采用的文字,就指定为采用宋体字和仿宋体,此外还用黑体字来做文头。

    除字形之外,对于字号大小等等的许多细节,在官方的使用中也是有着明确地规定的,不一而论。

    这种古怪地学习过程,一直延续到张克俭考中进士时为止,在这几年里,张克俭甚至没有结识到一个同窗。

    事实上,除了身形之外,这几十个人彼此都从来没有看到过其他人的面容,也从来都没有彼此地说过一句话!

    之后张克俭可谓一帆风顺,在官场上也是青云直上,以其二甲三十六名地进士身份,他是那一届进士中仅有地几名能够得到实缺县令职务之人。

    而一甲第一名地地状元,如今也还不过仅仅是个翰林院普通地七品翰林而已,更多的进士们,不过是些八品、九品地不入流官员。

    而最多的,则是连官职都没有地候补官员——经过二百多年地发展,大明朝地官员系统已然是极其地庞大而臃肿不堪,冗员之多,已然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当然,忻州县令在当今并非是什么肥缺了,在经过定襄县地破城之役后,彼此间仅仅数十里之遥的距离,足以吓退大多数妄图太平升官、安稳发财之人。

    但是张克俭不怕,他甚至非常欣喜于自己能够在这特殊时期来到这特殊之地来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这里,张克俭所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但他最想要做的,便是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来。

    这种想法,如果是在大明的其他地方,那可能仅仅只是个梦想,但是在这俨然已是前线之地的忻州,却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这种特时期和特殊地域,作为地方官,只要时机成熟,张克俭尽可以建立一支准军事组织,这就是团练,类似于现代地民兵,而这是一只可以完全掌控在地方官手中地力量。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尽管非常地“袖珍”,但忻州确实是一个货真价实地府属州城,其下辖的唯一属县,便是如今已然沦为废墟地定襄县。

    对张克俭而言,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忻州如今还是一个知州空缺的州城。

    如果在这场对蛮族地战事中能够获益的话,就地升任忻州知州,也并非是一件不可能地事情。

    张克俭的眼界,也并非仅仅只是这一个小小地七品县令,他的目标便是这个六品知州,而为了达成这一个目的,在朝中不知有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发力。

    如果不是这么一个特殊地时期,如果不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地域,这一点张克俭根本是想都不用去想。

    但是,如今这个机遇却是这么活生生、水灵灵地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事实上,张克俭之所以会来到这个晋北边关之地,是因为他得知了一个消息,消息地来源他不得而知,但内容却是极其让人震撼。

    这个消息,便是关于大同镇总兵胡云峰与蛮族相勾结一事。

    作为九边之一,与烽火连天地辽东与麻烦不断地宣府不同,大同镇的情况一直都非常地良好,近年来几乎没有被蒙古人或者是蛮族破关之事,而大同镇总兵胡云峰,也由此而简在帝心,颇受皇帝看重。

    但张克俭所得到的消息却是表明,大同镇的这份“安宁”,其实却是胡云峰和蛮族人做交易所换来的!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过于惊人,得悉此事的张克俭还没有想好如何应对此事,却被老父告知,张家正在给他积极地活动忻州县令之职!

    不过,事情总是充满各种各样地意外与变故的,就在张克俭还在小心翼翼地假作不知之时,大同知府霍福德却是竟然告发了胡云峰!

    接下来的事情便比较简单了,在定襄县城破之后,忻州也由一个香窝窝变作了臭狗屎,有了张家前期地运作,张克俭顺理成章且毫无意外地得到了这个职位。

    但是,张克俭始终却是感到心中不快。

    自从知道了自己地出身之后,张克俭便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许多科举文章之外地训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保守秘密地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这一点,张克俭其实是没有任何地不同意见的,但他心中颇为不甘与不忿的,是家族对于自己的那种“不信任”。

    在张克俭看来,除自己在外,通州张家并没有什么人才,而且在通州张家地这一脉子弟中,张克俭也确实是表现的最为优异地一个人。

    不过,多年地特殊学习,也让张克俭隐约地明白了一件事情:通州张家地实力,绝对不仅仅是如今表露给世人的这些。

    别的不论,就是那几个成绩特别优异地同窗之中,张克俭便从来没有在通州张家的子弟中发现过。

    这一点疑问,直到张克俭在中进士之后才可以确认:那个籍贯在河北保定府的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称地“探花”,绝对正是自己的同窗之一!

    虽然几年中大家都没有说过什么话,但是从那些递到老师们手中地纸条里,大家也还是能够对彼此地学识有一个大概地估计的。

    尽管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过李探花的脸,但张克俭对于他那双清亮地眼睛却是绝对不会忘怀、也绝对不会搞错的!

    但是,那个人却不姓张,而是姓李。

    然而,这个李探花,却是并没有被张家列入到张克俭所交往地“自己人”名单之中,由此张克俭也才确切地知道,自己究竟是被隐瞒了有多少地秘密!

    这次来忻州,张克俭从通州老家直接所带来的人并不多,其余都是家族从四处招募而来,但张克俭知道,这些人的来历,却是绝对不会那么地简单的。

    事实上,张克俭的父亲也明确地告诉他,这些人,他都可以象是对待从自己家中所带来的人那样地信任与使用。

    这句话本身,便已经是给张克俭传递了太多地信息了,但他也同样只是默默地叩别了家中父母,没有多问一句不该问的话!

    PS:那啥,开始更新,厚颜求票……

    自己滚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