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结婚吗

正文 第十四章 挑剔老剩男

    采访手记:

    “35岁不结婚的男人有多沒趣?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是他手机里面保存的一条信息,发送时间是今年4月。那是个可以看樱花的季节,说好了一起去玉渊潭看樱花的女孩发完了这条短信就消失了。他给她打过电话,人家不是不接,而是接起來不说话马上挂掉。这个意思很明确,知道你是谁,就不想跟你说话。这个女孩25岁,和35岁的“老剩男他哥”不一样,遇见不喜欢的人打电话來,他会不接,不接了之后还会别扭,觉得自己有失礼貌,心里要纠结一会儿。这姑娘给他支招:“觉得沒礼貌就接,接了不说话再给挂上,她就知道了,你不想搭理她,你也不算沒礼貌,对不对?”现在这招用在他身上,他苦笑一下立即明白了。

    35岁不结婚的男人有多沒趣?这个问題他自己也反省过,甚至跟一直催他结婚的母亲讨论过。“我是不是很沒意思的一个人?是不是很小资或者假装小资?”肖妈妈觉得儿子是“很有意思”的人,个人条件不说了,只说这些年始终坚持阅读这一点,她已经很自豪,这是“家学渊源”,好歹肖家祖上有人中过进士,但转念一想,文化也害人啊,如果是个头脑简单的小伙子,小富即安、小安逸就知足,估计现在已经儿子满地跑,偏偏他不是,挑挑拣拣想找个能“说一辈子话”的姑娘,一路耽误到今天。肖妈妈不懂什么叫“小资”,儿子解释说就是那种貌似坚持自己的品位、不容易找到知音的人,老人家说,哦,这种人一准得剩下……

    事实上他现在是遇到了他一直想找的那个人,但美中不足的是,此人是离婚女子,这让他不时地感叹造化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是他的小学同班同学,在他远赴澳洲时已嫁作他人妇,婚姻坚持了沒有两年又变回单身,但这段婚史终究抹不去了。他们重逢在一次同学聚会,开出租车的老同学组织了几个算不上特成功也不算不成功、日子过得比上不足不下有余的家伙,找了个酒楼吃喝聊天,那天他正好闲着,于是欣然前往。四男三女喝到一醉方休,他开心极了----很久以來,他都沒有如此畅快地与人聊过天,他和当年默默无闻的这名不起眼的“女生”一直在聊他们看过的电影和小说。回忆起來,他仍然觉得不可思议,那感觉就像在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微醉之后出门,外面下雨,雨不大,两个人都沒带伞,他负责送“知音”回家。她在路上讲了自己短暂的婚姻,离婚的理由是觉得婚姻很沒意思,一天天的,两个人不见面还好,见了面除了过日子的主題沒有别的话说。现在,她前夫早已成家生子。她说,在超市买东西遇见过一次,穿着圆领衫扛着个小孩,手上提一袋子排骨,那一刻,她好庆幸他们早已分手,不然她就是前夫身后那个穿花人造棉油桶裙的胖妇人。他只是听,暗中却在联想自己,人群中遇见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何其艰难,他自己不也是这样“拣尽寒枝不肯栖”吗?

    那以后他们开始单独约会,一起吃饭、散步,谈到开心至极,两人也有过几个夜晚一起度过。他有过好几次冲动,不然就求婚吧,不然就把这个尤物娶回家供起來吧,但每次这个愿望都被他按下去,她的那段婚史直楞楞立在那里,平时看不见,一想到结婚这个词,立即浮现出來,挥之不去。而“知音”也好似知道自己的这处隐隐的暗伤,于是从不提未來,只是好好地在意当下,且很有分寸地保持着距离,比如只是偶尔相聚,天亮分手。

    身边的人有知情者,纷纷劝他,婚史算什么呢?不过是一张纸的区别,如果这段婚姻算前史,你那段长达四年的同居该算什么呢?他有时候觉得有道理,有时候又觉得,同居解体和离婚,到底还是不一样……但他真的很舍不得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光,他甚至越來越迷恋这种和另一个自己交谈的感觉,这样的人,也许日后不会再遇到。一向自命理性的他这次真的有些力不从心----当一份好的感觉迎面扑來的时候,爱七分,并不容易。

    口述实录:他的故事

    宁缺毋滥

    我特别不喜欢剩男剩女这种说法,这是个侮辱性的称呼,让人听着很不舒服。谁是剩男、剩女?有统计数字支持吗?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剩下了?娶不到老婆和嫁不出去有很多原因,如果做一个全国性的统计,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理由,统计的时候怎么分类?这些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題。简单地用年龄來划分,比如说超过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几年沒结婚就算是剩下了,是不是很愚蠢?就算是在农村,还有几个年轻人会按照婚姻法规定的年龄去结婚?女20岁男22岁就结婚了,是不是太年轻?这个年龄在城市里,大学都还沒毕业。结婚是很个人的事,想不想结婚、跟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是个人选择,我想40岁结婚,谁管得着?现在好了,媒体这么一炒作,二十五岁沒结婚的人都开始恐慌,担心我是不是剩下了啊?简直胡说八道。谁跟我说剩男剩女这个词,我都会翻脸,我妈说你看你再不上心结婚这个事儿,就成了剩男,我问她,哪张报纸告诉你的?我给丫撕了!

    不是激烈,也沒有你说的秃头怕人说秃那种心态,相反,我很满意我现在的状态,沒有女朋友,可以认真挑选,多渠道挑选,沒有结婚压力,这么多年都过來了,犯不上老了老了凑合一个人混日子,既然从一开始就挑了,那干脆挑下去,直到合适为止。要说个人条件,我算不上特别优越,但在一般的同龄人中,算不错。晒一晒?可以啊!我在国内本科毕业,留学澳洲四年,有稳定的工作,公司在同类公司中很有名,中层管理人员,年薪25万,每年有一个月带薪假期,我有自己的房子,110平米,在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现在那里的房价已经超过三万了,全款买的,不用付按揭。当然在我的名下,我父母有自己的房子在市内,知道龙潭湖吧?就在那边。四居室,对,按照他们的级别就该分这么大,之前有个三居室交回给单位了,才分到这个。我有个姐姐,嫁到杭州了。在那边开养生馆,主要针对女人的。她比我们有钱……你说,像我这样的35岁男人,有沒有资格挑女朋友?有什么理由能让我将就、凑合?

    我是有优越感,其实更主要的不是优越感,而是忧患感。给你讲讲我的同学是什么状态。有一天我出差回北京,在机场打车,上了车,感觉司机很怪,总是从后视镜里看我,我也看他,越看越觉得眼熟,就是想不起來到底在哪里见过。快到燕莎桥,他问我,你是不是叫什么什么?我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小学同学谁谁谁……我一下想起來了,可不就是他,当年,他当过体育班长。后來考中学,因为体育特长,被重点学校选走了。我差点说出來,你怎么开出租了?他可能猜出我要说什么,自己笑了,说你看,干这行这么多年,从來沒遇见过老同学,你是第一个……我说是啊,要不是这样碰见,都不知道过去的同学哪儿去了……接着是互相介绍自己的情况,他有点儿不好意思,但禁不住我问,还是说了。他儿子9岁,老婆在小区开水站看车棚子,送桶装水,雇了个伙计是自己侄子,老婆家是承德的,他们买了一套房子,付着按揭租出去,一家人住在车棚子里隔出來的两间临时房,因为24小时不能沒人,正好可以白住。我说你真行,这样挺合适的。他说沒办法,不算计不行,孩子上学花费特别大,除了学校课程,还有兴趣班要上,动一动都是钱,学小提琴,一节课280块钱,一个星期两节课。我说你还真下功夫,他说是啊,孩子现在有机会学习,就要鼓励他多学,不然将來跟他老爸一样开出租车……他说完了轮到我说,我简单说了一下,留学回來在这家公司,现在做客户部副总监,经常出差,沒老婆。他听完了挺困惑,他说,我说句话你别多心,你是离了,还是沒结?我说沒事沒事,我不在乎,我是沒结。他说,哦,你可真行,还挑呢,咱班同学就剩下你了,还有俩离了的,算是沒家。你想找个什么样的?我说沒什么特殊要求,人好,长相过得去,家庭差不多,有共同语言,就行。他说,你这几个要求,都够特殊的,现在,好人不多,长相过得去?那不是得你看着顺眼?估计你看着不顺眼的是大多数,家庭差不多,你家那会儿在咱们班都算特殊的,我还记得你爸妈出国带回來的零食和小玩意儿,咱们小时候能出国的家长,一个班找不出几个,有共同语言,你是海归,跟你有共同语言,至少也得是海归吧?哼哼,不好找不好找。他这么一说我也不好意思了,好像我要在人家面前得瑟一样,我说其实也不是,主要看缘分。那天他一直送我到家门口,主动要帮我搬行李上楼,我说不用了,赶紧忙吧,哪天咱们聚聚,搞个同学聚会什么的,你联系人多。他说行,回去就策划这个事儿,分开这么多年了,是该联络联络。分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忘不了。他说,其实说起來我联系的人也不多,有他们的电话,基本不打,小时候那拨人变化可大呢,像你这样的,成功了,喜欢聚会,像我这样的,不好意思聚会,老同学见面了说什么呀?聚会完了看着人家开着大奔走了,心里更难受,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遇见这个小学同学之后,我感慨了半天,你说,人生的很多事情是不是就在一念之间?比如说,他要是沒娶这个承德老婆,是不是不会有后面看车棚子开水站这一说?他的人生会改写吗?一定会的。我猜想,他要是知道日后的生活会是今天这样,一定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婚姻的力量有多大?我觉得,婚姻是能改变命运的,我在澳洲的一个同学,本來沒什么本事,娶了一枚台湾的富家女,现在做风险投资,风生水起呢!婚姻要成为个人事业发展的补充,成为个人前途规划的一部分,不能不谨慎。这就是我说的忧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谁结婚很重要,宁缺毋滥是原则。我这个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爱十分的初恋

    好多认识我的人说我在感情问題上过于理性了,我觉得这沒什么不好,人是理性的动物,太感性了,说明不成熟。我留学的时候上保险课,老师第一节课不讲保险,先讲契约。国内好像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词,更不会把这个词和婚姻感情联系起來,但实际上,婚姻关系就是契约关系,不管是去街道办事处登记还是手按在《圣经》上起誓,都是一种契约的建立,建立了之后双方就要履约,出轨是违约行为,要提供赔偿,离婚是终止合约,要做财产清算……实际和经济合作沒什么本质区别。只是人们善于把感情神圣化,给它穿上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不喜欢承认这个事实。我觉得这是观念上的落后和愚昧,俩人好的时候都是温情脉脉的,谁也舍不得说一句重话,待到要分手了,要争夺财产了,脸皮撕破,谁也不温情。所以说开始的那个温情脉脉是假象,是自欺欺人。正确认识婚姻关系,也算是我留学那几年的一大收获。

    我谈过恋爱,35岁了,不可能沒谈过,那肯定是读书读傻了。从高中开始有朦朦胧胧的早恋女友,到大学期间又到澳洲,算起來也真谈了不少,但真正让我觉得很重要的,只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在留学之前谈的,是个北京女孩。在新东方认识的,那时候都准备出国,一起补英语。她是那个小班最漂亮的女孩,小家碧玉那种漂亮,有点腼腆,跟男生说话眼睛往下看,保持微笑。我喜欢这种气质的女孩,不张扬,性格温婉。她影响了我后來选择女朋友的标准,太张扬的女孩,我基本不沾。

    现在回忆那一段,我想,要是当初我和她发展到结婚那一步,会不会我们的孩子也在上学、读兴趣班、我们为了钱奔波、两个人之间越來越沒意思?真的说不好,但是有这种风险。这是家庭决定的,我说她的家庭,不是我的。说白了,她的出身是我们俩最终分手的理由。她家住在东城区的一个小胡同里,有名的胡同,住过文化名人,但现在看很破败。她家住的是一个大杂院。我沒有歧视,我自己的出身也不是多高贵,我想说的是差异,生活环境不同决定的境界上的差异。后面我还要说,如果你觉得我这样讲是看不起这个女孩,你误会了,我后面会讲到我遇见的在这方面挑剔我的女孩是什么样。

    其实那时候她并沒决定一定要出国,她读的师范,不喜欢当老师,但是高考时考不上别的,所以想出国。她爸妈姐姐都是工厂的工人,姐夫家有个八竿子够不着的亲戚在美国,答应帮她出去。其实也是沒谱的事。这些是后來我慢慢知道的,我们只是同学的时候,沒说到这么深。

    人要是沒谈过沒有掺杂的恋爱,一辈子也不能说完整。当时我对她,可以说是沒有杂念,就是喜欢,其他的什么都不想。我甚至告诉她,我姑姑在澳洲,我出去肯定沒问題,万一她出去有困难,我先走,到了那边再想办法接她。那时候我们每天最幸福的时间就是在新东方上课,两个人一起学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接下來的问題出现在她姐姐结婚。她姐姐在他们那个年纪的人中算很前卫了,沒结婚先同居。我这个人爱琢磨事,很多事怕琢磨,琢磨出真相來,并不一定舒服,人生中特别是感情和婚姻中的有些真相很难看的。后來我渐渐明白,她姐姐真的是前卫吗?未必是。她可能是非常厌恶她家住的那个大杂院和她家的那两间平房,在有条件搬出去的时候赶紧搬出去了。我沒有轻蔑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我了解那个环境给她姐姐那种漂亮又有主见的女孩带來的自卑感。对她姐姐是这样,对她又何尝不是呢?不然,她不会那么想出国,想嫁给有钱人。

    她姐姐结婚那天,我也被邀请了。她说她父母想见见我,这正好是一个不会让我尴尬的机会。那天來的人不少,大部分都是男方的亲戚和男方父母的朋友。其中有一个人要说一下,就是那个答应帮她出国的人,她姐夫的表叔叔,小个子,又黑又瘦,带一块金表,牙齿很黑,开中国餐馆的。我去了澳洲之后发现,很多开餐馆的人都这种面貌,所以那个人应该不是什么好出身,沒受过太多教育。我被介绍给她父母,那个人被介绍给他们一家。

    后面的事很好猜了,那个人回美国之前,对她求婚了。她很纠结,一边是我,一边是美国,真是这样的,那边还不只是婚姻,更是一份不用太操劳奋斗的生活,可能当老板娘也沒什么优越,但好过跟着我去澳洲读书打拼,比较起來,跟着那个人会更省力。纠结了沒多久,她提出來跟我分手。我当时挺平静的,我说你看那个人的样子,你不会喜欢的,而且,你去了之后不会享清福,要帮他干活,不如我们一起到澳洲,读书之后回來也好不回來也好,做什么都好过做饭馆老板娘,再说我们还有爱情……我是想说,我是绩优股啊,只是现在你看不出我的价值,呵呵。沒用的,最后,她还是决定跟那个人走了。

    我问过我后來的一个女朋友,要是你,你会怎么选?这个人的父母都是教授,她说她可能会选我,也可能选了之后还会因为别的原因分手,但绝不会选餐馆老板,然后她说,你这个女朋友在胡同里穷怕了,这么选择是本能。你看,她说的也是出身。

    我本來以为我自己是看开了这件事,既然是看明白了本质,应该能释然,能放下,但实际上这件事给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到了澳洲之后才慢慢显现出來。如果说跟她恋爱这次我是百分之一百投入,那么在她之后,基本上我最多只能爱七分了。

    爱七分的澳洲之恋

    我在澳洲遇见的一个很重要的女孩就是刚刚说到的那个教授的女儿,她留在那边沒回來,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她丈夫是华裔,银行家。你觉得我有优越感,那你应该认识她,她比我更有优越感。和她恋爱,被挑剔和轻蔑的是我。

    她跟我在一个学校,也是北京人,所以我们认识很自然,交往也很容易,所谓文化背景相同。她比我还大一岁。她不漂亮,从相貌论,那个胡同女孩比她好太多,她可以说是一般人中最一般的那个人,要夸奖她,只能说她气质好,气质也确实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教使然。她读书比我用功,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时间,经常是我去买吃的、做吃的,她在念功课。我带着她到处玩儿,借我姑姑家的车跑很远,我开车在路上,她包着围巾戴着大墨镜,还是看书。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喜欢她,但不像原來喜欢那个女孩那样,沒到了要共同规划未來的程度,有她沒她,似乎都可以。她对我好像也差不多。不知道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独生女是不是都这样,她很挑剔,大到对我的理想、前途,小到对我的生活小节卫生习惯,沒有不挑剔的。而且她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上,我觉得特别讨厌,不管我做了什么不合她的意,她马上说,拜托啦,你家人原來沒教过你要怎么怎么样吗……举个例子,有一次她看到我洗澡之后,卫生间里满地是水,大惊小怪地喊起來,哎呀,你在家洗澡之后从來让脏水随便流吗?搞得我很尴尬。她的挑剔不分场合,随时可能出现,防不胜防。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说你这样挑剔嘲讽很不好,不仅不能体现你的良好出身,只会让人觉得你沒有教养,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女性是不会这样龇牙咧嘴大惊小怪地当众指责自己的爱人的……她撇着嘴笑了,爱人?谁说你是我的爱人了?我这是帮助你进步呢,只有有教养的男人才配得上有教养的女人,你是有教养的男人吗?……我们俩大吵了一次。结果当然是分手。

    不过这个人还是很大方的。她结婚的时候,是我在澳洲的最后一年。她的婚礼邀请了我和过去的几个同学。我们盛装出席。那天她行礼之后來给我们敬酒,我说恭喜你找到了有教养的男人,她笑了,说我现在沒那么挑剔了,那时候真对不起你,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家说看旧情人结婚是很难受很失落的事,我倒沒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她找到这么一个归宿挺好的,那个人老老实实的样子,对她惟命是从,很适合她。也许这也跟我不是很投入地喜欢她有关。不投入,就无所谓。我说这个人对我很重要,是因为只有她让我感觉到了我自身的优越感在一个人面前完全丧失是多难受,也因为经历了这个人,我发誓日后找老婆绝不凑合,我要有孩子的,孩子最初的优越就是來自父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感到不自信。

    知音难觅

    我要说的第三个女朋友其实是交往最久的,将近四年,从澳洲到北京。我们是在回北京的飞机上认识的,两个人托运的行李很多,她排队在我后面,我的手续办得很慢,回头说对不起请再等一下,她笑了,说搬家啊,了解的。她是个很开朗的人,从说话就能感觉到,她的笑很有感染力,大嘴巴,我们开玩笑说这么大嘴巴,笑的时候会把半个头打开了……她不恼,我说什么刻薄话也不恼,天生好性格。

    她是学信息工程的,回來在IT行业,他们叫自己IT民工,意思是说沒日沒夜、累死累活却很难出头,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其实哪个行业的竞争不激烈呢?我们都活在这样一个生存压力空前的时代。我还好,回來之前联系好了现在这份工作,老总是我姐姐的大学同学,我的学历背景也符合要求。这个女朋友的家境和我家差不多,父母有驻外工作的经历,不算沒有见识。我们俩属于门当户对。

    她比我小三岁,都是成年人,感觉好,同居很正常。我们那时候一起租了一套房子在建国门那边,上班都不远。后來我买了现在的房子,也有结婚的打算,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分手。

    我们的问題出在共同语言。照理说,我们家境相似,年龄相差不多,从小都在北京长大,又都在澳洲留学,看起來不应该出现缺少共同语言的问題,但恰好,我们的不和睦总是因为这个,两个人的生活情趣完全不同。我是生活很有规律的人,早睡早起,一日三餐准时准点,我喜欢家里干净整洁,我不喜欢逛街、泡酒吧之类的热闹,我喜欢做饭,喜欢安静的生活。本來我就是经常出差,平时又很忙,真正的家庭生活时间并不长,所以一旦有条件休息我会选择在家,做点儿吃的、看个影碟什么的,有时候也睡懒觉、躺着看小说。我这个年龄的人,还是有阅读习惯的,跟现在的80后、90后获得信息完全依赖互联网还不一样,我喜欢纸版书,那种捧在手里的质感非常好,坐在阳台上,一杯咖啡或者一杯好茶,看一本喜欢的书,我觉得这就是享受人生。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我爸妈经常出国,家里剩下奶奶带着我和姐姐,奶奶有文化,戴着老花镜坐在竹藤椅子里看张恨水,到点了给我们做饭吃,到今天,我仍然觉得那样的场景很美好,我希望我和我老婆老了以后也能有这样安逸宁静的时光。我也很希望能和她交流,比如我看到什么,能和她分享、讨论。但这个女孩和我相反,她喜欢热闹,有休息时间,她喜欢呼朋唤友去逛街、去酒吧、去电影院看电影甚至去逛公园照相,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公园啊,她偏偏喜欢去,动物园一年不知道要去多少回,号称热爱动物是有爱心的体现,真是幼稚。

    我们俩的主要矛盾是我喜欢安静她喜欢热闹,我喜欢读书这种自省式的休息,她喜欢看枪战片、鬼片,激动得大呼小叫,要不就吓得半夜里去厕所还要我陪着。最初我能忍受,毕竟是有爱,但慢慢时间长了,两个人相处久了彼此都沒什么新鲜感,不和谐就显露出來了。这样说也许你不好理解,举几个例子,谁听了都会觉得可笑,也许还会觉得我小題大做,但我真是因为这些细节而受不了这个人。

    比如说看书。她喜欢漫画,从小摊子上买漫画书來看,挑中一本,给了钱,走路就看起來,边看边傻笑,过马路也要我拉着,进商店买东西,问她要吃什么,说随便,还看,再问,不出声了,再问,急了,说你看着买好了不要老问我我怎么知道……接着看,用不了到家,路上看完了。看完了绝不收藏,顺便看见哪里的垃圾桶,随手塞进去,一本书的寿命终止了。有时候我们在外面吃饭,路上也是这样,买一本漫画,一路看呀看,到了餐馆等位子坐着看,看不完吃饭的时候接着看,最后,看完了,傻笑够了,留在餐馆桌子上,扔了。她的朋友们也怪,都是看时尚杂志的,怎么容得下这样一个像小学女生一样痴迷卡通的人。人家跟着时尚杂志学会了化妆、搭配衣服,她不是,她跟着日本漫画杂志学,把自己搞得奔三十了还像个另类少女。最可气的是我家厕所的纸篓里也有这种杂志或者干脆就是小人书,她坐在马桶上看,看得忘了时间,要我叫多少次才依依不舍地出來。我尝试过改变,但失败了。我给她讲我看过的小说,她好像是在听,我想她大概属于那种学理工科的女孩,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缺少了解,了解了,谁会不喜欢呢?我想这种交流会是日后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一定要培养她的兴趣。我挑了一些曲折感人的小说故事慢慢给她讲,趁着睡觉之前那会儿工夫给她念一些好的段落,哈哈,真跟电影里演的一样,我这边还念着,她已经趴在枕头上睡着了。刚刚还是趴着听我念,感动得要哭,这么一会儿就睡着了……我气得拿书本敲自己的脑袋,中了头彩,找到这么一位。

    再比如看电影。我喜欢看影碟,满街卖盗版盘的时候,我也买,但是我比较偏爱那些文艺气息相对浓一些的剧情电影,很多经典,你知道的。我也试图和她一起看,最后发现她是真的不感兴趣。她更喜欢恐怖片、枪战片、搞笑无厘头的那些,看得那叫高兴呢。我们家那时候有全套的周润发、周星驰电影,百看不厌。经常的,我们做好了晚饭,说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看影碟,我让她选,她就给我选一张《英雄本色》、《赌神》什么的,要不就是周星驰那些开的玩笑全部跟屎尿屁有关的烂片,我要是不反对,我家就充满了枪战的声音、爆炸的声音还有给周星驰配音的那个石斑鱼----是叫石斑鱼吧----夸张的笑声,还有她的笑声,太他妈欢乐了。我要是反对,好了,她说那咱们看一个新鲜的,來,《德州电锯杀人狂》,满屋子都是那个变态丑八怪搞电锯的声音,刺啦----刺啦----弄得我好几天闭上眼睛就是这个声音,心烦意乱。她沒事儿,看得津津有味,跟着紧张,紧张了就吃零食,果丹皮、话梅、果冻、芥末花生……要不就喝酸奶。吃够了也看完了,洗澡睡觉,睁开眼睛心情愉快去上班。他们公司是个大门户网站,说了你肯定知道,对穿衣服沒有要求,可能也因为都是年轻人,都胡穿。她经常绑着一个染黄了的麻花辫子穿着牛仔裤大头鞋就上班去了,我穿西装,我们一起出门,真是小区里的一景。我说过,你能不能照顾一下我,咱们家两口子反差太大了,她说沒关系啊,这样显得咱家的生活丰富多彩啊,还显得你有包容性……

    有一次一起看电影我是真的不高兴了,是看《肖申克的救赎》。那天不知道她受了什么刺激,问我家里有沒有这个,我说有啊,老电影了。她说要看,是她的同事说的,沒看过这个,简直就不配说自己看过美国电影。我当时还挺开心,心想这下好了,要成熟了,看了觉得好,以后就知道电锯那些根本是垃圾。我给放上盘,还给她准备了果汁和酸奶,培养兴趣嘛,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看多少遍都不厌烦。我们都是澳洲留学回來的,听原文沒问題。开始她还说,这个人好帅,哦,这个黑人老头子我知道他,叫什么來着……过了一会儿她找了个靠垫躺在沙发上,腿放在我的腿上,说,哦,这电影里全是男人,好深沉……再过一会儿就沒声音了。等我看她,哈,人家睡着了,头发梢在嘴里自己都不知道。我当时真是无名火起,抬手把她的腿推开,站起來去关电视。她被我吓醒了,可能也发现了我特别恼火,马上说,对不起对不起,今天太累了,这么好的电影居然给睡过去了,对不起对不起,重新坐好了看啊。我说你算了,别看了,你看不懂。我这么一说,她也不高兴了。她说,我是看不懂,我知道我沒你深沉,一天上班够累了,回家还这么深沉、还动不动就思考有意思吗?装模作样给谁看?!说完了她索性回屋倒头大睡了。

    这些年我经常想起这个女孩,认识我们的朋友都劝过我,说其实她真是很可爱的一个人,很真实,不虚伪,而且心理年龄非常年轻。找个这样的老婆多快乐啊,很少有烦恼,烦恼了來了一本漫画书就能解决。我也想过,这些评价都是事实,但我是真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理念其实正相反,她觉得生活压力大,要用这些快餐文化、垃圾文化让自己轻松,我觉得生活压力大,更需要高级的精神生活让自己建立好好活着的信心,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减压,但是方向完全相反。我还想到我们结婚以后会有孩子,你看看满街的90后,还有几个能老老实实坐下看完一本书的?现在的00后更可怕,几岁的孩子,自己名字还不会写,玩儿IPAD比我还利索。如果我和她有个孩子,是不是注定从小看着电锯杀人电影玩儿苹果电脑看日本漫画?我接受不了这种未來。说我土鳖还是保守都沒关系,反正我不愿意。

    从这个女孩,我建立了一个习惯,就是恋爱开始的时候,先进行文化偏好方面的交谈。老实说,我每次都很失望。我不能算太有文化的人,不能算博览群书,更不能说多有品位,但是,我遇见的女孩,大部分比我还不如。和这个女孩分手之后我又谈过恋爱,时间都很短,基本上见几面就告吹,问題就出在共同语言上。沒法交谈,真的,她们带着我看哈利波特、玩儿杀人游戏、在酒吧聊天吹牛,我真沒法投入,我只能说,我老了,跟不上趟了。有个女孩说,你成为老剩男,要找找原因,你不能与时俱进,就要被淘汰。她说我这样下去要被时代的洪流冲走,就像冲厕所一样……你说,认识沒多久就这么说话的女孩子,能要吗?

    所以,老剩男就老剩男吧,话不投机半句多,交朋友是这样,但是朋友不喜欢了还可以躲开不联系,夫妻可不行啊,沒有共同语言,沒有共同的爱好和相近的品位,白天各自上班,回家各玩儿各的,除了养家糊口生孩子是共同话題,其他时间谁也别搭理谁,跟房客有什么区别?婚姻要是这样,我还不如天天自己跟自己说话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