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忽必烈风云传

正文 蒙哥震怒, 忽必烈处境堪忧

    忽必烈惩处跑马圈地的资深王爷塔察尔,起初人们并不相信。当得知确实是真里的时候,他们被惊呆了!他们知道塔察尔是忽必烈的长辈,是王叔,忽必烈居然敢对他动真格的,太出乎他们的意外了。刹那间,他们对忽必烈生出极大的好感,感激涕零,烧香膜拜。纷纷返回村子,收拾被毁的田地。

    可是,忽必烈并没有显出特别的高兴。他之所以选邢州和汉中作自己的封地,就是因为这两处地方是成吉思汗朝治理最好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腴,民风淳朴。可是,今天怎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呢?

    姚枢看出了他的疑虑。他从南到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所见到的情景比忽必烈知道的要厉害得多,凄惨得多。忧心忡忡地对忽必烈说:“王爷,学生见到的景况,比这里还要严重得多呀!其实,这也难怪,贵由朝时,心胸狭隘而狠毒的海迷失皇后主政,耶律楚材时的新法破坏殆尽,徭役繁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更严重的是,官制典章尽废,无法可倚,无章可循,豪强巨富可以毫无顾忌地搜刮掠抢。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漠南汉地以农耕为主,大片良田毁做牧场,致使农户无地可种,执妻携子,四散逃亡,造成土地荒芜,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其状惨不忍睹啊!王爷,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您来看。”

    姚枢说着,从柜厨里拿出一本簿册,一边翻给忽必烈看,一边说:“这是成吉思汗朝时的簿册,您看这儿,邢州最繁荣时有一万多户,而现在呢?只有六七百户啊!您想想,他们能与我们和睦相处吗?”

    忽必烈不解地说:“为什么呢?就因为我们是蒙古人吗?蒙古人和汉人不都是中国人吗?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

    “不!”姚枢打断他的话,说:“有和睦相处的,而且处得很好!”

    忽必烈顿时来了兴趣,急切地问:“噢?你快说说,都是谁?”

    姚枢说:“北魏是鲜卑人拓拔圭建立的,魏孝文帝为了与中原汉人和睦相处,不顾太子和守旧老臣反对,不但把国都从老家平城迁到内地洛阳,而且穿汉衣,说汉话,写汉字,甚至连姓也由拓拔改成了汉姓元。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魏孝文帝元宏。他的举动,博得了中原汉人的信任和拥戴,奠定了北魏一百五十年的基业呀!”

    “喔!?”忽必烈显得很激动,他多想马上就学魏孝文帝的样子,立即博取广大汉人欢迎和拥戴呀!可是,他的情绪很快低落了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蒙哥汗不会答应,诸王不会答应。而他们的权力和实力是自己无法与之抗衡的。忽必烈想到这里,沮丧地说:“魏孝文帝的做法确实很好,很开明。可是,现在要那样办,恐怕……”

    姚枢看出了忽必烈的难处,说:“现在当然不能那样办。眼下,我认为可以办两件事。”

    忽必烈问:“哪两件?”

    姚枢说:“现在,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官府,有的虽有,但如同虚设,对于王公贵族和豪门富户不敢管,也管不了。这种状况不改变,万难有安定繁荣的局面。所以,首先一件就是整肃吏治,没有官府或是不健全的,要建立健全,官府要有权威,制订规章法典,人人遵守,官府要负起责任。对豪强显贵,要有所约束,不能想抢就抢,想杀就杀,恣意胡为!”

    “这……”忽必烈面露难色,说:“这主意是不错。不过,那些蒙古王公贵戚放纵惯了,恐怕他们不会遵守。”

    子聪插嘴说:“这都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不学习,所以不明理,不懂法度。应当兴办学堂,让他们读书。时间一长,潜移默化,渐渐便会知书达理,懂得遵守规矩。”

    “小和尚的主意倒是不错,只是……”忽必烈边说边摇头,“他们的年纪都很大了,叫他们读书上学,怕是……”

    “可以先让他们的子弟学起。”一直没有说话的窦默出了个办法。

    “这倒是个办法。”忽必烈大喜,对子聪说:“小和尚,这事就交给你办吧。”

    “阿弥陀佛!小僧遵命。”子聪双手合十,点头答应。

    忽必烈问姚枢:“你说的第二件是什么?”

    姚枢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本固则国兴,历朝历代莫过于此。汉地以农耕为主,农耕是本中之本。所以,当务之急是轻徭役,减赋税,招流亡,奖励农耕。不利于农桑耕织的事,比如毁良田做牧场啊……等等,绝不能再做了。治理汉地,应当用汉法,不能用治理蒙古部族的老办法,这样汉人容易接受,才不会出现惶恐不安的混乱局面。”

    忽必烈没有说话,低头沉思良久,担心地说:“采用汉法自然是好的,可是,蒙古王公贵戚、豪门元勋都来自漠北,习惯了多年沿用的老办法,让他们丢掉祖宗成法而用汉法,他们一定不会同意,肯定会竭力反对的。就是蒙哥大汗,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弄不好怕要……”

    姚枢脸上挂着狡黠和睿智的微笑,对忽必烈说:“这事您不用担心,我和郝经在下面议论过,采用汉法是长远的目标,但不能操之过急,需一步一步慢慢来。眼下可以这样做,一方面继续实行祖宗旧法,一方面参照唐宋旧制,逐步变更,慢慢推行。使不合时宜的旧法越缩越小,适合适宜的汉法新制越扩越大。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蒙古人会渐渐习惯的。”

    忽必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既不会激怒蒙哥大汗和亲王元勋,又能消除汉人对蒙古人的隔阂、仇恨。心中极为高兴,喜不自禁地拍着姚枢的肩膀说:“你真不愧是我的姚老夫子,本王没有白救你啊!哎?你这办法既不是祖宗成法,又不是真正的汉法,算个什么办法呀?”

    “这……”姚枢一时被问住了。真不愧是姚枢,思索片刻,笑着对忽必烈说:“那……那咱们就姑且叫它附会汉法吧!”

    在场的人都被逗笑了,尤其是忽必烈,笑得前仰后合:“嘿!可真有你的!附会汉法……嘿嘿!好!咱们就实行这附会汉法!”

    就这样,忽必烈接受了姚枢等人的建议,在他的封地之内,有限度地推行汉制汉法。首先,整肃吏治,建立健全官府衙门,决定设立经略司,总领邢州、汉中两地军民政务。这样便需要大批合格的官吏。忽必烈为难了,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官吏呀?别说别的,眼下,这经略使一职,就没有合适的人担任。正在忽必烈为难的时候,子聪向他推荐了一个人——廉希宪!

    子聪推荐廉希宪是有根据的,他对廉希宪已经观察很长时间了。廉希宪是忽必烈的贴身仆人,刚刚二十多岁,西域回回人,自幼父母双亡,十来岁时便被忽必烈收留。此人长得皮肤白皙,面容消瘦,眉毛农黑,两只眼睛格外明亮有神,头脑极为机敏灵活,往往在关键的时候能想出好的主意和办法。更难得的是,他虽是回回人,却极爱学习,读过不少中原的古籍经典。所以,子聪大胆地向忽必烈推荐了他。

    廉希宪深得忽必烈的喜爱,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廉希宪有作官的本领。感到很意外,一时怔住了。下意识地说了句:“廉希宪?!”

    经子聪一解释,一件事蓦地出现在忽必烈的脑海里

    那是在来漠南之前,忽必烈接受郝经和子聪的建议,学习中原历朝治国安邦的典籍方略和典章制度。一天,他看书看得累了,推开窗户,伸了个懒腰。无意中看见假山旁坐着个人也在读书,定睛细看,竟是廉希宪。忽必烈觉得很新鲜,便悄悄走过去观看。

    廉希宪读得很认真,忽必烈来到他的身边,他居然没有觉察。忽必烈想看看他读的是什么书,便把身子悄悄蹲了下去。廉希宪蓦地一惊,当他发现是忽必烈时,顿时大慌,急忙合起书跪下请安:“啊?王爷!您……您有何吩咐?”

    忽必烈和蔼地说:“快起来,起来。我没事。”指着廉希宪手里的书说:“你读的是什么书?”

    廉希宪把书递给忽必烈,是一部《孟子》。

    忽必烈没想到廉希宪也在读汉人的书,惊奇地问:“你们回回人也读汉人的书?”

    廉希宪反问道:“王爷您是蒙古人,不是也在读汉人的书吗?而且,还拜汉人做师傅?”

    忽必烈笑了,说:“我跟你不同嘛,我要辅佐大汗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不读书不行呀!可是你……”

    廉希宪说:“王爷读书是学治国,奴才读书是学做人。”

    廉希宪的回答又是出乎忽必烈的意料。忽必烈一直把廉希宪当成是一个孩子,没想到他居然说出如此成熟的话。他开始对自己这个小仆人刮目相看了。饶有兴趣地对廉希宪说:“那我问你,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应该是什么呢?”

    廉希宪毫不迟疑地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之谓也!”

    忽必烈又问:“如果叫你作官,你应当如何?”

    廉希宪一本正经地说:“行仁政!行仁政得民心,行暴政失民心,得民心天下兴,失民心天下亡。夏桀商纣,残暴荒淫,民心尽失,落了个国灭身亡的下场。周武王兴仁义之师讨伐商纣,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万民拥戴,岂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孟子说……”说到这里,廉希宪翻开《孟子》,指着其中的一页对忽必烈说:“王爷您看,在这儿,所以孟子说:‘苟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忽必烈惊喜异常,激动地把廉希宪抱了起来,兴奋地说:“啊呀!真没想到,小回回居然有如此见解!以后,你干脆改名叫廉孟子吧!”

    这段趣闻轶事,子聪和郝经是知道的,姚枢却是第一次听说。一个畏兀儿年轻人,对五经四书能有如此深邃的理解,实在是太难得了,对忽必烈说:“子聪好眼力,由廉希宪担任经略使,再合适不过了。”

    忽必烈说:“好,就让小回回担任。”

    廉希宪听了却急得出了身冷汗,天呐!经略使是什么角色?总领邢州、汉中两地军民政务!这是多么重大的职责呀!他一个年轻仆人怎么成呢?慌忙推辞道:“不行,不行!这么重的担子,我怎么能担得起呢?不行!真的不行啊!”

    忽必烈说:“有姚枢、郝经、子聪他们帮着你,怎么不行?行!”

    就这样,廉希宪被任命为邢州汉中两地经略使。

    接着,郝经又推荐云中赵璧和真定张耕,这两个人都在窝阔台和贵由朝作过官,刚直不阿,官声极佳,屡遭排挤。更为难得的是,这二人都会说蒙古话,对于蒙汉官民的沟通了解,消除隔阂联络感情是大有好处的。

    “中原果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呀!”忽必烈非常高兴,分别任命他们担任邢州和汉中的安抚使。

    忽必烈重用汉族儒生的事很快传开,在儒生中影响很大,他们相互传告,交相推荐,纷纷投向忽必烈帐下,有的被任命为地方官吏,有的留在王府作幕僚。

    姚枢、子聪、郝经的“附会汉法”果然有效,贵族豪强的特权得到某些限制,恣肆抢掠之风得到遏制,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官府贴发告示,奖励农耕,招抚流民,劝说离乡背井的农民返回家乡。逃亡在外的流民,见家乡局势真的安定了下来,纷纷回到家乡生产劳作。这些进步措施的推行,使邢州和汉中的局势渐趋稳定,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复酥景象。

    这年春天,一个万里无云、春风拂面的上午,忽必烈与他的汉人幕僚子聪、郝经、姚枢、窦默,还有经略使廉希宪、安抚使赵璧,来到郊外游玩,察看民情。此时正是谷雨时节,刚下过一场春雨,大地如洗,万物复酥。树梢吐出新绿,路旁小草如茵,野花点点。更可喜的是,地里的庄稼已破土而出,露出绿油油的幼芽。忽必烈走杂田间小路上,看着农田里渐露的新绿,乐得合不拢嘴,高兴得像个孩子。

    就在这时,怯薛长安童骑马风驰电掣般从城里急驰而来,样子很急促,像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没等站马稳便从马上跳了下来,差点儿摔倒在地,跑到忽必烈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请王爷赶紧回去!”

    忽必烈问:“出了什么事?”

    安童说:“大汗谕旨到!十万火急!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啊?!”忽必烈感到意外,这时候大哥给他下来如此紧急的谕旨,会有什么事呢?他不由想起惩罚麻里阿图和塔察尔的事,而且他知道,这两个人眼下都不在邢州,很可能是去了和林,向蒙哥汗告他的御状。想到这里,忽必烈心中隐隐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禁不住激凌凌打了个寒颤……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