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红楼之晴雯种田记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绿梅的事情虽然没有和大家说,但是发卖了一个人,下面的人还是心里慌慌的,这可是这府里第一次发卖一个人。

    晴雯还特意和自己哦三个丫鬟都一一说了一通话,才让她们的心里平静下来。看来是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所以看见了就惊慌。不过只要她们都做好自己的活儿,又忠心耿耿,晴雯也不至于会随便发卖她们。

    等这件事过后,大家看没有后续事件了,府里又恢复了正常。

    晴雯专心保胎,府上的事情也没有太多,夏兰几个丫头也能给自己分担一部分,所以倒是不担心到时候自己坐月子,府里会乱了套。

    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李氏等人的信就过来了,对晴雯的再次怀孕,很是高兴,秦氏还把虎子小时候的衣服弄了一包寄过来,赵氏和李氏还亲自做了小孩子的衣服带了过来,李氏到庙里求了平安符,希望晴雯母子平安。

    可惜的是,李氏没有说自己过来。本来王子安上次写信已经请她过来了,可是还是没有动静。

    晴雯想了想,觉得李氏过来这边也不好,这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了李氏不是王子安的亲娘,还有苏州那边的人闹了那么一处,虽然知道的人就那么几家,但是平时来往的也就是那么几家,到时候李氏会觉得很不自在。还是等三年任期过了后,到一个新地方再说吧。

    翼城新修的一座桥终于在冬季之前完了工,来往过河的百姓都很高兴,本来那个地方以前过河的时候都是靠艄公撑船过去的,河水不涨水的时候还很安全,可是夏季的时候,喜欢下暴雨,再让艄公撑船就很不安全,以前就死过好几个人。老百姓为了过河难的问题还派人做代表去了县衙找人商量,希望能修一座桥。

    前任的县令在老百姓请求修桥的时候,觉得自己也快到任了,修不修对自己的政绩考评也影响不大了,因为那政绩考评是在离任前半年就已经上报了,而且修一座桥还需要花那么多的银子,本来这翼城县也不是富裕县,银子到哪里出,总不能让自己出吧,要是从税赋里出,那还得上报上面,一层层的批下来,等批准了,自己也走了,还不是便宜了下一任县令?所以当时的县令就没有同意。

    等到王子安到任了,又有百姓过来,说这件事,这次还有地方乡绅,王子安问了问县丞和县尉的意见,也觉得这桥应该修,即使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也为了老百姓能够安安全全的过河。而且桥要是修好了,河两边的老百姓也能够更好的贸易,双方互买东西也方便了许多。所以和许大人,程大人,文师爷就立了一个章程。准备开始修桥。

    这修桥,第一要紧的是钱,没有钱,那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第二要紧的是人手,在古代,人手倒是不成问题,因为每家每户每年都有一定的劳役的时候,到时候从各家各户召集人就行了,而且这次是修桥,受惠的两岸的老百姓,所以倒是没有什么反抗,民爆之类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了,要修桥,就得买修桥的木材,石头,还有别的材料,这哪一项不是需要钱?你总不能用两根长木头两边一架就成了吧,那还需要你县衙干什么?人老百姓自己就能成。

    于是一方面王子安写了公函请示上级,希望能把银子批下来,另一方面,乡绅们不管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都踊跃的捐钱,王子安和文师爷商量了,决定安出钱数量的多少,在桥两边的功德碑上刻上捐银子的人的名字,这也是一种手段,有些人有钱就是没有名,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让子孙后代知道咱也是为老百姓做了好事的,何乐而不为?

    此言一处,不光是这河两边的有钱人纷纷捐钱,就是县城里的有钱人为了能留个名,都踊跃出钱。王子安和文师爷一商量,为了不让人误会县衙的人贪污,把每天个人捐了多少银子都贴在外面的公榜上,然后修桥买了何物,用了多少钱,每种材料的价格几许,都列的一清二楚,并且让老百姓找了几个代表,全程监控用钱的情况。

    这样一来,即使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没有贪污一文钱,至少百分之九十是用到了正途上。

    就这样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座桥终于修好了,两岸的老百姓高兴的不得了,在桥修好举行通桥仪式上,连陈州知府都亲自过来了,把翼城县的官员都夸奖了一番,本来嘛,下面的地方官员干得好,对他这个知府的政绩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没有花自己一文钱。

    新来的这个王子安还不错嘛,年纪轻轻的,就能半点实事。果然是有前途啊。唉,就是成亲的太早,要是在以前就碰到这个王子安就好了,陈州知府想到了自己的侄女儿,都十八岁了还没有嫁人,不是嫁不出去,而是看这个也不行,看那个也不愿意,其实本来这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侄女儿的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从小就跟着自己,自己也把她看得比亲生的还要亲。就一直依了她,弄得夫人很不高兴。

    可是想到当年大哥和大嫂对自己的照顾,要不是为了供自己读书,他们也不会为了做生意而出了意外,留下了这个侄女儿,自己当年发誓,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这个侄女儿,哪怕自己没有饭吃了,也不能饿着了侄女儿,就是娶亲的时候,也是听说现在的夫人温和善良才娶回来的。

    这些年来夫人对侄女儿也像是亲身女儿一样,但是随着侄女儿的年纪越来越大,而且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把她给宠坏了,现在是左也不成右也不成。夫人就是再好的脾气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知府袁大人想到了这些就叹了一口气,不过在这喜庆的日子,自己要是不高兴就太煞风景了。袁大人堆起了他那和善的笑容,上去讲起来话。

    好不容易这仪式结束,自然是要宴请上司,这次到没有到县衙里,直接到了县里的酒楼,高谈阔论,自然不乏拍马屁者,也有沉默寡言者,也有凑热闹者。总之不管怎么说,知府大人和自己一行官员来时高兴去时满意。并且对翼城县衙的一种官员都个个表扬了一番。特别是王子安受到了知府的特别关注,连人家家里的情况都好好的问了一番。

    王子安也不免喝了一些酒,回去晴雯给他准备了醒酒汤,虽然知道这些应酬难免,但是看见王子安喝的醉醺醺的,还是觉得心疼,养家糊口的男人不容易啊。

    而那陈州知府袁大人回到陈州后,就不断的叹息,对自己的夫人说道:“真是可惜了,那王子安一表人才,又年轻有为,要是早几年认识他就好了,玉蝉一定会看得上的。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人家孩子都那么大了。”

    袁夫人笑着说道:“那老爷就不要去想了,既然是这样,就说明他们两个人没有缘分,咱们总不能逼着让人家休妻吧,这可是阴损的事情。”

    对于自己的这个侄女儿,袁夫人从她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可是这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像觉得自己一家子都是欠她的似的,加上老爷又觉得亏欠她,所以是要什么有什么,说一不二,在这个家里,自己有的,她一定有,自己没有的,她也有。本来袁夫人也不说什么,为了老爷,她自然会好好照顾这个孩子,一直当成亲生的一样,可是这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古怪。老爷又一直惯着,从十二岁开始说亲,开始的时候一给她说亲,她就说,是老爷嫌弃她了,想把她早早的嫁人了,甩了她这个包袱,弄得老爷不再让自己给她找人家了,这样拖到了十四岁,这个年龄应该要说亲了吧,女孩子十五岁嫁人正常,要是过了十五岁好没有说亲,那可就成了别人的话题了。

    玉蝉这孩子勉强同意,可是说的人家,不是嫌这个丑了,就是说那个老了,要不就是说人家是没有才学。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说亲的这些人的,还说的头头是道。自己这个婶娘真是难为啊。

    这样这个不满意,那个看不上,就拖到了现在,州府里虽然别人看在自己家是知府家眷的面子上,没有说什么,但是背地里谁不说玉蝉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这些话自己也不好和老爷明说。老爷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才使得玉蝉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对她绝对的宠着,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才是害了玉蝉呢。

    袁夫人又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儿子玉峰九岁了,可是从小老爷就没有怎么亲近,因为当时生了玉峰的时候,玉蝉就哭着说,叔叔有了孩子就不喜欢自己了,所以老爷平时对自己的孩子就淡淡的,生了女儿玉娟,就更是没有怎么怎么抱过。就是怕玉蝉看了心里不舒服。

    说句心里话,自己就是再不计较,可是玉峰和玉娟都是自己的亲身儿女,你难道因为小孩子的一句话,就这样冷着自己的亲身骨肉,就是自己再不计较,心里也不舒服。

    可是为了这个家,自己就忍了,反正玉蝉年纪大了,过不了几年就出嫁了,那出嫁以后,老爷总

    能好好的对自己的儿女了吧。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过了十年,也没有把玉蝉嫁出去,反而弄得府上玉蝉是说一不二的主,有的时候袁夫人真想对袁大人说,就是还债也不是这个还法吧,大哥大嫂做生意也不全是为了老爷你啊,他们自己难道不吃不喝吗?老爷用得着这么自责吗?而且宠孩子也不是这么个宠法,你现在宠着她,岂不是害了她?

    可是只要自己稍微提了个头,老爷脸色就一沉,自己也不好说话了。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现在。

    听到老爷欣赏这个王子安,袁夫人也觉得可惜,真是,要是这王子安没有娶亲多好?可是事实如此,难道你还要抢人?袁夫人打定主意,明天就把州府里最好的媒婆请进府里,好好的给玉蝉找一门亲事,她就不信了,就找不到一个满意的。

    殊不知他们夫妻二人说的话,就被人传给了玉蝉小姐。

    因为老爷疼玉蝉小姐,所以这府上不乏阿谀奉承的人,又加上几次交锋,都是夫人落了下风,所以更没有人把袁夫人看在眼里,也就只有袁夫人自己从娘家带回来的人死心塌地的跟着袁夫人。

    袁夫人的亲信有时候也会问袁夫人,这个家本来就是夫人您是当家主母,为什么会一再忍让?

    袁夫人回答道:“老爷心里的心结解不开,我身为老爷的妻子,自然是能帮老爷到哪里就到哪里。老爷想要补偿玉蝉,我也会好好的对待她,她年纪小,不懂事,我和她计较干什么?”其实袁夫人也不是那懦弱的人,可是为了自己的老爷,她是忍气吞声,有时候玉蝉顶撞了自己,也是没有在老爷面前说过玉蝉的一句坏话。

    这样一来,玉蝉的气焰就更嚣张了,连袁夫人身边的一些下人都时不时的给袁玉婵报消息,就袁夫人给袁玉婵找的人家,都是有人告诉她,然后她又让自己的丫鬟找小厮去调查的,结果是说一个不同意,越说越不同意,觉得袁夫人都给自己说的是什么人?明显的想要报复自己。

    这次听到这样的事情,袁玉婵冷笑道:“她就是看不得我好,叔父都觉得好的人,偏偏就她事多。这个叫什么王子安的,是哪个县里的?”

    那丫鬟答道:“就是老爷这次去的县城,奴婢也没有听清楚。”

    “没听清楚你过来干什么?是不是找死啊。”袁玉婵的丫鬟童儿呵斥道。

    那报信的丫鬟心里一哆嗦。袁玉婵对童儿说道:“算了,她一个丫头,哪里知道这里面的事?童儿,让她下去,以后有什么事,都给我报过来,知道不知道?到时候有你的好处。”

    童儿给了这丫鬟装了钱的荷包,那丫鬟喜滋滋的下去了,还是大小姐这边有钱,看看,自己不过说了一点事,就有钱拿到,看来以后得多多打探一些事给大小姐了。

    童儿回来,对自己的姑娘说道:“姑娘,你信不信这丫头说的?”

    袁玉婵道:“信不信的,二叔都欣赏的人,肯定错不了,明天你找你哥哥去一趟翼城,把那个王子安的事情打听清楚了,回报给我。”

    “可是,姑娘,那王子安不是已经娶妻了吗?姑娘,奴婢看还是算了。”童儿说道。

    “就是娶妻了又如何?只要二叔还是他的上司,我就不信他不会同意?娶了不是还有休妻一说吗?哪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前程不会攀高枝?我就不信这个王子安不心动!就是不心动,我看上的人,就是不是我的也要是我的。不然我就让他没有官做。”袁玉婵说道。

    “可是,要是他真的休妻,那到时候这样对待姑娘你呢怎么办?”童儿担忧的说道。

    袁玉婵自信的说道:“他没有这个胆,只要我二叔一天官比他大,他一天不敢这样对我,再说,要是他真是个人才,娶了我,我一定会让他握在我的手心里的。”

    袁玉婵又说道:“我也知道这州府里的人怎么说我来着,可是那算什么?她们也就背地里说说,难道还敢当着我的面说?不过是嫉妒我罢了。等我风光的时候,让她们瞧一瞧。这府里,二婶也就表面上对我好,其实巴不得我早点嫁人了,好给她腾地儿。打量我不知道,我就是不走,让她干瞪眼,现在我也气的她够够的了,就准备嫁人了,她不乐意才怪。我这是为她着想,她竟然还说那样的话。打量我不知道是怎么的?”

    童儿看着自己家的姑娘,不知道说什么好,有些话,对她说了也白说,还是不要说了。其实好好的和夫人搞好关系,有什么不好的?难道姑娘真的想要在这府里一辈子?早晚得嫁出去,嫁出去就得靠娘家,老爷虽然心疼姑娘,但是毕竟是个男人,有时候受了委屈,难道还能直接跟老爷说?还不是得和夫人说?但是看姑娘和夫人这水火不容的情形,以后姑娘有的苦吃了。

    童儿的哥哥没过几天就把王子安的情况打听清楚了,隔着屏风和袁玉婵禀报:“那王县令今年不过二十几岁,小的去那翼城县,只要一说王县令的名字,没有一个老百姓不夸的,说他是个好官,然后小的又使了一点钱,和县衙的人打听了,知道王县令平时对人也和气,他原籍是苏州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愿意迁到河北去了,家里是河北的一个乡下地方,府里只有一个妻子,没有通房和小妾。”

    “那他人长得如何?”袁玉婵问道。

    “小的偷偷的看了,果然是一表人才,长得很好。”童儿的哥哥说道。

    袁玉婵让这小厮下去,心里已经很乐意了。乡下过来的,肯定没有什么势力,那么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要有助力,何况自己的二叔是他的上司,可是把握着他的升迁,长得好,那个女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夫君是一表人才?这个王子安又不老又不丑,好年少有为,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那是为谁准备的?没有小妾,那就更好了,等自己嫁过去,就是享福的命。

    这袁玉婵只顾自己想象,觉得王子安已经是自己的囊中物,丝毫不在意别人的意愿,可见是自私至极。

    袁玉婵定下了想法,就趁一个天气晴朗的一天,做好了汤,给自己的二叔送到了书房。

    袁大人看到袁玉婵很高兴,说道:“玉蝉,今天怎么过来看二叔啊。”

    袁玉婵嗔怪道:“二叔说的什么话,玉蝉难道以前就没有来看二叔过?”

    “呵呵,是二叔说错话了,玉蝉,现在天天都干什么?有没有什么缺的?想要吃什么,都和你二婶说,让你二婶给你弄来。”

    “二叔,我什么都不缺呢。倒是二叔,最近在忙什么呢,都不怎么能看到二叔的面。”袁玉婵把汤盛到小碗里,递给袁大人。

    袁大人说道:“这快到年关了,衙门里比较忙,我这个做知府的,要以身作则。不然也不好交代。”

    “二叔一心为民,玉蝉觉得好自豪。不过二叔可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不然以后玉蝉要靠谁呢?”说着就要滴几滴眼泪。

    袁大人连忙哄道:“玉蝉,你的孝心我都知道,二叔的身体很好,你就放心吧。就是二叔有了什么,不是还有你玉峰弟弟吗?他到时候可要为你这个姐姐做主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