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雪染青松(胤祯)

正文 陌上花开(三)

    最后定了太子,胤褆,胤禄三人伴康熙同行。

    康熙安慰未能同去的众阿哥,说:“在朕心中你们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没去的阿哥,下次再去。别哭丧着脸了,啊,十七阿哥。”

    康熙揉了揉胤礼的小圆脸,胤礼红着脸嘟嘴,众阿哥大笑起来。

    胤禩也温文尔雅的笑着,唯有九阿哥十阿哥站在他背后,目光淡漠疏离,像不是这儿的人似地。

    康熙点胤褆,太子,胤禛,胤禩,胤祥,胤祯等人去军机处,其他的都散了。

    九月的京城,一到下午,便天色阴暗。秋意一天比一天深,紫禁城顶上的浓云一天比一天厚,仿佛正在积蓄初冬的第一场雪。

    朱栏外冷冷清清的枯枝,将这雕廊画栋衬得愈发色彩鲜明。

    康熙在前面和和气气的跟梁九功魏珠说着话。

    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偏袒和暴怒,康熙在大多数时候是个严君慈父。只是他慈的极端,严的也极端。通常当他慈祥仁爱时,大家会忘了什么是严;当他严厉苛责的时候,人们又会忘记他曾经的慈。

    胤禩生母位分低微,自小由大阿哥胤褆的额娘抚养,因此两人关系还算和睦,一路闲谈。胤祥和胤禛焦不离孟,胤祯和两人说了几句,回头见太子独自瞧着廊外。

    “二哥,皇阿玛这次出巡只带三个人,第一个就是你,你该放下心才是,怎么却不高兴?”

    太子冷笑着小声说:“老十四,你肚子里的弯弯绕绕还是太少。”

    他就此打住,胤祯云里雾里。

    内阁里明珠,索额图,熊赐履,张廷玉,姚启圣俱在。

    像胤禩上次说的,近来国内还算平静,俄国人稍稍消停,准噶尔部因噶尔丹死了,正休养生息,闹腾的是西藏。

    朝廷近日才得知西藏的桑结嘉措瞒报五世达/赖已死之事,自行摄政,然后随便找了个少年充作傀儡糊弄大清。

    此时的藏王拉藏汉软弱,只能一边与桑结嘉措分庭抗礼,一边上书求助。

    众人各呈己见。明珠说:“西藏宗教和世俗两权分立。藏王掌管世俗,而达/赖和班/禅共掌宗教权利。现在西藏虽已归属大清,但并不真正顺从。拉藏汉既然不满桑结嘉措,不如就让他们去斗,我大清可不出一兵一卒,坐收渔利。”

    胤禩想这确是谋事之道。胤褆作为明珠的外孙,其实不以为然。按明珠的法子就没有仗打,没仗打他怎开心得起来。

    索额图加大嗓门盖过他:“桑结嘉措摄政,名不正言不顺。他想摄政就摄政,想立谁当六世就立谁,将我大清置于何地?如今放过一个桑结嘉措,就有第二个木兰嘉措,明珠嘉措。如此放任下去,离西藏叛我大清的日子还远吗?明大人你如此建议,是何居心。”

    索额图和明珠两个冤家对头惯唱反调,这次估计同样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过在康熙听来很有些道理。

    “什么明珠嘉措!”明珠掰断了一支毛笔,“索额图你不要信口胡诌。我字字皆是为我大清着想。大清才打完几场大战,百姓贫困,士卒疲敝,钱库空荡。此时休养生息才是最重要的。西藏两权之间既然有矛盾,总会有一战。在他们斗完之前,我们作壁上观,不比什么都好?”

    太子神游天外,听到这几句,胡乱点头,惹得索额图吹胡子,明珠洋洋得意。

    熊赐履站在索额图一边:“微臣以为,天下之事,莫大于礼。拉藏汗心向我大清,而桑结嘉措不知君臣之力,自下畔之,是为乱臣贼子。忠臣当抚,逆臣当诛,天理也。但不教而诛亦不行。我们应派使者去斥责桑结嘉措。若他知错能改便好,若不能,当下旨令拉藏汗诛杀之。”

    康熙见他们各说各理,道:“阿哥们有什么看法?太子你先说。”

    “父皇,儿臣……”太子刚要推脱,康熙一瞪,他把没什么看法几个字吞下去,“明珠大人老成持重,索大人观点犀利,熊大人有理有据,儿臣觉得几位大人所说,分别对应事情的不同侧面,各有各的道理。而具体该当如何,还当简在帝心,看您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成效。”

    他其实没听到几句,不过做了大半辈子太子,沉淫此道多年,他早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万金油答法了。

    康熙点点表示有理,和缓语气道:“朕是问你的看法。”

    太子搜肠刮肚半晌也想不出看法,只得说:“父皇,儿臣不精于此道,不好献丑。十四弟在兵事上颇有见地,不如让他来说。”

    西藏之事胤祯与曹顒介福等人商量过,这次问题拐到胤祯头上,他也不慌张。

    “皇阿玛,儿臣以为,西藏之事不仅在于藏王和桑结嘉措,更要看到西藏背后的准噶尔。据儿臣所知,噶尔丹虽死,准噶尔却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在蓄兵谋志。噶尔丹生前与桑结嘉措有往来,这说明准噶尔对西藏一直有谋划。”

    “十四爷年未弱冠,有这见地确实不凡,可准喀尔?”索额图笑,“十四爷是不是想的太远了。西藏蒙古那么多部落你不担心,为何偏偏认定是已经衰落的准喀尔。”

    “索大人,你自己想的近,还怪人家想得远不成?”明珠跟他拧着来。

    “十四阿哥,继续说。”康熙打断两个吵架的老小孩。

    胤祯丝对质疑毫不以为意,笃然道:“要判断也不难。有兵有粮,全部落上下有战意,有意图,距离不远不近,与西藏结交甚密的部落,除去大清结了大仇将来必有一战的准喀尔,就没有别的地方了。”

    众人目光奇异,都像是第一次见到十四阿哥。

    “西藏宗教权与王权皆弱,这对我朝而言似乎相当有利。诸位大臣这么看,我也这么看,”胤祯将手按在桌上,“但西藏政权衰弱,对我朝的敌人而言,同样是好的。”

    十四阿哥年纪小,相貌青稚,在内阁资历浅,说话的声音也不算大,但诸臣听于耳中,却无法不震动。

    “西藏虽心向大清,但究其实力,只能做个墙头草。因此大清不应只等西藏自行解决问题,而应在西藏成为他人口中食前加强兵力,使西藏真正为我所有。如此即可无内忧,又可借其作为屏障抵御外患。”

    内阁静了一会。

    “十四阿哥的观点,确实,别开生面,”熊赐履斟酌用词,“可是一来,十四阿哥只是猜测,二来,此事瞧着不急,大清现在也抽调不出兵力啊。”

    胤祯笑道:“熊大人,无凭无据叫猜测,有凭有据叫推断,你说可对?况且事发于微,成于著。若现在解决,不过几千兵马便可。等问题越来越大,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恐怕几万兵力也不够。倒不如趁早,您怎么看。”

    “这……滋事体大,仓促不得,还是要缓缓图之啊。”打圆场的熊赐履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思。

    除了神游天外的太子和发呆的胤褆,索额图、胤禛、胤禩、及明珠等人都觉得有些道理,可一时之间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

    大家都惯于在伤口起泡发脓时去处理,而在微有萌芽的时候,总是惰性的想着,说不定问题渐渐就没有了呢,说不定只是杞人忧天,根本不会发生呢。

    康熙笑呵呵的为胤祯送台阶:“朕今日才知道,朕的十四阿哥竟是个大才。不过你到底年轻,比不得他们几个老成谋国啊。你的大论,朕且留着,你过几日写个详细条陈给朕看看,权作补充。你年纪还小,先跟他们学几年,丰善思路,加厚底子。日后打仗,必少不了你的。”

    大清几名执政中枢定下最后方针:安抚为主,威慑为辅,争取以最小的付出和牺牲,换取最大的利益。

    这是文人的通病,总觉得有什么法子可以出最小的力,得最大的利。结果往往是买了最便宜的货,捅了最大的娄子。

    胤祯也没什么不甘。他和曹顒等人早就猜到这个结果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