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根脉

第1卷 第十三章

    十三

    第二天早晨刚一上班,门卫就打电话报告说杭立武与曾妍希二人到了,温趋敏急忙吩咐快请进来,接着又把庄尚严叫到办公室来,同时亲自沏好了两杯茶备上。

    杭立武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方脸盘,戴一副黑框近视镜,给人的印象是儒雅而又钢毅,他早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归国后受聘为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又开始转任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其间创立中国政治学会及中英文化协会,今年又受聘担认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任,是国内最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

    双方见面后都很客气,落座寒暄一番之后,杭立武便直接话入正题:“温院长,把文物存放在安全区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里面大小仓库都有,而且委员会也百分之百能够通过,可是,我担心安全区也不一定就是个保险箱,从原则上讲,它只能保护一些没有政治倾向、没有抵抗能力的老百姓,换句话说,里面不能有让人敏感的东西,比如这些文物,现在日本探子到处都是,我们把两万箱国宝运到安全区里去,不可能瞒得住日本人的,一旦城破,就凭日本人的贪婪本性,找个什么理由也能把文物抢走的。”

    一番话说得温、庄二人面面相觑,脸上都呈现出失望之色来,杭立武又接着说道:“所以我觉得不如干脆一些,把文物向西面的腹地转移一下,可能就会保险得多。”温趋敏听到这里苦笑一下,说道:“我们也想到了这一步,可是王部长不赞成,凭我们自己去申请,怎么能被重视呢?目前上海的战事以及往重庆迁都的动议已经让委员长应接不暇了,他能同意动用大批的交通工具来做这件事情吗?”杭立武说:“你我直接去申报,的确很难被批准,甚至老头子都未必能看到我们的材料,听戏还要听角儿,王部长不赞成也没关系,我们可以让妍希去求一求她父亲,以曾部长的地位,也是可以直接求见老头子的,要是能当面协商,我想成功的把握就大多了。”

    “那敢情好,只是不知曾部长能不能同意帮忙呢?”温趋敏转向曾妍希问道。

    “我昨晚已经跟爸爸说了,一开始他还真有些顾虑,因为此事不光难度很大,搞不好还要担历史责任的,后来我给他讲了半宿,除了大道理以外,还许给他一些私利,这才总算让他答应了。”曾妍希说。

    “哦,是什么私利呀?”温趋敏笑问。曾妍希也笑着答道:“此事还需要你们博物院帮忙的,我家上几辈子都做官,所以积攒了一些老物件,差不多有二百多件吧,新宅子里摆不下,就都堆到地下室里了,别看我爸爸并不太喜欢收藏,但这些东西确实都比较精典,除了历代皇上的赏赐之外,还有几代人的细心收集,所以爸爸一直发愁该怎么处理,我就擅自做主说可以由你们帮忙,装箱后与故宫文物一同保管,这样绝对安全,爸爸听后高兴死了。”温趋敏也笑了,说道:“没有问题,我们一共有两万来只箱子,难道还差这么一点?我明天就派所有的人手过去帮你们清理装箱。”

    “好啊,有你们这些大专家帮忙,很多东西还能同时给鉴定一下,真是求之不得的。”曾妍希开心地笑着。杭立武也不住地点着头,不过最高兴的还是温趋敏,如今这批国宝简直就是在日本强盗和中国政客之间的夹缝中苟存,以前总想着就地藏匿纯属于无奈之举,如果此番西迁计划真能征得老蒋同意,那就等于是放鸟儿出笼了,以后再怎么艰难也不至于让这批东西全军覆没,好歹留下一点就是将来的国之根脉,否则子孙们怕是要连祖宗是谁都忘掉了。

    由于大家都要等待曾部长上书的结果,此刻也就用不着谈得过细了,只是把明天去曾府整理古懂的事情又约定了一下,杭、曾二人便起身告辞,温趋敏和庄尚严一同往外送客,一直送至大门外面,看着二人坐上黄包车远去为止。

    博物馆里有现成的木箱和填充材料,第二天便由庄尚严带队,十几个人一同开赴曾府,一共用了四天的时间,把所有的珍玩古器都整理装箱后拉回了博物馆,这批东西一共有十二箱之多,而品质更让大家感到惊讶,无论铜、瓷、玉、漆、竹、牙、木、石等雕件,还是手卷、字画、挂轴、册页等墨宝,几乎件件都是精品,除了那些唐、宋年间的古集、善本之外,还有好几卷敦煌藏经洞中出世的经书,真不知曾家人是怎么掏到手里的,好在来的人都是国内顶尖的文物专家,大家互助互补,最终把所有东西都做了鉴定,并由牛德明执笔,详细地抄录下来交到管家康叔的手上,等曾如闻看过后非常满意,执意要在“南福居”酒楼摆酒一桌,以示酬谢,届时包括温趋敏和杭立武等众人都到了场,大家又借此机会提起了上书的事情,然而没想到,曾如闻表情似乎有些沮丧,苦笑着告诉大家已经求见过委员长了,但结果很不乐观,委员长根本心不在此,只告诉他稍后再议。

    众人听了难免都很失望,曾妍希说:“爸爸可不要放弃呀,此事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命脉。” 曾如闻道:“我怎么会放弃呢?接下来我打算去联系一下教育部长王世杰和交通部长俞飞鹏,让他们跟我一道去说服委员长。”温趋敏心有疑虑地问:“故宫博物院虽然名义上直属于行政院,但一直由教育部代管,半个月前我就请求过王部长,想让他向行政院递交一份申请材料,但王部长没有同意,因为他对文物西撤之事很有顾虑,如今…?”曾如闻道:“老王的顾虑的确不小,他认为在眼下这个动荡年月里,文物走在路上太过危险了,一旦被丢失或损毁将无法补救,那样的话还不如留给日本人,无论放在哪里终归还算是中华民族的一份成就吧?实际上这也是很多大员们的想法,不过我已经说服了老王,让他同意跟我一道去见委员长,到时候主要的话由我来说,以后的骂名也由我来担,他只是站脚助威就好了。”

    “真是太让曾部长费心了。”温趋敏由衷地说。曾如闻却摇了摇头道:“费点心倒没有什么,关键是此事的把握性还是不太大,除了那些顾虑之外,日本人一旦打过来,连政权都丢了,委员长还顾得上别的?尤其是目前交通工具空前地紧张,除了战事以外,迁都重庆的计划也开始实施了,所以根本就应接不遐,我之所以想把俞飞鹏拉上,就是想让他在委员长面前承诺一下,在运输方面我们有能力消化这个任务,不会影响到他的整体安排的。”

    “曾部长真是虑事周到啊,有三位部长出面,又兼具充足的理由,应该没有不成的道理吧?”杭立武发自内心地问。不想曾如闻却叹了口气,苦笑着说:“也不好说呀,委员长做事好情绪化,所以向他汇报事情必须要抓好了时机,否则天大的事情也要被装到麻袋里去的。”

    “可是该怎么抓这个时机呢?”曾妍希问道。

    “具体的不好说,但至少现在不是好时机,我想再过上几天,等上海的战局再起一些变化,或者是迁都的主要物资告一段落了,那时也许能让委员长的心情变得好一点,开始考虑一些别的事情。”曾如闻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全都点头称是。

    一转眼,时间到了公元一九三七年的十月中旬,此时“八•一三”淞沪会战已经进行了两个月了,然而结果不但没有打赢,反而防线越来越向后压缩,目前宝山、闸北、虹口等地区都已丢失怠尽,而投入的七十万军队更是伤亡过半,日军已经攻至苏州河北岸,直接威胁到了租借区及市府等中心地带,在如此严酷的现实面前,蒋介石似乎也彻底放弃了守住上海的幻想,不再操心前线战事的指挥,而是将主要精力转到了迁都重庆的指挥上面。

    曾如闻认为时机来了,便相约了王世杰和俞飞鹏二位部长,一同去总统府求见蒋介石,然而令他大出意料的是,此时的委员长似乎脾气更加暴燥了,他将文物转移的请示材料甩在一边,没完没了地指责起三个人平日的工作来,很明显他是将积郁已久的闷气发泄在三个部下的身上,这让三个人脑火的很,特别是曾如闻,是他凭着老面子把另外二人请来的,谁知却陪着他一起挨骂,今后让他怎么圆这个场?走出总统府时看着二人冷淡的脸色,更让他老羞成怒,回到部里之后当场便写下了辞呈,派秘书长立刻送交行政院办公厅,而他自己则封印回家去了。

    曾妍希闻听此事急得够呛,说起来这都是自己引起来的,当即赶回家中,和同样着急的母亲一道去劝慰父亲,想让他消消气,收回辞呈,但是没想到父亲自己却很想的开,对母女二人说:“这是老天爷让我脱去凡衣好成仙哪,我们家里本来不缺吃不缺喝,出去做点事情完全是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但是眼下这个世道不允许呀,蒋界石脾气暴燥、独断专行,这些都不说了,一个堂堂的社会部,每年的财政拨款只有区区几十万块钱,还美其名曰要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这让我从何搞起呀?纯粹是等着挨老百姓的骂嘛,难怪大家都说‘乱世不做官,上下两为难’,看来一点也不假,这不是家里的老物件也都收拾好了吗,我们带上一道出国去,以后什么国难呀战乱呀都与我们没有关系。”

    曾如闻的这个态度立刻迎得了夫人的支持,她说在日本人的炮弹落下之前,一走了之是最正确的选择,老两口当场就商量起出国的具体事宜来,弄得曾妍希哭笑不得,父亲的这个官做不做她倒不上心,但现在牵扯到文物西迁的事情,那是何等重要,怎么能撂下不管呢?可再看父母的这样一副态度,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了,于是转身出了家门,立即去找杭立武商量办法。

    杭立武是个很沉稳的人,仔细思索了一阵后问道:“我听说你哥哥在张公馆做私人秘书?”曾妍希点点头,等听下文,杭立武继续说:“张群是最高军事委员会的秘书长,又是蒋委员长的结义兄弟,二人的私人感情最好,如果…”

    “你的意思是让我哥哥去求张群,让他代我们去申请?”

    “不用你哥哥自己说,他只负责引见就好,到时候我们拉着博物院的人一起去说,这样即郑重又详细。”

    曾妍希觉得完全可以一试,当天晚上就去了哥哥家里,最终在曾知秋的引见之下,张群于几天后果真在府里会见了曾妍希、杭立武以及温趋敏三个人,令他们大感欣慰的是,张群对文物西迁之事很是赞同,他当即拍了胸脯,说此事包在他的身上,让大家回去开始做准备,一个星期之内必有答复,当时把三个人喜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果然,这一次蒋委员长真的批准了文物西迁的方案,不过强调了两点,政府即没钱也没人,一切都要靠建议之人自己想办法,对此张群也是无能为力,他在召见杭立武时说:“如果你还坚持的话,我就任命你为文物疏散工作的总督导官,一旦接受了任命,文物的安危就由你负责了,将来有什么后果你要想清楚了。”

    杭立武心乱如麻,在没人没钱的情况之下,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么大的任务?可如果不接受,两万箱国宝会是什么命运?最终他把心一横,点头答应了下来,张群便当场开出委任状,盖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大印,杭立武手捧着沉甸甸的委任状,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和这些国宝们拴在一起了。

    小说《根脉》隆重展示 待改编

    《根脉》是以抗战时期的南迁国宝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华中地区沦陷后遗留在南京的三千来箱故宫文物是如何被国、共两党的地下组织携手保护下来的惊险过程,情节基本符合史实,淋漓展现着先辈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在斗争中的热血猛志和超凡谋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