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吴钩拍遍进临安

第六十三章 谶语心机

    沉默了一会,刘子羽才苦笑道:“官家二十岁登基时,外有金国掳走二帝,鲸吞大宋已指日可待,内有反叛割据,盗匪横行,宋军更是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幸有官家英明神武力挽狂澜,十年过去,川陕、荆襄和东南形势巨变,经济恢复,财政巩固,将星云集……官家本可以建不朽伟业,怎奈奸臣蛊惑圣聪,恢复中原恐怕只是南柯一梦。”

    谢易也有同感,刘子羽的话更让他悲凉,谢易喃喃道:“难道真的没法子挽回了吗?”

    刘子羽喝了一杯酒,声音低沉道:“法子自然会有。”

    谢易眼前一亮,忙问:“请先生赐教。”

    刘子羽指了指窗外山野间耕作的农夫,神秘地一笑:“天道出,尚忧农。”

    谢易看着窗外有些疑惑,他知道刘子羽另有所指,但一时无法理解他的谶语含义。

    应萱脸色微变,但立刻又恢复了常态,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丝惊恐。

    刘子羽看了应萱一眼,岔开话题道:“应夫人在,为何萧夫人不在,小谢可不要顾此失彼啊。”

    应萱代为答道:“萧夫人正在安排搬迁事宜,无暇作陪,请刘公见谅。”

    谢易不理会刘子羽岔开话题,接着问道:“金军潜入建康这样极为机密的消息,先生是如何得知的?”

    刘子羽摇摇头道:“此时不能讲,机缘一到,你自会知晓。”

    谢易又追问:“我回建康后最急迫的是要清除建康内的金兵,先生有无良策相告?”

    刘子羽又摇头:“老夫对建康的军机要务一无所知,恐怕是有心无力。”

    应萱笑道:“我家官人视刘公为半个神仙,凡事都想劳烦刘公,让您见笑了。”

    刘子羽大笑:“应夫人此言差矣,这正是小谢的过人之处。他心中自有主张,但仍不厌其烦向他人求教印证,虚怀若谷,方能成就大事。”

    应萱含情脉脉地看了一眼谢易,又转向刘子羽问道:“请教刘公,那位武湖先生神采不凡,敢问他是什么来历,奴家对此好奇得很。”

    刘子羽答道:“建炎三年三月,御营统制苗傅和刘正彦突然发难,逼迫官家退位。随即张浚、张俊、韩世忠、杨沂中等发兵勤王,三月底叛乱平息。一天晚上,张浚的屋里来了一人,他递了一张纸说,这是苗傅和刘正彦招募刺客要刺杀张浚的悬赏令。张浚镇定自若地说,我现在就可以成全你。那人讲,我是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怎么能被他们利用?我看这里戒备不严,恐怕会有别的刺客行刺,提醒你注意安全。说罢,即不见踪迹。”

    应萱脱口而出:“这位刺客就是武湖先生!”

    刘子羽点点头:“其实张浚当时警卫林立,戒备森严,其他刺客早已纷纷落网,唯独这位武湖先生如入无人之境。此人武艺卓绝,却又识公理大义,真可谓一代大侠。”

    谢易听得入了迷,连忙问道:“他既已不告而别,又如何成为先生的朋友至交?”

    刘子羽舒了口气:“张浚到处访查也没有结果,我后来在鄂州为吴玠筹措粮草,正担心运粮时会有叛匪打劫,武湖先生突然造访,愿意沿途护送军粮。经由他护送的粮草无一缺失,我与他因此结下友情,那时才知,几年前张浚寻访的刺客竟然是他。”

    谢易频频嗟叹,深深为没能见到武湖先生感到惋惜。

    刘子羽笑道:“武湖先生那日见到九斤出手,便在我面前夸赞过你的武艺。你们英雄相惜,早晚还会谋面,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应萱问:“刘公以为我家官人的武艺比武湖先生如何?”

    刘子羽忙摆手道:“我虽屡次亲临战场与金贼搏杀,但论起武艺拳脚,我没资格评判。”

    谢易道:“听九斤说,他打出的拳被武湖先生轻松化解,武湖先生应该技高一筹,我自叹不如。”

    应萱听罢有些不服气地说:“以奴家看,胜负尚未可知,因势利导,攻守异形,高明的拳脚较量在斗智而非斗勇比狠,我会押官人稳操胜券。”

    刘子羽抚掌称赞:“应夫人倾心小谢溢于言表,这番拳脚理论也是境界高深,老夫十分钦佩。”

    应萱捂嘴笑道:“一时护夫心切,口出狂悖之语,刘公莫当真,奴家更盼望我家官人没有施展拳脚军刃的机会,那才是谢家之幸啊。”

    刘子羽鼓掌喝彩,三人举杯同饮,又闲谈多时,看时候不早,才尽兴散了酒席。

    谢易和应萱回到家中,萧九娘已经收拾好所有行李物品,在成闵调拨的一百卫队的护送下,傍晚时分安全抵达建康谢宅。

    刚在中堂落座,谢易就叫来管家,命宅邸里的仆人即刻迁回秦府。管家看谢易态度坚决,不敢违抗只得遵命执行。

    萧九娘安排完仆役差事后,指定小楼归应萱居住,又选了两名机灵听话的婢女,命她们把小楼隔壁的院子打扫干净,权且当作自己的住宅。

    谢易调来背嵬卫队入驻后院随时待命,这才前往大都督府向监军王克己报到。

    王克己正在和文人骚客们饮酒比试填词,看到谢易进来,便亲热地拉着他向众人引荐。

    谢易应付了几句,向王克己询问临安来的通报。王克己的心思都在填词上,便指了指炼涛:“谢兄和炼兄先谈,等我拿下填词状元,我们再议。”

    无奈何,谢易只好跟着炼涛到书房,凑在灯烛下,把枢密院通报仔细看了一遍。

    通报上说,临安御前会议顺利结束,三位宣抚使都交出了军权,张俊、韩世忠升任枢密使,岳飞升任枢密副使。禁军的名称正式从行营护军改为御前军。进驻三地的监军职责已完成,休整十日后返回临安,听候调遣。

    谢易看完松了口气,问道:“宣抚使职务既然取消,那张、韩、岳三支大军如何处置?”

    炼涛打了个哈欠答:“还未最后定案,听说是把大军拆分为若干军,分别任命统制,归枢密院和三衙直接指挥。”

    谢易不理解:“绍兴五年,禁军的神武四军及巡卫军改称行营五护军,就是集中军力交给统帅,形成大军团作战,实战证明行之有效。现在为何重新拆散,拳头又变成了手掌,这怎么能给金军痛击呢?”

    炼涛不满地看了谢易一眼,语带警告地说:“我朝太宗早就有训诫:武臣第一要做到服从,第二才是武勇。如果不听话不服从,即使再会打仗,又有什么用?属下好心提醒副监军,官家决定的事,服从就是。谨防天威震怒,尸骨无存。”

    https:///book/603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