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奋勇前行

第八章 二道贩子的诞生

    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做这种赚钱的事儿,都不愿在村里张扬,李明财每天早上都是天不亮就出发,生怕碰见村里人。家里也是被下了封口令,不准在外乱说,村里聪明人可不少。

    这一个星期来,都过得紧张兮兮的,生怕被别人发现家里的秘密。李秋寒觉得这样太累,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人久了也受不住。

    劝了李明财两次,但李明财每天都是乐在其中,这可比种几年的粮食都来钱快。大家都穷怕了,不愿意过上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糟心日子。

    手中有钱,心里才不慌。

    其实李秋寒觉得可以带动村民们一起,自家做一个二道贩子,但李明财一直没有松口,只能作罢。

    在村里就算收一块钱一斤,大家也会很乐意,这种不计成本的暴利买卖,谁都是乐于见成的。

    李秋寒去县城的时候,特意调研了一下城里的餐馆,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馆,这一块的市场前景很大,一个人做其实也就只是赚点小钱。

    到最后,要想赚大钱,还是得靠集体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

    李秋寒看着日子一天天地往后走,冬天也就越来越近,到时候错过这次机会可就不知道还有没有了。

    越想心越烦。

    所以只能自作主张,亲自到村里去宣传一番。说起村里的大哥大嫂,大叔大婶,大爷大妈们,对李秋寒这个小后生还是比较尊重的,毕竟谁家没有个孩子在小学里念书呢。

    现在大家地里的活基本上算是完了,闲的人比较多,最多也就进山里砍砍柴。

    不必挨家挨户的说,挑几家空闲劳动力多的,在农村,半大孩子都能算个劳动力。

    “秋莲婶子,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叫广德叔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去,给现钱嘞!”

    “玉兰嫂子,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叫得生大哥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给现钱嘞!”

    “国强大哥,我爸在家里收石蜯呢,一块钱一斤,你晚上去沟里转转,捉的石蜯直接送家里去,给现钱。”

    李秋寒走了十来家,话重复了几十遍,说得口干舌燥,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去,但事情做了和没做还是有很大区别。

    晚上的时候,李秋寒留心观察了一下,好家伙,沟里稀稀拉拉的灯光还真不少,看来是财帛动人心。“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攘攘熙熙,皆为利来。”这句古话还是有一番道理。

    家里的钱是高玉梅在保管,李秋寒不用通过李明财的手把这事坐实,阻力小了不少,高玉梅是很相信儿子的。

    夜很深了,李秋寒特意打开了家里屋檐下的灯,以此为信号,告诉大家人还没休息,赶紧把捉到的石蜯送来。

    第一个来的人是李国强。

    “国强大哥,捉了多少?”

    “还行吧,大概有五六十斤。”

    过了秤,六十五斤六两,李秋寒爽快的给了钱。

    李国强得了钱,异常兴奋,走之前问明天还收不收,李秋寒承诺以后都继续收。

    下一个。

    也有精明人,拿几只过来先试试,等真的拿到钱,才说还有,赶紧去拿来上称。

    李宝珠和李芸瞌睡多,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了,高玉梅负责过秤,李静和李铮负责安置收上来的石蜯,而李秋寒则负责结账记账。

    等到李明财回来的时候,看见家里站了五六个人,有说有笑的,搞不清楚情况,直到看见家里收了那么多石蜯,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满脸铁青,又不得发作,面对大家恭维的同时,也只能强颜欢笑,内心却在滴血。

    典型的脸上笑嘻嘻,心里MMP。不过骂得却是李秋寒这个败家玩意和高玉梅这个败家娘们。

    随着数量越来越多,家里能装的东西都用上了,但显然是杯水车薪,最后只能让大家连袋子一起留下,说明天再来家里拿回去。

    随着最后一个人的离开,都忙活在第二天凌晨一点多了,最后核算一下总量,结果超乎想象,一千三百六十多斤。要是多持续几天,估计县里都消化不了,还得去市里看看。

    沟里的“田鸡”难道成精了?金蟾大仙,原谅小子的贪得无厌,让你的同类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李秋寒知道“田鸡”不是韭菜,可以一波一波的收割,这次“怂恿”全村出动,说不好明年就差不多该灭绝了,能存活下来的多半是属于“漏网之鱼”,蛙生运气爆表的那种。

    忙活了那么久,李静和李铮都困得不行,一直哈欠连连,李秋寒看后面的人渐渐少了,便打发两人先去睡觉,毕竟明天还要上课。

    李明财见家里没了外人,忍不住开口说道:“小寒,你这是咋想的?这不是断自家财路的么?”

    语言中藏不住的痛心。

    “爸,我们是赚大了,花一块钱收上来,卖出去是3块5,这就是两块五的差价,可比你一个人做几天都强。”李秋寒很高兴,完全没有睡意。

    “就是,他爸,还是咱儿子聪明。”高玉梅也站出来帮腔道。

    李明财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高高兴兴地去看家里收上来的石蜯去了,全是宝贝啊!

    一千多斤拿进城去也是个麻烦事,而且村里还没通路,得拿到山脚下的公路上去,这次李秋寒索性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早上喊了村里三个人帮着把石蜯拿去山脚下,给钱,两块钱一趟。

    “明财大哥,你家收这么多石蜯干啥玩意?城里有人要?”

    这是村里的广生叔,心思比较活泛,他家里这两年过得还不错,但对于挑一趟去山脚就给两块钱的力气活来说,也很乐意的。

    李明财正准备开口,李秋寒抢先大声道:“广生叔,这些我们是拿去市里卖,要不你下次也捉一些和我们一起去?大家还有个伴,就是花些租车钱。”

    这话可不止是说给吴广生听的,也是说给另外两人听的。

    吴广生可不傻,自己从没去过市里,最远也就在县里捣腾些小买卖,大多时候还是在镇上,去市里那么远,万一要是赚不到钱岂不是亏大了?

    于是拉着李秋寒走到一边,小声地问道:“大侄子,我去别的村收一些卖给你,要得不?”

    “要得,我给你一块三一斤,但前提是你得保密,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不然我家里就不好继续收了。”

    吴广生得了准话,满心欢喜。

    李秋寒就走了一趟,然后留在山脚看着,李明财四人走了两趟,等拿得差不多了,李秋寒才去镇上租了辆三轮车。

    以前李明财虽然每天进城去送货,但也只是百来十斤,一家也就吃得下,现在一千多斤,肯定得多找几家。李秋寒怕李明财整不清楚这中间的道道,便只得满怀愧疚地跟马老师再次请假。

    餐馆并不是只有李秋寒一人给提供“田鸡”,但好像没有像李秋寒这么大胆做的,也就只是时不时送一点。

    最近县城的“香辣田鸡”卖得火爆,以前是供不应求,馆子里经常断货。现在都开始卖出花样了,什么“葱爆田鸡”、“酸辣田鸡”、“干锅田鸡”等等。

    这多半是得益于李明财的功劳。

    https:///book/5877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