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奋勇前行

第二章 这个家这些人

    李秋寒家里有十亩水田,现在每亩稻谷大概是八百斤左右的产量,差不多一年就是八千斤左右的收成。

    家里每年在耕种和收获的季节往往是很累的,割谷子、打谷子、挑谷子、晒谷子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另外家里每年还种两亩左右的玉米,三亩左右的红薯。父亲李明财无疑是最劳累的那个,过了收获的季节,李明财的腰都会弯下去很多。

    李秋寒看着地里劳作的父亲,眼眶微红,自己的父亲啊,才四十岁不到,就已经如六十岁的老人般苍老了,满脸的风霜,岁月留在他身上的痕迹,全在一张脸上了。

    “爸,回家吃饭了。”李秋寒喊道。

    “唉,马上就好。”李明财回道。

    大概过了四五分钟,李明财结束了手中的活,扛着锄头准备回家吃饭。李秋寒走过去,说道:“爸,我帮你扛。”

    说完作势就要去拿李明财肩上的锄头,李明财有些诧异,这儿子转性了?说道:“不用,我自个拿,这又不是什么重得很的玩意。”

    李秋寒有些伤感,父亲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叫他们姊妹几个干活的,只要好好读书,就觉得比干多少活都管用。

    “爸,我来拿嘛。”李秋寒又继续道。

    李明财虽搞不清儿子的意图,但还是把锄头递给了儿子。然后自己微弯着腰,背着双手,走在前面。李秋寒在后面看着父亲弯曲的背影,此刻,却感觉到父亲无比的伟大。

    一路无话,父子两人就这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慢慢地走回家中。

    今天是周二,弟弟妹妹们先吃过饭去上学了。因为李宝珠还小,需要照看,所以老妈高玉梅便只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地里的活都只有在最忙的时候去忙趁一二。

    高玉梅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在外和邻里都处得很好,在家也是很少打骂孩子,除了实在气不过的时候就打几下屁股。李明财反而是个最有威严的,从不说重话,也从来没有打过孩子,只是每当生气的时候,大家都会噤若寒蝉,然后就是主动认错。

    李秋寒前段时间在家里闹着不去上学那会,李明财也没说什么重话,只是无数时候在背后叹息,也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李秋寒觉得自己很混蛋,特对不起父亲。

    吃饭的时候,李秋寒对李明财说道:“爸,过几天谷子该收了吧?”

    李明财一听,停下了手中的筷子,问道:“是啊,咋了?”

    “额,没事。”

    李秋寒有些不好意思继续说了,因为以前李秋寒从来不主动帮家里干活,都是家里喊他了,才去敷衍的做一下。

    下午四点多,弟弟妹妹们都回来了。李秋寒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很感慨。前世这些都是李树根最爱的哥哥姐姐啊,每一个都对李树根很关心,关心他的学习,关心他的生活。

    老二李宝国14岁,是个天生读书的料,自打上学起,每次考试年年都是第一,小学两科一直都是九十八以上,现在才刚上初二,学年期末考试,更是考了全市年级第一。

    前世李宝国作为家里的老大,三十出头就已经是正处级干部了,不过却常年不得回家,老父母最骄傲的是他,最想念的也是他。

    以前李树根看见自己这个大哥,在他面前话都不敢多说,生怕挨批评,因为家里除了二姐高中毕业就没读了外,其他几个哥哥姐姐不是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就是省重点大学,不像李树根才考了个不入流的二本学校。

    老三李静11岁,人如其名,文文静静的,在家里也经常帮母亲做家务活,是个很懂事的小大人。

    李静现在学习成绩只是一般,但也比李树根前世的时候好了不少。高考的时候没考好,后来就外出打工了。当时家里也正是最困难的时候,父亲病重,李宝国在大学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下面还有四弟五妹读书也需要钱。

    后来快三十了才嫁人,家里人都觉得亏欠她太多。李树根觉得这一世也还得为自己的二姐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

    老四李铮9岁,是个淘气小子,他是家里唯一一个被多次打过屁股的。后来李铮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了家乡,在县政府上班,三十来岁当上了正科级局长。小时候被打得最多是他,后来陪父母最多的也是他。

    老五李芸7岁,今年刚上二年级,是个机灵小鬼,家里就数她最会哄母亲开心,经常和李宝珠在母亲面前争宠。后来大学毕业去了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班,谈了一个外国男朋友,为这事,李宝国差点和她断绝兄妹关系,后来还是父亲李明财出面,李芸这才和人家分手,然后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公司,不过和李宝国却再也没了联系,也很少回家了。

    学生放学回来了,家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李静对于李秋寒在家里的懒人行径,很是不忿,经常也是没有好脸色的,觉得大哥李秋寒很丢人。

    李芸嚷着饿了,高玉梅便张罗着去做饭。

    高玉梅在灶后面忙碌着,李静就在旁边打下手,李秋寒在灶前添柴加火,李宝珠贴着李秋寒撒娇,半天的时间,两人已然成了好朋友,虽然早上的时候才被欺负哭。

    李铮、李芸在屋里写作业,家里舍不得用电,弟弟妹妹们都会赶在天黑前写完作业,夜晚大多时候都是点煤油灯,灯气很刺鼻,闻久了会出现头晕头昏现象。很难想象在灯下做针线活的人们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也许是闻着闻着就习惯了吧!

    李秋寒看着一家子和谐的气氛,很是高兴,只是想起家里一共三间屋,却还得把房间一分为二,这样就多了两间出来,在堂屋后面也隔出半间做厨房,房间小,每间房都特别挤,李秋寒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暗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早一点为家里修上新房。

    李秋寒所在的村子叫李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当地有句俗话:“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这说的就是山多平地少,老百姓们也很穷。一年收入也就全在地里,遇见大收之年无疑是最让人喜悦的。

    武陵山天气四季分明,春温多变,绵雨较多;夏季炎热,光照充足,伏旱较重;秋凉较快,阴雨天多;冬季低温寡照,雨水稀少。

    第二天,李村就下起了朦朦细雨,早上起来,山里到处都是雾气,仿若人间仙境。渐渐地雨水多了起来,小路变得泥泞不堪,出门一趟身上全是泥,村里的石板路也非常的滑,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这种天气,大家下不了地,只得待在家里,小孩们三五结对,玩石子的,跳绳的,跳皮圈的,好不热闹。就连待在家里的大孩子、大姑娘们也不例外,或下下五子棋、“回”字棋,或跳跳皮圈,或躺在家里睡大觉。

    大人们却停不下来,忙碌久了,就闲不住,总会在家里找些事情做;老人们大多也会聚在一起,聊聊天,抽抽旱烟,大家都是人手一根烟杆。

    村里妇女们基本上都会做布鞋,但也很少做,有时候舍不得买那一块钱的鞋布,一双鞋都是穿得不能再穿才重新做一双。

    男人们大多都是自己打草鞋穿,就连穿胶鞋的人都很少。冬天也没多少讲究,穿着草鞋也能出门。

    家里几个学生都还在学校,小学虽然离家里近,但中午一般都不回家的,孩子们都待在学校里玩耍。李明财吃过饭就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出门不知做啥去了。

    家里剩下娘三人,高玉梅坐在堂屋打鞋底,李宝珠自个在旁边玩石子,玩过家家,这个时候大多是没有玩具的,家里大人们也舍不得钱给孩子买玩具。

    这阴雨天气最能使人烦躁,整天都是阴沉沉的,李秋寒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也不是,不睡又不知道干嘛,心里一阵烦闷。索性翻出纸笔,漫无目的地写写画画。

    “李宝珠,来,哥教你些名字。”

    李秋寒从屋里出来找了张凳子坐在堂屋,对李宝珠说道,然后一把提起李宝珠放在自己腿上坐着。

    看着一双小手脏兮兮的,全是泥巴灰灰,李秋寒抱着她去洗了洗,然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锅,我叫李宝珠。”

    “会写吗?”

    “不会。”

    “哥今天教你写名字,写会了带你买糖吃。”

    家里没有书桌,只有高一些的长凳子,在矮凳子上端端正正的坐好,大手握着小手,一笔一划的写着。

    高玉梅看着兄妹两人认真的模样,笑着摇摇头,继续打鞋底。

    “锅,锅,我写会了,去买糖吃咯!”

    写了好一会,李宝珠歪歪扭扭地写对了“李宝珠”三个字,“珠”字写得老开了,“王”和“朱”凑在一起差不多也就是了。

    没想到还是个小天才。

    “真棒!走,哥带你买糖吃。”李秋寒抱起李宝珠,在脸上亲了一口,对高玉梅说了一声:“妈,给我一毛钱,我得说话算话。”

    高玉梅心里高兴,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一毛钱。

    去年的时候,村里有一家开始卖了些小零食,大多是几分钱,一毛钱的。孩子们馋了就会去父母那里索要一毛钱,买辣条或糖吃。

    李宝珠想买辣条吃,李秋寒不准,最后买了两根葛根糖,五分钱一根。李宝珠手里拿着一根,嘴里含着一根,慢慢地吸吮着吃。

    https:///book/5877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