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新崇祯纪实

120不知死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这不,李正泉就遇上了。

    6月18日,数个乡绅求见。

    “李通判,乡民久居僻处,实在受不起官差惊扰,我等情愿将京西乡四图的赋税加耗凑齐,再与官差一起将鱼鳞册绘制好。

    只求李通判体谅一下,莫要惊扰乡民。”

    几人跪下见礼报过姓名后,开口就将李正泉震晕了。

    还有这等好事?

    李正泉摸摸头,没有发烧啊,这么会觉得听错了呢?

    “等等,诸位是什么意思?”

    “李通判,官差下乡,诸多不便,我等实在不忍看到乡里乡亲为此操劳。”

    “诸位有心了,不过国家自有法度,岂能随意更改。”李正泉冷笑,既然能靠揣摩上意混了个状元,自然不是愚笨之人,片刻间就将其中隐情想了个明白。

    很显然,这些人希望将京西乡四个里的税赋包下来——图,即是里。

    这些人应该就是以往得利的士绅了,如果清丈的话,他们所有的不法都将暴露出来,什么诡寄、飞洒、改则、裁粮,统统会被清查出来。

    如果能包税,再买通相关衙役、典吏,那么这一切都无从查起。

    总之,他们的意思就是,您也别管我们怎么收怎么摊派了,你要税赋,我们给您交齐,您要清丈,我们也给您搞定。

    您能省些心,我们也能从中渔点利。

    “此乃乡民愿望,况且于朝廷也称得上便利,李通判何不再考虑考虑。”

    不知死活!

    李正泉用手慢慢的敲着官帽椅扶手,冷笑不语。

    心念转动之间,就欲给他们下个套子。

    先同意再复核,保证能牵连一大串。

    细细琢磨时,却又觉得不妥。

    值此风头浪尖,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他,他可担不起一点风险,稍有疏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再者有着皇帝的支持,又有大义名分,何必用这些下作手段。

    徒然给自己增加污点。

    琢磨半响方道:“诸位所说,本官知道了,只是此事却非一时半会就能决定的,你们且在城内暂住几日等待。”

    “我等遵命,我等就静待李通判的好消息了。”几人听了大喜。

    有戏!

    等他们很识趣的告退之后,李正泉随即将三个幕友请来。

    李正泉自知不是何廷枢。

    何府尊可以作出决策后指派别人去做,他却是需要亲力亲为的。

    很显然,他一人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这时候幕友就派上用场了。

    “有些事需要三位去做。”将乡绅请愿的事说了一遍后道:“此间弊端必定不少,明日一早,你们就带着些衙役与农学、工学的人去盘查税赋、清丈田地。”

    孙成敏与另两人对视一笑,均知道机会来了:“李兄要我们做到什么地步?”

    “查个清楚,务必将此间隐情给本官弄个水落石出。”

    李正泉又补充道:“必须清清楚楚,所有事都经得起推敲。”

    赵梨亭笑着保证道:“李兄放心,我们保证让任何人都说不出什么。”

    正说着,李正泉的家仆进来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就说。”李正泉道。

    “刚才几人送来纹银千两,小的不知道怎么做。”仆役吞吞吐吐的道。

    按照李正泉的规矩,任何礼物都是不收的。

    可按照官场惯例揣摩一番后,他又有些拿不准了。

    说白了就是长官没有拒绝,却也没立即同意时,这时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棋外的时候了。

    李正泉气乐了:“滚出去,将银子扔到街上。”

    “慢着。”赵梨亭忙拦住仆人,转头对李正泉道:“何不收下银子?

    送入县库记入账簿,再将此事禀告府尊即可。”

    “值得费这些手脚吗?”李正泉有些犹豫。

    “虽然几个乡绅不值一提,可拖几天还是能少些麻烦的。

    何况县里钱粮也不宽裕,送上门的银子为何不收?”孙成敏也笑道。

    “不妥。”李正泉再三考虑后摇头。

    吩咐家仆道:“将银子扔出去,将人乱棍打出去。”

    等家仆出门后,李正泉板起脸来正色道:“咱们相交莫逆,有些话我就直说了,以后切莫用这等容易引人误解的手段。

    陛下锐意进取,正是我辈大展身手的时机,若是一个不慎因此失了晋身之机,却是不值的很。

    陛下体谅,顺天府俸禄折鈔已经取消,我等也不必再为银钱发愁。

    我又听闻陛下的亲近之人也无人敢再伸手,大多在商业之中寻利。

    若是想赚些银钱,我等也大可效仿。”

    三人忙点头称是,连赞还是李正泉看的明白。

    李正泉又温言道:“这些时日,三位不辞辛劳不求酬劳的相助,客套的话本官也不说了。

    此事若是做得好,本官自然会向府尊举荐,若是做的不好则一切休提。

    再者,若是事成,诸位切记,你们所作所为本官也是担着干系的。”

    三人既然与李正泉交好,自然也是钻营之辈,对这么好的晋身机会是绝不会故作清高的。

    当即齐齐站起一个深揖:“多谢李兄成全,我等以后必然不会令李兄难做。”

    ————

    民告官,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敢告的寥寥无几,这不是简单的一纸诏书就能改变的。

    忙碌几天后,看着冷清的衙门,李正泉也不急。

    他已也派了些新招的衙役去各乡里去宣读圣喻,热闹还在后边。

    再等这些上告乡民回去一传播,估计县衙就会挤破门。

    事情总是要有个过程的。

    刚闲下来没一会,军匠县丞孙正明求见。

    有些诧异,这么快?

    乡绅前脚走,他后脚来,很明显是来给乡绅说情的。

    请进来后,孙正明一开口他才知道想错了。

    “李通判,有乡民围了武定侯郭府。”

    李正泉一惊:“怎么回事?”

    “听说是讨要煤窑。”

    哈哈,李正泉只想大笑,刚说完热闹在后边,这就来了。

    武定侯是开国功臣,历代出了好几个皇帝妃子,其中嘉靖时曾进爵国公,旋即因贪婪过分被文官整死在狱中。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不如往昔,却依然是老牌勋贵里的翘首。

    这下郭家肯定是焦头烂额了。

    不管怎么想,李正泉都觉得郭家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利益,矿主讨要不得,自然就会来县衙求个公道。

    到时候,可就是他李正泉大展身手的机会了。

    “李通判,皇城根下闹的如此可不好看,咱们是不是派人去驱散这些人?”

    李正泉冷冷的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的问道:“有人来县衙上告吗?”

    “那倒没有。”

    “那我们管他作甚?”https:///book/5875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