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新崇祯纪实

115宛平县令

    大明的县衙,通常会有数百人。

    官不多,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巡检若干个。

    由于宛平、大兴为京县,所以主官知县是正六品,佐贰官县丞正七品、主簿正八品,比之平常的县高了两级。

    宛平典史从九品,若在普通县则不入流,职责是捉拿贼盗、看管狱囚、出纳文书等。

    此外还有教喻等杂职,不过这就与何廷枢的整治无关了。

    再往下就是吏、书办(贴书)、杂役、衙役了。

    吏有司吏、典吏、承发等名称,区别是地位与职责不同,不过都是在吏部有名的正式工。同样,宛平由于是京县,编制要多于普通的县10-30人的编制,有38名之多。

    吏下面就是贴书,大明有规定,每名吏配两名贴书,不过宛平在册的只有18名书办。

    再下面就是杂役与衙役。

    杂役,举凡门子、更夫、库子、厨子、马夫、轿夫等等都是。顺便说一句,大明对官员还是不错的,朝廷出钱给配了马夫、厨师、轿夫、门子等下人。

    衙役,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班衙役,包括皂吏、快手、民壮。

    皂隶,人数最少,职责是在县衙站堂值班,根据县的大小通常在10-40名,宛平是49名。

    皂隶的职责并不固定,县里催收等事务,通常是县令签发出牌票后交由他们去办。

    快手,负责缉捕,分马快与步快,通常有20-100多不等。

    民壮,负责治安与防卫。

    通常根据治安条件来设,治安好的县可能没有,治安不好的县可能会多达千人,通常每县定额一二百人。

    但是,自从张居正一条鞭法将力役折银后,银随粮征,民壮就成了县官捞钱的地方,各县就心照不宣的‘有定额无定员’了。

    就是实际有多少人就天知道了,这个见不得光,就连编写地方志的都只敢写编制与征银,不敢写实际人数。

    缺人?

    白役啊,不用花钱的,不用白不用。

    洪承畴要求各县招募的就是民壮,只不过打了个‘守卫乡里’的擦边球,相当于满清的地主武装自卫了。

    这些贴书、杂役、衙役普遍待遇不高,两银子,巡检司弓兵只有5两,贴书好些,给12两。

    根据这些人的职责,一县之中大体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

    最上面自然是县官佐贰官等官员,其次就是杂职与吏,最次就是杂役与衙役了。

    杂役与衙役内部也是不同的,大体来说,根据是否与百姓打交道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比如皂隶,时不时去催收什么的,这就是上层的,油水很足。

    轿夫与厨子,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就没有敲诈勒索百姓的机会,这些就与苦力无异了。

    白役自然不算的。

    ————

    何廷枢与李正泉欲整治的就是衙役。

    两人仔细商量一番,两,两。

    没法再高,有不入流的官员薪俸比照着,再者也没法完全杜绝他们捞油水。

    正在商议重新招募的问题时,门子来报冯县令来了。

    何廷枢头也没抬:“让他进来。”

    伸手止住欲回避的李正泉:“一起听听。”

    李正泉不动声色,又坐了回去。

    片刻后,冯县令从二门进入,快走几步来到近前与何廷枢见礼:“下官拜见何府尊。”

    冯县令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肤色白皙,若不是胖了些,面貌还是挺俊郎的。实际上,大明的官员就没有丑的,因为大明选官时,外貌也是重要的指标。

    李正泉站起来草草的坐了个揖,虽然通判也是六品,可他却是从六品,按照礼节是要见礼的,也犯不着在这等小事上落什么话柄。

    何廷枢简单的点了点头,半响无语,也不请冯县令坐下——本来就没预备位子。

    冯县令尴尬的站在那里,脸上一层细密的汗珠,慢慢的流过他下巴上的三层褶子滴到官袍上。

    即是热的,也是有些惊惧不安。

    捅了这么大篓子,若说他一点都不害怕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良久,冯县令终于受不了这压抑的气氛,挤出一丝笑容道:“何府尊命下官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何廷枢冷笑一声:“你不知道?”

    “下官有些不明白。”

    “呵呵。”何廷枢气乐了。

    “宛平是怎么回事?”

    冯县令苦着脸:“只是一些刁民作乱而已,下官正欲召集三班衙役驱散并抓捕为首者。”

    有种!

    何廷枢都忍不住要翘起大拇指赞一声了。

    何廷枢要求的是按照鱼鳞册签发税票,冯县令却依然按照往年惯例搞那些猫腻。

    不说别的,光是这胆量就得赞一句。

    “呵呵,你可知道,此事是陛下亲自交代的?”

    “下官明白。”冯县令脸上汗珠更多了。

    他很明白这一点,可他更明白,如果敢贯彻府尊的意图,他的下场只会更惨。

    勋戚豪门、官宦世家,哪一个都不是小小的县令能得罪的起的。

    势豪富贵之家,吃了人家几年的油水,一朝翻脸?

    真当人家是吃素的?

    他们拿何廷枢这个皇帝面前的红人可能没办法,对付他这个县令可是轻而易举的事。

    除非他能与海瑞一般让人抓不住痛脚!

    可惜他离海瑞的境界足足有十万八千里。

    皇帝顶多将他削职为民,可这些人有一百种方法让他悔不当初。

    说起来,这也是做附廓京城的悲哀。

    何况,大伙千里为官图的啥?

    还不是银子吗!

    这样坏规矩会惹来众怒的,他可犯不着跟着胡闹。

    其实,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弊端历年沿袭下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潜规则,即使有些纰漏也会在里长一级就解决了。

    而今年这些刁民居然敢来县衙上告,使得县衙诸人慌乱之下没了主意乱了阵脚。

    ---

    何廷枢又沉默了。

    对于冯县令的处境与想法,他也明白的很。

    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冯县令利欲熏心没想到而已。

    方今用人之时,只要他主动交代一二,再多少交出一些银子,何廷枢自然会保住他。

    甚至,如果做的好,也未必不能收为已用。

    毕竟,大明的官员就没有一个干净的,想用人就必须有所取舍。

    片刻后,何廷枢道:“你既然明白,这就回去与李通判交接一下事务,之后自己脱了官服去东厂自首吧。

    看在同僚一场份上,本官会尽力向厂公求情,力争给你一个不太差的下场。”

    冯县令愣了,片刻后脸上再无一丝血色。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东厂?

    那是人去的地方吗?

    冯县令不由得大声嚷嚷起来:“下官是京县六品县令,即是有事也是都察院查办,吏部再行处置,何府尊凭什么让下官去东厂?”

    何廷枢阴沉着脸,冷冷的的问道:“这么说,你是要厂公派人请你了?”

    东厂来请?

    事情大条了!

    既然说出这句话,很明显,何廷枢是打定主意拿他当做给猴看的那只鸡。

    恶贯满盈,附廓省城。

    自己前世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这才在京县为官!

    又是做了什么孽,才会被何廷枢在27个州县官里挑出来做法!

    再想到传闻中诏狱的种种酷刑,冯县令双腿发抖,再也支持不住身体,‘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声音里已经带上了哭腔:“何府尊,您不能这样,下官为什么这么做,您也是清清楚楚的。”

    https:///book/5875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