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关陇世家

第二十二章 拓跋浚

    我们从一份档案说起。

    姓名:拓跋浚

    性别:男

    民族:鲜卑

    身份:北魏第五位皇帝、北魏文成帝。

    背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嫡孙、北魏太子拓跋晃长子。

    生卒:440年——465年。

    社会关系:

    父亲:拓跋晃,北魏太子。

    母亲:阎氏,北魏太子妃。

    性格:聪明敏达,性格温和

    座右铭:一个烂摊子,休养生息,怀柔治国

    主要经历:

    440年,出生于太子东宫。

    451年7月,宗爱逼死了拓跋浚的父亲、太子拓跋晃。

    452年3月,宗爱又弑杀了拓跋浚的祖父拓跋焘。

    452年10月,拓跋浚登基称帝。

    465年5月,拓跋浚驾崩,时年二十六岁。

    拓跋浚,是拓跋晃的嫡长子,也是拓跋焘的嫡长孙。

    440年出生于太子东宫。

    拓跋浚自幼聪明敏达,深得北魏拓跋焘喜欢,常常跟随在拓跋焘身边,世称“世嫡皇孙”。

    444年,年仅五岁的拓跋浚跟随拓跋焘北巡边疆。

    有名奴隶犯了过错,要遭受酷刑。

    恰好拓跋浚遇到了他,于是拓跋浚对押解的官员说道:“这个奴隶今天遇到了我,我命令你们将他放掉。”

    押解的官员不知道拓跋浚的身份,但是畏惧拓跋浚不容置疑的话语和极其强大的气势,遂将奴隶放掉。

    事后,拓跋焘知道了这件事,十分惊奇的感慨道:“这个孩子年龄虽小,却俨然把自己当做了天子。”

    等到拓跋浚稍稍长大,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拓跋焘便特许拓跋浚参与朝政,共商大事。

    451年7月,奸臣宗爱逼死了拓跋浚的父亲、北魏太子拓跋晃,452年3月,宗爱又弑杀了拓跋浚的祖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先失去了赖以依靠的父亲,又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祖父,两位至亲的骤然离世,让年仅十二岁的拓跋浚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再也无人可以成为他的依靠,再也无人为他遮风挡雨,年幼的拓跋浚意识到自己可以依靠的只有他自己。无人可以依靠,那么,我就是我自己最大的依靠;无人可以为我遮风挡雨,那么我为我自己遮风挡雨。

    天塌地陷,我会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空,会为为自己站的一块土地。

    苦难和痛苦,我能接受的了,也能承受的住。

    此时开始,年幼、软弱的拓跋浚开始变得自立、开始变得坚强,他的心也开始变得强大。

    这是一位弱者向强者的转变。

    一个人能够扛得住多大的艰难,熬得住多大的困苦,挺得住多大的凶险,他最终方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拥有多大的权力,享有多大的富贵。

    正所谓: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增广贤文》

    奸臣当道,群臣无计,百姓民不聊生。

    拓跋浚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北魏也经历了建国以来,最黯淡的岁月。

    宗爱原本计划诛杀拓跋浚,却被鲜卑勋贵集体保护了起来,使得拓跋浚免遭杀害。

    年幼的拓跋浚密集的召见了忠于鲜卑皇室的重臣,图谋反击。

    452年10月3日,南部尚书陆丽、太子太傅游雅、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尚书源贺、殿中尚书长孙渴候、羽林郎中刘尼趁机控制了皇宫,迎立拓跋浚在皇宫永安殿登基称帝,改元兴安,大赦天下。拓跋浚就是北魏文成帝。

    拓跋浚得以登基称帝,背后的势力是鲜卑拓跋皇室、鲜卑勋贵、佛教势力。

    拓跋浚继承的北魏帝国,是个烂摊子:

    首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连年征战、战功赫赫的辉煌功绩背后,是国库空虚、百业疲弊、百姓民不聊生,国内揭竿起义者不断。

    其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晚年诛杀司徒崔浩,严酷打压汉人势力,致使朝局失去制衡,鲜卑势力一家独大。鲜卑人桀骜难驯,做事毫无顾忌,向上威胁到了鲜卑拓跋皇室的地位,向下则欺压汉人,肆无忌惮,致使谋反、政变不断,激化了民族矛盾。

    拓跋浚登基称帝之后,为了帝位稳固,也为了统治需要,曾经也想过打压鲜卑勋贵势力,只是鲜卑勋贵势力过于强大,拓跋浚心有顾忌,只好作罢。

    拓跋浚判决汉人和鲜卑人的案件时,做到了处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却无奈鲜卑勋贵势力真的是太过于强大,判决结果并不能让拓跋浚如愿,也并未能减轻汉人痛苦,反而使汉人备受欺凌,认为朝廷昏暗,使得汉人、鲜卑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愈演愈烈。

    刚刚登基称帝,拓跋浚就下诏复兴佛教,佛教在北魏逐渐得以恢复,位于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的云冈石窟的修建,预示着北魏政权重视佛教的开始。

    拓跋浚对内施行怀柔统治,与民休息,对外则推行和平外交,和南方刘宋政权、北方柔然都互通商贾、息兵养民。

    由于鲜卑勋贵一家独大,失去制衡,谋反事件在拓跋浚在位期间,层出不穷,拓跋浚虽然严酷镇压,但是却仍然有很多鲜卑勋贵,贪婪蛮横,肆意妄为,甘愿铤而走险。

    北魏上层内部斗争,愈演愈烈。

    北魏上层争权夺利激烈,谋反、政变不断,下层百姓疲敝,民不聊生,聚众反叛者众多。即使拓跋浚心忧百姓,有心作为,却最终收效甚微。拓跋浚只能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力所能及的减免赋税,减免百姓负担,尽力维持北魏政权的稳定。

    拓跋浚是一位贤明、仁慈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北魏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底层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鲜卑勋贵的势力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攫取了北魏帝国大量的利益和财富。

    一家独大的鲜卑勋贵势力,成为北魏最大的隐患,最大的威胁。

    453年2月的一天,建宁王府的管家拓跋苗向御史台御史大夫冯熙举报其主建宁王拓跋崇、建宁王世子济南王拓跋丽谋反觊觎帝位,意图谋反。

    冯熙,是拓跋浚皇后冯氏的亲哥哥。冯熙得知后,不敢怠慢,立即密禀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拓跋浚听闻之后,大惊,细问之下,方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原来,建宁王拓跋崇、济南王拓跋丽父子还不是主谋,主谋之人乃是备受拓跋浚信赖、倚重的司空、京兆王杜元宝。

    杜元宝是外戚,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舅舅杜超的侄子,备受北魏拓跋皇室信任,手握北魏都城——平城军政大权。

    拓跋浚勃然大怒,欲下诏诛杀杜元宝、拓跋崇、拓跋丽等人。

    皇后冯氏劝谏道:“陛下息怒,此事尚须细致谋划。臣妾听闻南方刘宋政权日益衰败,原因就在于皇室宗亲为争夺皇位,经常机关算尽,用尽阴谋诡计,子弑父,弟杀兄,层出不穷,不但使得皇室凋零,而且致使国力大损。我大魏休养生息多年,亦有诸多谋反之贼,然都被陛下平定。拓跋崇、拓跋丽是皇室宗亲,杜元宝是皇室外戚,依照臣妾之意,陛下不如悄悄除掉杜元宝、拓跋崇、拓跋丽,对他们谋反的罪行秘而不宣,反而厚葬他们。如此,天下之人皆称颂陛下仁德,更不知宗室不和,如此,则天下安矣。”

    拓跋浚觉得冯氏所说十分有道理,于是问道:“如何悄悄除掉他们?”

    冯氏答道:“但凡谋反,必内外勾结。拓跋崇、拓跋丽以杜元宝为外应,事成之后,杜元宝独揽大权,奉拓跋崇、拓跋丽为主。臣妾以为京兆王杜元宝能够调动京城兵马,威胁远超没有实权的拓跋崇、拓跋丽父子。因此,陛下应该先擒获拓跋崇、拓跋丽父子,洞悉他们之间阴谋的细节,然后再诛杀京兆王杜元宝。”

    拓跋浚沉思良久后,问道:“皇后此计甚好,只是倘若京兆王杜元宝真的起兵谋反,威逼京城,如何是好?”

    冯氏笑着说道:“昔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殿中尚书长孙渴候诛杀奸臣宗爱,而力拥陛下登基称帝。拓跋寿乐被陛下加封为太宰、都督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事;长孙渴候则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如今,他们二人都位于京师,忠诚可靠,且手握大军,陛下何不命他二人,暗中制衡京兆王杜元宝?”

    拓跋浚听从了冯氏的计策,以围猎为由,征召建宁王拓跋崇、济南王拓跋丽进入围场,参与围猎,又密诏拓跋寿乐、长孙渴候率领大军埋伏于围场四周。

    拓跋崇、拓跋丽父子和杜元宝商议后,都认为拓跋浚主动离开皇宫,前去围猎,这是发动兵变的最好时机。拓跋崇、拓跋丽欣然奉诏前去参与围猎,意图和杜元宝里应外合,一举擒杀拓跋浚。

    然而,当拓跋崇、拓跋丽一进入围场,就被拓跋浚身边的卫士抓获,而杜元宝调用大军进攻围场,又中了拓跋寿乐、长孙渴候的埋伏,最终,拓跋崇、拓跋丽、杜元宝都被诛杀,他们的党羽、心腹也都被诛杀,但是他们的家人却没有受到诛连。

    一场政变,就此被拓跋浚平息。

    同年7月,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谋反。

    拓跋浚命平原王陆丽、陇西王源贺、车骑大将军乙浑率军平叛。

    7月25日,平定叛乱。拓跋浚下诏诛杀拓跋仁、闾若文。

    之后,十数年,北魏鲜卑权贵谋反事件层出不穷,数不胜数,都被拓跋浚以智谋和武力平定。

    465年5月11日,拓跋浚在太华殿病逝,时年二十六岁,在位十四年。

    第二日,太子拓跋弘登基称帝,改元天安,大赦天下。拓跋弘就是北魏第六位皇帝,北魏献文帝。

    6月2日,群臣为拓跋浚上谥号为“文成皇帝”,庙号高宗,8月,拓跋浚归葬于云中金陵。

    拓跋弘是拓跋浚的长子,母亲是李贵妃。

    454年8月14日,拓跋弘出生。

    456年2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拓跋浚册立为太子。依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旧制,拓跋弘成为太子的当日,他的母亲李贵妃就被下诏赐死。

    拓跋弘自幼聪明睿智,机敏颖悟,有济救百姓的远大志向,性格仁孝,崇信佛教。

    465年5月11日,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病逝;次日,十一岁的拓跋弘继位,尊拓跋浚的皇后冯氏为皇太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Back to Top